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不公平!
不公平?变性选手参加东京奥运女子举重,她30岁时还是男的 澎湃新闻2021/05/06 20:53 劳蕾尔·哈伯德
在体育圈内,变性运动员一直是充满争议的话题。
如今,争议或许也将出现在东京奥运会上。据路透社等外媒报道,新西兰变性运动员劳蕾尔·哈伯德就将参加东京奥运会的女子举重项目比赛。
此前,哈伯德曾在新西兰国内赛事称霸,还在世锦赛上获得过银牌,她也早就在国际举重界引发了许多争议。可以预见,一旦哈伯德出现在奥运赛场,关于公平性的争论又将出现。
不过,哈伯德不是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变性选手,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即便当下对于变性运动员有着种种严格的限制,但由此引发的争议依旧很难平息。
变性人参赛,直接和中国选手竞争
在新西兰举重选手当中,劳蕾尔·哈伯德绝对是最引人注目的运动员之一,原因就是因为她特殊的身份:变性运动员。
如今她已经是43岁的高龄选手,但直到30岁出头,哈伯德都还是一名男性,并且还创造过新西兰国内男子105公斤级举重的全国纪录。
变性之后她开始征战女子赛场,很快取得了比参加男子赛事时更加耀眼的成绩。
2017年世锦赛上,她一鸣惊人,在女子90公斤以上级别的较量中夺得抓举和总成绩两枚银牌,2019年世锦赛上她也进入了前六。
2019年太平洋运动会上,她更是在比赛中一举夺金。虽然从年龄上看已经是老将,但从实力来看,即便在国际舞台,哈伯德依然可以成为奖牌的争夺者。
此前,她就曾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明确表示,自己心中有着参加奥运会的梦想,此番虽然东京奥运会因为疫情推迟一年,哈伯德还是很有希望完成自己的目标。
在2018年,她曾在参加英联邦运动会遭遇肘部伤病,但经过恢复之后成功复出。按照东京奥运会多站资格赛中的成绩来看,哈伯德有资格进入新西兰代表团的名单。
届时一旦哈伯德站上东京奥运会女子的赛场,也将和中国代表团的选手展开较量。
在87公斤以上级别,中国的里约奥运会冠军孟苏平,以及今年4月刚刚在亚锦赛上打破该级别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世界纪录的李雯雯都是实力不俗的选手。
对其他女子选手是否公平?
从哈伯德开始参加女子比赛至今,围绕在她身边的质疑声音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争议的核心就是,作为一位曾经的男性,她参加女子比赛是否构成了“不公平竞争”?
这些质疑并非没有根据,毕竟哈伯德在参加男性比赛时几乎没有国际竞争力,参加女子比赛后却展现出了统治级的表现——她的队友特雷西曾是新西兰女子90公斤以上级的主力选手,但由于和哈伯德之间差距太大,被“逼”得不得不减重到其它重量级。
哈伯德在国际赛场的出现和崛起,也引发了许多圈内人的吐槽,特雷西就曾表示, “这有种天然优势,这是不公平的。”
还有其他国家的教练员表示, “我们也有些不太适应。一个人拥有男子的身份这么久,体内的荷尔蒙和肌肉的感觉肯定和女性是不一样的。”
美国名将罗布莱斯更是对此表示不满,直言自己是“和一个男人在比赛”。
目前,国际奥委会对于变性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限制标准是:女变男运动员没有特殊限制。男变女运动员则需要证明她们血液中的睾酮水平低于10纳摩尔/升,并保持至少一年。是否接受过变性手术不成为限制。
而在某些项目中,限制更加严格——比如国际田联就要求参加部分女子项目的运动员睾酮水平不超过5纳摩尔/升。
性别判定,难扯清的糊涂账
根据国际田联的数据,女性的睾酮水平一般为每升0.12-1.79纳摩尔,而男性青春期后的睾酮水平为每升7.7-29.4纳摩尔,两者相差巨大。
但即便对睾酮水平做出了限制,依然有众多圈内人认为让变性选手参加女子比赛不公平,因为变性选手即便睾酮水平不高,也往往拥有从男性身份“遗留”下来的优势——比如更高大的身材,更强壮的肌肉和更好的心肺能力等。
据《纽约时报》报道,2019年,瑞典曾对11名变性女性进行过一项研究—— 结果发现,经过一年的睾酮抑制后,她们大腿肌肉的力量只出现了略微的下降,肌肉质量只减少了5%。
甚至有研究显示,即使把睾酮水平降至每升1纳摩尔,仍然无法消除原本是男性的变性运动员在肌肉质量和力量上的优势。
虽然也有研究认为,变性运动员并不比普通女性运动员占优,但两种观点的持续争论,依然让变性运动员成为了体育圈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
在此前,已经有过许多变性运动员登上国际赛场乃至奥运会的先例——比如自行车的男变女运动员雷切尔·麦金农就曾夺得过场地自行车世锦赛冠军。此外,里约奥运会上也有多位变性运动员参赛。
在规则范围之内,变性运动员已然成为了国际体坛不能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但可以预见,围绕这一群体的争论难以停止,甚至是当下的规则本身是否合理,也将持续被外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