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薄雾
薄雾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33733
魅 力 值:0
龙    币:13330
积    分:17492.2
注册日期:2016-07-26
 
  查看薄雾个人资料   给薄雾发悄悄话   将薄雾加入好友   搜索薄雾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薄雾发送电子邮件      

调查|“中科院近百人离职”的事前事中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该网址不再展示

澎湃新闻从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处了解到,专项工作组目前正在合肥院就离职事件对该院处级以上干部展开深入谈话,进行全面调研。
另有一位合肥院院办综合处工作人员7月23日对澎湃新闻表示,在联合工作组的调查中,院方正在提供相关的证据、数据和事实,“离职人员也要全部回来接受调查”。该人士称,进驻的调查工作组这几天工作强度很大,“晚上也会接到工作组提出的调查需求”。至于相关事件是否属于正常离职,正在调查中。“相信高规格工作组会给公众一个最真实的结果。”

日前报道《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员“出走”》的中国经营报称,集体辞职事件的导火索,是院方强制为核所更换保安,核所科研人员认为自身权益被侵犯。院方人员与核所人员发生了激烈冲突。
经澎湃新闻多方调查,90多位离职人员均出自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下称核所)。更换保安引发的冲突的确与集体离职发生在同一天(6月15日),但无法断定两者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一位接近核所的合肥院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透露,与合肥院内其他研究所不同的是,核所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指纹锁,也就是说院方人员即便拥有高权限的证件也无法通过刷卡进入核所,这引发院方不满,是两者潜在的矛盾。因此,当天院方聘请的新保安公司前来接管并更换门禁系统,确实引发了核所内部不满并产生冲突。
但值得注意的是,冲突发生后,“核所内部有员工开始煽动甚至挨个胁迫其他员工集体辞职。有些人签了,有些人误以为最终不会真辞职也签了。”该人士对澎湃新闻称。
双方冲突焦点由此转移。当天上午,院方陆续接到核所人员的离职申请后,态度强硬。当天下午即安排正常离职流程涉及的10多个部门赴核所集体办公,办理相关手续。在此过程中,未发生网络所传闻的院方围堵核所离职人员等事件。

据澎湃新闻了解,核所总人数在高峰时期曾达到四五百人,但这是将大量编外人员也计算在内的结果,目前总人数在一百多人。其中的人数差距并非全部由人员外流所致,在一些重大项目结束之后,工作人员(尤其是项目聘用人员)会出现自然萎缩。
合肥院核所集体离职事件令业内外愕然。一位其他高校的同领域科研人员对记者表示,他所认识的一位核所从业人员最近刚申请到大项目,在所内发展前景很好,离职意味着一切付诸东流,但仍加入了集体离职队列。

7月22日下午,一位仍在职的核所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换保安和90多人离职应该没什么关系。”他表示这90余人已经不再来核所上班。但颇为蹊跷的是,离职事件发生后,所里确实发生了网传的数据被删事件,“不知道是谁删的,我们办公室有数据被删,是日常办公的一些数据,具体不太好说。”
此外,另一名合肥院人士也对记者提及了数据被删细节,“据说一些中子源研究数据被删除了。”
有匿名知乎用户在网上爆料,“话说你们走了,你们在H所产生的科研资料理论上应该归H所所有,而不是H所的资料都归某团队所有,你们人走了理论上硬盘不得带走的,在H所配备的个人笔记本电脑也不能带走(真相却是你们带走了一切,连没走人的科研资料前段时间也借全面归档归走了,留下来人的科研资料也是一堆比特数据)。”
如若确实有科研技术数据突然丢失,事件性质比单纯的人员流失更严重。对于上述网络说法,澎湃新闻仍在了解追踪中。
在澎湃新闻尝试与多位此番离职的核所人员取得联系时,对方均拒绝了采访。
多位已从核所毕业、离开核所或与核所人员相熟悉的人士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无一例外都会提到核所独特的内部文化:高压管理。这种管理风格由核能安全技术所现任所长、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的吴宜灿带来。
吴宜灿长期从事核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据《中国科学报》此前一篇报道介绍,1999年,他回到安徽合肥科学岛组建团队。2011年,接到核安全所筹建负责人的任务。吴宜灿团队在中子实验技术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




2020-07-24 08:28:15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94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