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分区规划全文发布,回天与未来科学城加速互联互通
12月11日,《昌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全文发布。
昌平区将建设成为首都西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城乡综合治理和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按照《规划》,昌平区加强人口规模调控,到2035年全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4万人左右。
中轴线北延长线严控建设 昌平区将构建“一轴一带一廊、两城一区多点”的空间结构。
一轴即中轴线北延长线。中轴线北延长线在昌平区内从南到北依次贯穿天通苑南街道、东小口镇、天通苑北街道、北七家镇、小汤山镇、崔村镇、延寿镇,是传承和展示北京中轴线文脉意象的集中区域。其沿线及周边区域要严格控制建设行为,完善空间秩序,强化文化展示和国际交往功能,提升空间品质。
一廊即协同创新发展走廊。北清路—七北路沿线协同创新发展走廊,由西到东串联海淀山后地区、未来科学城、顺义空港产业区、朝阳电子城等产业功能区,跨区域完善科创产业链条,提升科技创新和研发服务水平。
两城即未来科学城、昌平新城。未来科学城规划范围170.6平方公里,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阵地,是北京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中“三城一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昌平区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
一区即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简称“回天地区”)规划范围57.4平方公里,是逐步发展形成的邻近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产业聚集区,是北京功能疏解和城市治理的重点区域,是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节点。
未来科学城常住人口控制在69万 昌平区将全面加强未来科学城建设,率先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成活力创新之城,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未来科学城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约69万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约87.92平方公里。构建“两区一心”的空间格局,东区形成以央企研究院为主,重点承载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创新功能的创新区域,是建设全球领先技术创新高地的核心载体。
西区重点布局以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为主,包括新能源、新型材料、信息技术、高等教育、科技服务在内的研发功能,与东区构建形成完整的科创产业链条,充分利用回天地区的人才资源、海淀山后地区的研发资源,促进科创产业协同联动发展。
加快回天与未来科学城互联互通 建设、培育新城和回天地区两大科创社区。创建全国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城市示范,大力孵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促进新城人才聚集,培育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对未来科学城的人才和公共服务支撑水平。
发挥回天地区人才集聚与创新创业动力优势,加快与未来科学城的互联互通,鼓励高端人才在未来科学城就近创新创业,解决周边区域职住平衡问题和公共配套不足问题,带动周边地区良性发展。
沙河高教园将依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研发资源,进一步吸引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环节,鼓励国际化办学,除理科、工科研究生项目以外,努力吸引商学、法学、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一流研究生项目,建设世界一流人才培养基地。
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 促职住平衡 促进职住平衡方面,《规划》提出,将因地制宜安排新增职住用地。在就业岗位集聚区、公共交通便捷的商业核心地段重点布局混合性居住空间;在大容量公共交通节点周边优先安排住宅用地;在人口集聚区附近拓展产业空间。
促进回天地区职住平衡优化提升,挖潜回天地区空间资源,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局部交通出行环境,打通现状路网堵点,优化区域通勤条件,与新城、未来科学城等区域形成良好的职住关系。
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提升住房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健全公共租赁住房准入退出机制,扩大市场租赁补贴范围,提高租金补贴额度,完善住房租赁体系。
未来五年新供应住房中,产权类约占70%,租赁类约占30%。产权类住房中,商品住房约占30%,保障性住房约占70%。商品住房中,共有产权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约占70%。
完善未来科学城产业与居住空间布局,提升共有产权住房、人才公共租赁住房配比;昌平新城紧密结合就业空间布局,优化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空间布局;有序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产业用地建设租赁住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