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大闺女有趣充实的初中生活,兼分享介绍小组工作方法
不知道别人家孩子怎样,但至少在我看来,我家大闺女的初二生活,堪称美好与幸福。
每天回到家,都是一顿叽叽喳喳:
今天找老师背课文得了一分,今天上课回答问题了加了一分,今天为了给小组加分不但自己去找老师刷题,还给小组同学讲题,并让同学给老师讲述加了一分...... 今天找老师背课文,老师奖励了一块饼干;今天做值日,和班主任老师一起走的,老师给分享了巧克力...... 这周我们小组第二,好开心,可以选好位置了! 这周我们第三了,需要更加努力了! 为了均衡小组分数,我们老师允许位置拍卖了,我们这周拍卖得了5分! 今天冬季长跑,大家都不爱跑外圈,老师让大家自动站外圈去,我不想当排头,第二个站到外圈了。结果老师说:内圈和外圈同学全部互换,谁让你们不主动的!!哈哈哈!
看着大闺女每天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小组、班级荣誉而努力,真的也挺开心的,也为班主任老师的小组工作方法特别点赞! 目前,小组方法已经从班主任老师的数学课,推而广之到了其他各科,甚至别的班级,感觉效果很不错。孩子们四个人一组,分为组长、副组长,就是文艺组长、体育组长(记得不清了,或者是别的),反正每个小组都总体均衡,都有各自的责任与职位。每组按各科情况分为学师学友,一对一互帮互助,互相讲题,数学的学师可能就是英语的学友,总之是各有所长,教学相长。在班级内部形成既团结友爱又有序竞争的良好局面,极大激发了孩子们责任心、集体感,作业完成情况不仅影响自己,更影响小组,为了小组每个人都要做的更好。每组四个同学前后左右紧密挨在一起,四人之间自由安排,每周按小组积分排名让大家选座位,排名越靠前就有主动权。当然,为了均衡,各位老师也会注意,给排名靠后的小组更多加分的机会,并且一直在完善各种规则,以维护小组之间的平衡。
很感谢老师对孩子们的爱心、爱护和鼓励,各任课老师都在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午休时间为孩子们批改作业、耐心答疑,感觉闺女说起来,老师办公室并不是害怕、胆战心惊,老师们不但欢迎学生前去打扰,更是同学生们打成一片,主动背课文、找老师做题讲题,还会奖励个小卡片、小零食,很好地提升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相比于成绩,我个人对于这种氛围带来的孩子们积极上进的精神状态,更加看重。
前一段学习了社会工作师的相关课程,其中就提到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通过闺女老师的实际实践,深切体会到了小组工作方法的魅力,其实,这个小组工作方法,如果广泛到各个社区、楼宇、单元,从环境、卫生、和谐互助等各方面,通过进行一定的评比,给予各小组一定的荣誉和奖励,感觉效果应该也很不错。
写出来分享,记录下大闺女的学习生活,也希望能给更多老师、家长提供一些借鉴,希望通过小组方式让更多孩子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激励他们通过学习培养自己的责任心、荣誉感,在互帮互助中加深同学情谊,提高表达能力,共同进步,共同创造美好的校园生活!
补充: 小组工作方法相关知识 来源链接:该网址不再展示
小组工作是小组社会工作的简称,是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小组活动形式开展的工作方法,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
小组本身就具备某些具有治愈作用的因素,例如,利他主义、团体凝聚力、模仿行为等,小组工作者维持并运用这些治疗性因素,促进个体的改变与成长。
小组工作时组员对共同问题的解决具有强烈的内在需求,因此小组工作必须注重组员们在解决问题中的发展动力,强调组员带着他们的特性和工作任务进入小组,与小组情境结合,产生互动行为,引起组员改变、任务完成和小组发展。强调组员的平等意识和积极参与,注重发挥每一位组员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注重全体组员在参与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改变和成长。由于问题的共同性或相似性,组员会对小组产生认同感,组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进而形成特定的小组文化和社会关系氛围。
治疗小组工作方法,该小组成员一般来自那些不适应社会环境,或其社会关系网络断裂破损而导致其行为出现问题的人群。通过小组活动过程,帮助组员了解自己的问题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利用小组的经验交流和分享,对组员的心理和社会行为问题进行治疗,从而改变组员行为,重塑人格,开发潜能,促使其成为健康、健全的社会人。
教育小组开展工作时广泛应用于社区、学校、医院等场所,通过帮助小组组员学习新知识、新方法,补充相关知识的不足,促使成员改变原来对于自己问题的不正确看法及解决方式,实现小组组员的发展目标。
支持小组工作时该小组由具有某一共同性问题的成员组成,关注组员之间关系建构、相互交流、相互支持,通过成员彼此之间提供信息、建议、鼓励和情感支持,达到解决某一问题和成员改变的效果。
成长小组工作的方法多用于各类学生及边缘群体的辅导工作,帮助组员了解、认识和探索自己,发挥自身潜能,解决问题并促进个人正常健康发展,焦点在于个人的成长和正向改变。
来源链接:该网址不再展示
小组类别有: 教育小组、成长小组、治疗小组、支持小组、社会化小组、任务小组、自助-互助小组、意识提升小组、社会行动小组等 特点: (1)塑造小组组员的平等意识和共同体归属感。社会工作者必须主导小组组员的平等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塑造平等基础上的被接纳的文化感受。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小组组员就会彼此认同,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小组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2)提供小组组员自我改变及“被肯定”的社会场景。在小组中,小组组员任何新的改变和提升都会被大家接受、肯定和分享,从而会激发他们对外在的真实社区、现实社会的信心,会激发他们以同理心的态度去理解现实的社区和社会.进而以改变了的自我去融人社区和社会。 (3)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小组工作提供小组组员帮助他人和被帮助的机会。 (4)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在小组工作过程中。通过小组组员之间、组员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互动分享。在每一个人的周围必然会形成一定的相互支持网络。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站网友《梦瑾》原创,转载需征得原作者同意并注明转载自www.hlgne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