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长老 |
经 验 值:1134 |
魅 力 值:277 |
龙 币:1984 |
积 分:1187.3 |
注册日期:2004-08-05 |
|
|
|
和《焦点访谈》说再见的日子什么时候来?
新闻回顾: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自1994年4月1日首次播出以来,一直肩负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重任。这次,10月20日报道的《谁为私彩开绿灯》,又为海南的媒体上了相应的一课。主持人最后的一句话很耐人寻味:国家明令禁止并严厉打击的私彩销售,到了琼海市却大模大样地穿行于街头闹市,原因何在?我们看到的是有关部门不仅不禁止、不打击,反而为其大开绿灯,并从自己的不作为中谋取违法利益。既然有着监管部门为其保驾护航,私彩大行其道还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我们总要依靠《焦点访谈》?
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是: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上面开会了,下面不实行,开了也白开。通报只是为了给人民一个安慰。引用一下那次通报会上省宣传部长周文彰的话吧:“新闻媒体一方面要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另一方面要充分肯定海南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果,要大力宣传环境优美的海南,治安秩序稳定的海南,求真务实的海南。”我看我们海南的新闻媒体对部长的话只理解上后半句,前面半句理解得不够深刻。海南省委副书记罗保铭10号在全省宣传部长会议上发表讲话:“媒体也要爱海南!”对海南各新闻媒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殷切的希望。我看我们海南的媒体已经足够爱我们的海南了。对海南反面性的题材基本没“曝光”,对一些正面题材却大幅版面地进行报道。不然,这次《谁为私彩开绿灯》就应该是海南的媒体来“曝光”而不是要等《焦点访谈》了
《焦点访谈》十年杂感
《焦点访谈》经过十年的成长,已经成为代表中国群众的喉舌的精品栏目。《焦点访谈》所到之处,地方政府是胆战心惊。《焦点访谈》如何具有如此的威慑力?就是因为它具有其他栏目所没有的魅力。我们看看这一组数字吧。《焦点访谈》节目新闻评论部主任梁建增在《见证》中公布的一组数字:现在每天收到的观众打来的热线电话500个左右,发来的电子邮件1000件左右、手机短信500余条,寄来的信函300多封。这些饱含深情的海量信息为《焦点访谈》分析了民情、捕捉热点提供了可靠的资源,成为《焦点访谈》栏目生存和发展的原始动力。但是,《焦点访谈》的真正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上面所列举的这些,它真正的魅力更在于它所具有的30%的收视率,即全国3亿观众以及中央领导的重视
《焦点访谈》的结构性地位和力量
《焦点访谈》的论题虽说涉及面很广,但是其最主要关注的却无疑是地方政府或地方治理的问题。这些论题的建构,并不是简单的问题转换,而是在建构一种新型的关系;当然,这种关系得以建构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地方政府为治理社会的一种大体独立的结构性力量。《焦点访谈》对各种违法和违反道德的地方政府的所作所为的批评和揭露,无疑对民众的福利极有助益,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视作为一种新闻力量的《焦点访谈》的结构性位置。无论是《焦点访谈》的机构身份──国家领导的中央电视台,还是主持人所拿着的采访话筒的性质──不是一般的话筒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力量的象征,都使《焦点访谈》在中央与地方的结构中的位置完全处于中央一方
《焦点访谈》何日才能非典型?
《焦点访谈》是具有很大的威慑力,但《焦点访谈》要全国跑,我们不能全部等着《焦点访谈》来“曝光”的时候我们才来补救。什么时候不用靠《焦点访谈》来提醒来监督我们就自己发现自己处理的时候,就是我们的社会制度逐渐完善、逐渐文明的时候了。可是,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靠我们群众参与舆论意识的提高?靠我们媒体加强舆论监督这一职能?靠群声来呐喊?我反复地思考,我们什么时候才不用靠《焦点访谈》呢?我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什么时候都要靠《焦点访谈》。
某种程度上说,《焦点访谈》神奇光环的消退,才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访谈》不兴国家兴的局面,相信也是《访谈》人所愿意看到的
《焦点访谈》遭遇熊市
现在的《焦点访谈》却渐渐变味了,不仅“镜鉴”模糊了,和“尖兵”弱化了,而且还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副作用。央视作为政府的重要喉舌,主持人竟如同事不关己、隔岸观火的旁观者一样,用平静的语调、谦恭的表情、中性的面孔,说些不温不火、不长不短,不冷不热、不疼不痒的话,把“焦点”变成了“娇点”,将“访谈”变成了“方糖”,怎能不让人看着着急、气愤,继而无奈、失望!
也许主持人追求的就是所谓的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可是,《焦点访谈》作为一个以新闻评论立身和见长的节目,评论的观点性、鲜明性、旗帜性如何体现? 中华复兴网
|
|
-- 凡是抗日的行动我支持,凡是反日的帖子我支持!!!
理性抗倭从我作起,身边小事作起:支持国货,抵制日货;上好每一班,种好每亩田,站好每一岗,上好每堂课,进好每批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