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及其它》
今天我们来讲一则寓言故事,先秦时代有个证人,哦,不,是郑国的人去买鞋,他在家里用一把软尺量了一下自己脚丫子的长度、宽度、厚度,并记在了——记在了一个在纸发明以前的替代物上(这么说精准吧),然后他去市场,找到了卖鞋的摊位,发现忘记带尺码了。于是他又回家去拿,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个孩子摔倒在地上,这个郑人着急回家拿尺码,就没管小孩儿。然而等到郑人拿着尺码回到市场的时候,市场已经散了,郑人还是没买到鞋。有人就问他:“你干嘛非得拿尺码呢,你用脚试试不好吗?”郑人说:“我只信尺码,不信脚。”这个故事是小学课本里的一篇文章,课后问题是,这篇古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有的同学回答得和课本答案一样,说讥笑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只搞教条主义的人,也就是说,做人要学会变通。 马克在来到文学院之前,曾在小学校代过一段时间的课,他教给同学们这篇古文,并判学生的作业。学生在午餐时带了肯德基的沙拉酱包,用牙签把肯德基爷爷的眼睛和嘴巴戳了一个小洞,然后摇晃着沙拉酱包说:“爷爷,爷爷,你怎么了,爷爷?!”马克忍住没把自己的鞋脱下来砸过去,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种种劣迹后,突然对这孩子产生了一丝好感,他让孩子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有你,真好》。 孩子很快交了作文,内容是一个雪天的清晨,他骑车上学,滑倒了,朦胧中看到前面过来一个包着头巾的郑人,他以为郑人要来扶他,没想到郑人从他身上跨过去,摇了摇头说:“这孩子没救了。” 马克把孩子请到了办公室,琢磨该怎么跟这孩子交谈,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显然他应该先扬后抑,表扬孩子具有创造精神,同时能在作文中结合学过的古文,活学活用。为此他把《郑人买履》又看了一遍,发现了一个问题,原来这个郑人是一位哲学家,他想表明的是,这个世界不过是一个表象,而他的意志才是真实的世界,也就是说,他比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早悲观了一千多年。与此同时,他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他看出了两千多年后,在马克班里出现的这个孩子是无可救药的,要是他在马路上摔倒了,就不该扶他。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这个郑人到底缺不缺鞋?!他完全可以在下一次集市开的时候再去买鞋——当然,去之前他应该重新再量一下他的脚丫子,按照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的理论,他昨天的脚也不是今天的脚,甚至他刚才的脚也不是现在的脚,因此他不可能能买到鞋。惟一能帮助他买到鞋的,是他的意志,他可以按照他的意志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用脚买鞋还是用尺码买鞋都不重要了——于是马克只表扬了孩子,完全没有批评他。 2020年12月14日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站网友《王笑猫》原创,转载需征得原作者同意并注明转载自www.hlgne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