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而合,补充几个观点
1)教育同时肩负着选拨和培养的职能,只是我国过度强调了选拔; 2)强调选拔,是整个社会都能接受的方案: 从社会角度看,高等教育资源缺乏,通过高考选拨是相对公平的方式。 问题是:通过小学中学高中紧张的竞赛,原本是为了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培养的机会,可是大学里的孩子,谁还有兴趣学习?另外,目前看高等教育资源缺乏,如果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特点的个性化教育方案出来后,这个前提都不存在了。 从家长和孩子角度看,名校具有光环效应:上好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好大学是一生中金光闪闪的名片。优秀的企业也愿意从好大学里选人,因而大学毕业获得起跑优势; 问题是:这种思维模式是工业时代的思维模式,工业时代的主要特点是物质匮乏,强调可用性。高考学霸主要属性是:聪明、细心、勤奋,这种气质符合工业时代对人才的需要。但是新时代的特点是:更新快、物质丰饶。这个时代强调的是:趣味性、快速更新。因此能否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特点是:有趣,有创造力,学习能力强。传统学霸很难在新时代里获得更大的优势(一个是自身优势不足,一个是缺乏兴趣驱动的持久原动力),只是这个结论需要很久才能暴露出来(一个可跟踪验证的指标是:传统意义上的优才生职业生涯越来越短)。 换句话说,我们在用旧时代的要求选拨人,以期望他们在新时代里走的更远。 结论: 1. 目前的高考制度从社会角度出发,仍然是最合理的制度; 2. 一旦有技术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缺乏这个问题,教育会迎来大的变革; 3.作为个体的我们,是愿意迎合旧时代,还是愿意迎合新时代; 4.我们之所以困惑和痛苦,主要是新时代到来时间上的不确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