每年1亿5投入昌平!生态、交通、教育、医疗都将发生改变!
民生大礼包来啦! 近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 正式发布了 《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 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实施期限为2019年至2022年
生态涵养区指的是什么呢?
所谓生态涵养区,就是城市的“大氧吧”和“后花园”。
在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中,生态涵养区处于“压轴”的位置,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
具体到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区范围,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房山区的山区部分和昌平区的山区部分,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8%,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2.3%。
按照市发改委的解读 守护好绿水青山 就是生态涵养区的头等大事 那么,为了做好头等大事 这次的实施意见将如何影响昌平? 接下来为大伙儿进行一次详细解读
保护什么?发展什么?
概括来说 生态涵养区保护就是要围绕 两个功能组织建设三个区 所谓两个功能组织 就是要统筹实施“两山三库五河”生态保护 和系统推进“一城两带多园”绿色发展
两山三库五河 “两山”指北部燕山、西部西山,“三库”指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怀柔水库,“五河”指东部泃河、北部潮白河、中部北运河、西部永定河、西南部拒马河。
一城两带多园 “一城”指怀柔科学城,“两带”指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多园”指中关村科技园区各区分园、雁栖湖国际会都、2019年北京世园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2020年世界休闲大会等功能园区和绿色产业园区。
在这其中,位于咱昌平 南口镇的居庸关长城 以及流村镇的长峪城长城 均属于“两带”之中的“长城文化带”
未来,将着力建设为 展现北京美丽自然山水 和历史文化的典范区、 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区、 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图片来源丨CVA徒步网
全面推进各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实施意见》提出 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 强调按照“两线三区”进行规划建设管理 抑制开发建设的冲动和不顾条件的发展冲动 确保区域生态空间只增不减、 土地开发强度只降不升
延寿镇的大杨山国家森林公园丨摄影 荷叶飘香
加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 市级财政资金、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等 政府资金继续加大投入 通过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 吸引社会广泛参与
东小口森林公园秋景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 推进高水平的生态涵养保护 全面推进各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逐步构建各区城区绿化隔离体系 继续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 到2020年建设和恢复湿地3万亩以上
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
《实施意见》突出一个重要导向 就是“不吃亏、能受益” 也就是说,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 要保障好生态涵养区的基本权益和发展权益 具体有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让看山人、护林员、保水员“不吃亏、能受益”。
本市制定很多生态保护补偿方面的政策,今年又出台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将通过动态调整机制让看山、护林、保水的人民群众实现绿岗就业增收。
第二、让符合功能定位的企业“不吃亏、能受益”。
举个例子,对从事节能技改的企业给予每吨标准煤600元(工业企业)或800元(非工业企业)的市级补助。对从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的企业予以鼓励支持,在绿色金融、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保障。
第三、让生态涵养区政府做生态涵养“不吃亏、能受益”。
将加大市级转移支付力度,并通过机制创新,将市级生态类政策和资金统筹起来,市级资金以一般转移支付方式给各区,由区里统筹使用市级支持资金,增强区里的自主权。
“过去护林是护林的钱,保水是保水的钱,这次不一样,能在市级层面能统筹的,都放在一个盘子里统筹给区里,让区里自主使用。”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说。
第四、通过各区结对协作,让生态涵养区“不吃亏、能受益”。
推动结对区制定结对协作框架,提出建立跨区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结对区通过直接给予财政资金,或通过支持引导绿色产业项目落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多种形式,对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的支持规模每年不低于1亿元,对昌平区(山区)、房山区(山区)的支持规模每年不低于0.5亿元。
据透露,教育方面,在现行政策基础上,每年再安排生态涵养区每区1亿元的教育转移支付补助,同时,将义务教育生均日常定额部分补助比例由现在的25%提高到100%。
位于山区的流村中心小学丨图片来源 昌平教育
具体结对关系为: 东城区-怀柔区 西城区-门头沟区 朝阳区-密云区 海淀区-延庆区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平谷区 丰台区-房山区(山区) 顺义区-昌平区(山区)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市委书记蔡奇相关批示要求,日前,昌平区领导与顺义区党政代表开展对接,双方就做好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结对协作工作进行座谈。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区与区结对协作并非新做法,相比过往,新一轮的结对要求更加明确,在资金协作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第五、不让干事创业的干部人才受委屈。
生态涵养区保护,当然离不开大量干部人才。《实施意见》专门提出一系列可落地的举措,激励干部安心基层、担当作为。
比如,选派熟悉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的干部进入区级领导班子,选派生态涵养区优秀年轻干部到市级机关挂职,完善在生态涵养区工作的交流干部交通、住宿等方面保障措施,大力推行职务与职级并行等工作制度。
宜居、宜业、又要宜游 生态涵养区保护 如不能带动一方发展 就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不是铺摊子上规模 而是要与资源、环境紧密结合 通过功能引领,加快提高发展质量。”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所谓“功能引领”,就是说相对于以前的功能分区,生态涵养区去掉了“发展”二字,但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不考核GDP,不是不要GDP,而是要绿色GDP,要建设成为绿色发展的示范区。
宜居宜业宜游正是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生态涵养区将承接引进更多符合定位的功能和产业。
结合新版北京城市总规并进行适当细化 《实施意见》为各生态涵养区 提出更加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 在这里,咱们主要看看昌平
昌平区(山区),要统筹历史文化和生态农业资源,推动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产业发展。
其实本着这个发展发展 咱昌平十三陵镇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将明陵景区与当地美食相结合 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游客慕名前来
康陵村的“正德春饼宴”
共享发展带来民生大礼包 之所以说《实施意见》是一个民生大礼包 是因其将梳理生态涵养区内 有利于生态保护、 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的存量问题、增量需求 加大市对区的投入力度 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 缺什么补什么,加快补短板、强弱项
流村镇长峪城村丨摄影 及时雨
位于昌平深山区流村镇长峪城村 是全区唯一的国家级传统古村落 近几年,通过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开展古村落保护和环境提升 全村经济、社会、生态得到了快速发展
生态涵养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有望渐渐得到补齐,具体包括一批生态(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交通(市郊铁路、浅山公路环线)、学校(每个区有高等学校)、医院(每个区有1所三级医院)、文化(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等项目和投入。
未来4年 这项头等大事带来的实际效果 咱们昌平小伙伴也将有切身体会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昌平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