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段测评视频,才知道有王自如这么一个人。
雷军为什么看好王自如修手机? 作者 玥小曼|2016-12-21 07:23:33 
“高品质维修。”这是zealer2.0发布会现场最性感的五个字,超过了无数个尾音上扬的“OK?”和被消音的“BBB!”
从2010年3月第一个iMac开箱视频以来,王自如像个顽主一般的存在,体验产品,褒贬酷评。4年,超300个视频,平均点击过百万。他用快狠准的语言风格和跟产品死磕的执念,几乎成为了硬件评测第一品牌。
魅族李楠曾在知乎留言:如果zealer不能赚钱,那么中国的读者就不配读更好的评测。
2013年6月,王自如对盈利问题的回应是:测评本来就不是用来赚钱的,绕开终端厂商的广告,为的就是保持中立性的“活下去”,而非用来产生现金流。事实上,用内容去变现就是机构变相卖身,我们很早便看到这一点,所以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从来没有往这个方面浪费时间。
如何赚钱?1年之后的北京竞园,答案揭晓:手机维修。
先来看看这个市场的盘子如何。IDC发布的《中国手机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13年第三季度)》里说,预计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4.2亿台。国产手机的平均返修率在10%左右,国际品牌在3-5%,取中间值按7%计算,至少有3000万台需要维修。每台维修单价按基础的100元来算,就是30亿的市场。
算上水货市场,几乎全是由第三方来承担维修,价格会在100-1000元之间浮动,甚至更高。30亿的数字至少要翻倍计算,上百亿是保守的。
据艾瑞的报告,2013年国内智能手机保有量已经达5.8亿台,如果再算上这里面超过保修期需要自费的部分,盘子的空间可以自行想象。百亿美金你觉得有没有可能?
既然这是个金矿,现状怎么样?现有的维修售后模式不外乎3种:厂商维修点、第三方维修店、维修小摊。厂商维修点运营成本高,所以会出现更换一个屏幕800元,厂商根本还不赚钱的怪事。零件不贵,但是灯油火烛的摊下来,售后就成了包袱。第三方维修店和维修小摊的价格有竞争力,但服务体验与质量保证却让人顾虑,非官方开盖后还会失去质保也是很多用户不愿去第三方维修的原因。
维修顽疾总结起来就是:价格高,体验差,质量问题。用户诟病维修,是因为没有好的维修服务模式,王自如把这看做zealer的机会。
怎么做?用户在线上提交手机存在的问题,工程师进行维修预判和费用预估,维修意向达成后用户把手机邮寄过来。维修全程进行摄像记录,杜绝更换零部件这样的行业陋习。用户收到手机后,满意再支付,且获得zealer一年的质保。服务7月上线。
zealer只进行核心主流零部件的小规模库存,其他零部件采购在用户快递出手机后的路程周期中进行,无库存压力,轻仓储运转。坐守华强北这个零配件中心,价格优势也很好。
模式看上去很美,厂商为什么不自己做?一是传统厂商没有电商基因;二来他们的消费群体构成复杂,用户对于互联网维修的认知成本高。你不把钱花在开店上,也会把钱花在宣传上;三是做到头你也只能做自己一家的生意,没有整合运营的优势。
每家每年都投入上千万在售后这个经营包袱上,吃力不讨好,如果有第三方能接过这个摊子,是好事。
从这个逻辑上说,zealer切入手机维修,是呼之欲出。王自如良好的业界口碑与上游资源,除了已经曝光的雷军和陈明永各200万投资,另外两家手机厂商以独立基金的注资也将在两个月内close。4家国内主流厂商欣然入局,有看头。
不少人质疑:拿了厂家的钱如何保持独立性?王自如的投资人霸王条款有4项:
1)战略投资人没有董事会席位,放弃投票权;
2)战略投资人不派高管,不参与公司运营;
3)Zealer随时有权回购战略投资人的股份;
4)战略投资人最终总持股不超过30%。
接受这些强势条款的,都是他觉得开放、包容、有行业格局的投资人。这个格局就是他想做的“生态链”。
“我们做售后,成为产业链里面最靠近最靠近消费者、链接B跟C的最关键一环。很多人看不懂,认为你不能跟厂家走得近。但我就是要让多家厂商一起进,行业结盟了,最终谁的好处最大?用户。我们从一开始的基因,就是独立、公正,并想用这个价值观去改变行业,这不是嘴皮上说说而已。产业整合,服务上去,价格下来,用一套良性的规则来玩。”
理想状态就是,你以为是把手机送到了小米官方维修,其实到的是zealer工程师的手上。也许那时用户的感知是“不明觉厉”——不知道为什么,但维修体验变好了。
除了整合上游资源,zealer同时也直接面向用户开放维修业务。品牌各个渠道已有粉丝200万左右,群体主要是学生、白领、数码爱好者、技术人员。他们是生活中的数码达人,意见领袖,绝佳的种子用户。
他们称王自如为老大,用秒光1800张发布会的门票来表达他们对老大的狂热支持。现场山呼海啸的号召力,走在深圳街头随时有可能被要签名合影手机咨询。王自如的个人品牌力量毋庸置疑。
逼格何来?不急,还有两个好东西。
评测产品的升级版:zealer2.0,以前是看视频(感受性,不可查询),现在是用APP(数据化,可查询)。将评测工具化,量化,5大模块,近1000个评分点。产品数据沉淀下来,既方便用户直观比对不同机型的参数,还有一个终极目标是想做定制化的推荐——也就是很时髦的精准大数据。
比如:我28岁,女性,护士,啪,一个针对我的推荐机型就出来了。再比如:输入“我给老妈买手机,老妈50岁,耳背”,你不知道什么适合不要紧,我来告诉你。
这个产品的初衷王自如说是“还原评测的本质,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众里寻他千百机,高效地帮你做出最想要的选择。他对这款产品的商业价值兴趣很低,而是想保持zealer的行业属性和客观价值。
而社区则是评测的另一个延伸产品。当评测视频做到某个阶段,内容的承载量过大,于是就把知识性的东西剥离出来,在社区呈现和沉淀,而在视频中只保留指导消费的那一部分,视频时长也从40多分钟瘦身到10多分钟。
社区的玩法是邀请制专家团与用户互动问答,专业性的内容会进行人工提取采编,沉淀下来,形成一个专业的科技知识库。比维基百科和知乎会更偏专业,类似消费电子领域的科学松鼠会。属性上也是公益的,仍然是那句屌屌的“不考虑经济价值,而是生态链上的价值”。
这个“生态链”包括评测app的用户属性和科技社区的知识属性,app里的内容直接超链到社区,社区提到的产品直接点击就能进入app里看明细,串联起来,为用户服务,改善大家对技术的认知,是王自如内心的社会价值情结。
他辞职创业时,评测是一个没什么人在乎的事儿,因为评测本身离钱远。两年当中,他小步跑起来的商业模式也就是硬广+咨询+周边T恤,很多人以为想象空间至此。
单点切入视频评测,从这个产品延展出了大数据、社群平台和维修服务,带动矩阵,立志生态。愿景很好,拭目以待。
“点击量、订阅数、转发数、活跃度、忠诚度、甚至是所谓的商业模式,从来都不是我们追逐的目标,一个都不是。但我们丝毫对自己的盈利模式不担心,zealer如果能够有幸活下去,完成我们早期的积累与铺垫,或许会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公司,但不会在早期就让资本或者消费者看到明显的业绩爆发。我们还很年轻,会很耐心的努力朝这个方向走下去。”
有小道消息称,雷军曾说不管王自如做什么项目,都会投,投到成功为止。两年时间这小子已经从数码玩家变成了产业玩家。就像程苓峰在唱吧并购线下KTV那篇文章中说的那样:依靠重组传统产业的薄弱环节、重建规则、刷新玩法的是谁?
这世道,谁知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