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警事件出现反转?封控长达60天的丹东~到底发生了什么~~~
袭警事件出现反转?封控长达60天的丹东,到底发生了什么 如果没有“袭警事件”,丹东这座边境小城,可能依旧处在一种缺少能见度的封控之中。 6月21日,辽宁丹东一女子与其父亲驾车外出看病,因健康码显示为黄码被拦。女子称社区给开了证明,也刚刚做过核酸。民警表示黄码不能离开,交涉过程发生冲突。 因为这一巴掌,该女子被行政拘留十日,其父因涉嫌袭警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但在当地通报之后,现场视频在网上传播,事件好像也开始出现反转,人们开始同情黄码女子和父亲。 关于“袭警事件”,其实现在已经没有太多争议空间。黄码女子带着没有开证明的父亲,这是一个瑕疵;但涉事警员的设卡阻拦,轻易“倒地”,以及“录上了”等语句,都暴露出执法不规范、不近人情,以及表演痕迹太重。
所以,舆情压力之下,很快丹东方面再度回应,表示“已注意到网络相关舆情,正在对相关事件进一步调查”。面对滔滔民意,相信会有一个公允的处理结果。 但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一下,整件事其实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执法冲突本身;第二个问题是,丹东的防疫措施,是不是层层加码了?有没有违背国家指令? 现在第一个问题解决了,但第二个问题,还有太多的疑惑,这事儿还没完,还有待回应。
说到底,这是一个因防疫管理而衍生的冲突。如果丹东存在层层加码的现象,那么更加没有理由处罚黄码女子。毕竟,层层加码属实,那么冲突,包括官方认定的袭警情节,也是防疫政策有错在先导致的。 据媒体报道,丹东的封控已经持续了很久,因为疫情原因铁路从3月开始停运,机场从4月2日起已经关闭,整个城市的封控管理持续60天左右。 随着舆情发酵,这两天很多当地人站出来,吐槽丹东的防疫,导致市民寸步难行。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袭警事件”发酵的第二天,丹东发布了《关于全市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通知》,其中提到,除封控区、管控区的居民外,其他居民可凭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在全市有序流动。 长达60天左右的静态管理之后,丹东突然解封了。 那么,丹东突然宣布城市解封,到底是不是出于舆论压力呢?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数据,目前丹东并没有清零,6月23日0—24时,丹东市新增7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如果是出于舆论压力,那不是意味着,此前的防疫策略,存在明显的用力过猛和层层加码? 这种追问,并不是否定丹东面临的防疫压力。丹东本身处在中朝边境,是国内最大的边境城市,而据媒体报道,近期以来,丹东连续发生了4·24疫情、5·24疫情和6·2疫情。 边境城市面临的防疫压力,比很多城市都要大,加上丹东的城市规模小(2021年GDP只有854.4亿元,年末总人口229.1万人),医疗资源少,老龄化情况突出,所以在防疫上会更加谨慎。 但这并不是可以层层加码的理由。就像很多丹东市民吐槽的,源源不断的核酸,静态管理之后不断上涨的物价,长时间封控导致的收入减少,看病难等等,给民生造成了巨大影响。
丹东即便是边境城市,考虑到人口流动程度,防疫压力也未必有北上广深等门户城市大,而北上广深等城市,在感染人数可控后,都是在第一时间恢复流动,复工复产,保障民生。 很多人说,丹东人应该感谢这对登上热搜的黄码父女,正是他们,推动了丹东防疫策略的及时改变。这背后,是多少生存艰难的丹东人的辛酸? 防疫走到今天,按说各地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家层面也三令五申,不能层层加码,要兼顾疫情防控和生产生活。而合肥等地,甚至明确宣布,取消常态化核酸。
在此前提下,一刀切地过度防疫,让市民看个病都难于上青天,完全扭曲了防疫的初衷。 所以,此次丹东被吐槽,成为民意弹压的对象,并不是偶然的。于当地市民而言,这是一次情绪的集中爆发。
另外说一句题外话,此前网络流传甚广的“锦绣华城拉错人事件”(有阳性感染者却错被拉走集中隔离),正是发生在丹东;而在丹东振兴区,甚至推出区级健康码“振兴码”。 这些让人倍感魔幻的细节,暴露出了一座小城市的尴尬。 希望丹东这一次吸取教训,也希望那些远离舆论C位的小城市,都能引以为鉴,即便没有舆论监督,也不能成为防疫层层加码的“灯下黑”。 不管怎么说,那种不计代价,不管民生的防疫思维,必须尽早清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