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孟婆汤
孟婆汤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居民
经 验 值:60
魅 力 值:61
龙    币:119
积    分:90.2
注册日期:2005-02-06
 
  查看孟婆汤个人资料   给孟婆汤发悄悄话   将孟婆汤加入好友   搜索孟婆汤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孟婆汤发送电子邮件      

王熙凤:贾府春节晚会经验谈
王熙凤:贾府春节晚会经验谈
2005年02月02日10:15 作者:军部  来源:新华网


  众所周知,贾府每逢节日或个人生日,都配合有相应的文艺活动,光是联欢晚会,一年下来也有几十场。在这些晚会中,春节的联欢晚会是重头戏,不仅演员阵容庞大和观众人数众多,尤其是史老太君以及贾赦、贾政两位老爷都十分重视。贾府春节晚会已经举办了八届,时至今日,荣府、宁府乃至于其他睦邻友府的老老少少,春节看荣府的晚会已经形成了一种习俗。

  王熙凤女士作为贾府春节晚会连续八届的总策划、总导演,回首这八届贾府春节晚会,以她的话来说,那就是“满台荒唐戏,一把心酸泪。都说导演痴,谁解其中味?”为了让更多关心贾府春节晚会的观众了解到晚会的幕后故事,解读王熙凤女士的艺术人生,编者把熙凤女士在一些座谈会上的谈话进行了分类整理,在春节前献给关心贾府春节晚会的观众朋友。

  1、我是怎么做起来晚会导演的

  我一直担任贾府的CEO,本来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做晚会,但是在八年前,宝玉他们找到我,说为了给春节添点喜气,请我把大观园文艺创作小组和荣府戏班子组织起来,大家凑份子搞个联欢晚会,当时我也没多想,就一口应承下来,谁知这一搞,就是八年啊。每年春节前的多少个晚上,我都在晚会排练现场度过,不能和家人团聚,以至于我在大观园里搞晚会。

  本没想搞这么多届,可办完第一届后,老太太(史老太君)看到春节晚会的效果这么好,就重视起来,从第二届开始,就由老太太拨专项的私房资金举办晚会,同时,老太太和贾赦、政两位老爷也亲自审定节目。加上其他府第的人都慕名来看晚会,影响大了,很多外面的戏子也都打破头想钻进来,在贾府春节晚会上露个脸,托关系找各位老爷的有,直接给我递红包的也有,戏子们为啥这样?他们自己说是为艺术着想,其实还不是为了在荣府露脸后,到其他府第跑堂会时能多收点银子。

  不知道内情的观众只知道在演出时瞧个热闹,谁会知道各位长辈们的层层把关和戏子们中间的明争暗斗?说实话,他(她们)中间搞剽窃的有,因为自己的节目被老太太或两位老爷砍掉而疯掉的也有。由此大家也就能推想我这个导演做的有多累。但是我坚持下来了,坚持下来了啊,春节晚会不仅让荣府的家人和员工更加喜欢贾府,而且还提高了贾府在其他府第中的知名度,所以说,这八年下来,不管我自己有多少心酸,但总的来说我是“累,并且舒服着”的。

  2、贾府春节晚会的“难”和“易”

  难就难在晚会内容的定位上。我从第二届开始,就把节目主要定位在讨老太太开心上,让创作人员深挖荣府的家谱,从中找出可以光宗耀祖的亮点,改编后融入到吹拉弹唱等各种艺术形式中。这样还不够,还要在节目最后来个“收煞”,话题一转,把好的原因都推到老太太那里。只要老太太高兴,晚会就算是成功了一大半。还有就是贾赦、贾政两位老爷,他俩一个喜欢稍微低俗的民间小调,一个喜欢稍微高雅的之乎者也,这在节目上也要搭配好,只要他俩也满意,晚会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剩下来的是员工观众,对他们不必想得太多,但不照顾到也不行,否则都看的哈欠连天,让老太太发觉了也是个问题,这就需要在节目之外动动脑筋,比如多找名角,没见过市面的观众,一看宝玉、黛玉这些平时被他们伺候的人竟然能又唱又跳的,不管表演的好坏,新鲜劲总是有的。再比如,有些节目在可乐不可乐之间的当口,安排几个“领掌”和“领笑”的,其他众人也就会受感染而稀里糊涂地鼓掌和傻笑起来,这样欢快吉祥的气氛也就有了。但总的来说,既要满足老太太老爷们,又要照顾到下面的员工和其他府第的观众,在“度”上,要把握的恰到好处。

  容易呢,就在于老太太的支持,其他人爱看不爱看,你还就得看;还有就是名利场中的戏子,削尖脑袋地往晚会圈子里挤,资源充足;再就是,最主要的,晚会有这么多忠实的无聊且缺少欣赏力的观众,你怎么对付他们都行,不必担心他们看腻了或看恶心了。

  3、晚会制作中的具体技巧

  刚开始搞晚会的时候我心里还真没底,说实话吧,我是连《千字文》都读不到一半的人,对很多文艺作品接触的也少,比如有人告诉我《水浒传》是白话小说,可我看着就是文言文,黛玉她们还因此来取笑我,可后来她们发现其他的晚会导演最高也就会个《三字经》的开头,远不如我呢。根据我的经验,搞好荣府春节晚会,还就得像我这样没艺术标准的人来搞,否则,真有自己想法的导演和策划,不是干不了,而是压根你就没机会干,即使让你干了,曲高和寡,把晚会就砸了。

  看不完《千字文》的我,用什么办法玩转大型晚会的呢?主要因为创作内的事情我不必多操心,创作人员都知道晚会有不变的主题,按这个来创作就行了,比如去年的歌是《我爱你,贾府》今年的歌创作成《贾府,我爱你》就好,再比如小戏去年的是《老祖宗来到大观园》今年再排练个《老祖宗正在大观园》就好。我主要是安排节目外的事情。

  我要不时地审定各个节目,时刻提醒他们在照顾主题的同时,一定要煽情。什么是荣府晚会的特色?主要就是煽情煽情再煽情。我发现了,最省事最能唬住无聊观众乃至于老太太的,就是煽情。不光在节目里煽,在节目外也要让整个气氛配合着煽,于是我让主持人不时地在节目中间动情地念“元春发来的贺信”“雨村发来的贺信”等,这样的主持人当然也要精挑细选,最好是找“有声无知”的主持人来念。

  要发现新人,总是宝玉、黛玉,八年下来,老太太也会腻歪。在我发现的新人中,最让我自豪的是刘姥姥。刘姥姥在第五届荣府春节晚会上以《老刘,饭量大如牛》一首民歌,赢得老太太和广大观众的好评,这里边有我的很多心血,歌词是我写的,亮点主要放在“饭量上”,通过在农村和在荣府的饭量的对比,最后归结到是荣府的新气象和老太太的关怀,让“老刘”能开心“吞下一头牛”。这样的歌,让其他已经成名的演员唱,远不如让刘姥姥来唱更能煽情。

  我还是有自己的艺术标准和追求的,比如,我大胆启用薛蟠这位摇滚歌手,就是出于艺术的考虑,他本来是投靠在荣府的“荣漂族”,是“无聊、无知、无赖”和“泡吧、泡妞”的“三无”“两泡”人员,是我发现了他惊人的艺术天赋,使他以“姑娘愁,闺房里窜出个大马猴”一首劲歌,成为那一届晚会的最大亮点,受到府内外观众的赞誉。由此可见,贾府晚会也是一些演员的成名发源地,无论你是怎样的“三无”“两泡”,只要是在贾府春节晚会成功了,无知的观众是不管你的来路而一律崇拜的。

  还有就是在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的同时要照顾到晚会的质量。比如,鸳鸯拿着贾赦老爷写的要求照顾的便条来要登台,还有香菱拿着薛姨妈的便条来要露脸,尤其可气的是尤二姐那蹄子拿着贾链的纸条来要亮相,像这些“白条”演员你安排不安排?再如贾瑞、贾芸等递给我红包也要唱,红包我当然收下,可是收下后,这些“白条”“红包”演员怎么安排的一个都不能少?如果人人都唱一首,晚会进行到吃元宵那天也收不了场。所以,这时候最是考验我导演技巧的时候。我的策划比较有新意,就在于把这些二、三流的后门演员给安排了,还让节目有新意:让他们搞个歌曲联唱,一人一句,都打发了,观众还觉得这样的节目热闹喜气。

  语言类节目最难搞。开始贾政老爷曾带头搞过一些耍贫嘴的笑话,但是连老太太都听的恶心,我便接过来,搞些小品,最成功的大家也都知道,那就是宝玉和黛玉表演的《卖花》,本来他们自己最初创作的是《葬花》,后来我没有同意,因为在新春佳节不能有哭哭啼啼的声音,再者也太小资情调,我让他们改成:大观园进行资产重组,探春在老太太的启发下,和大家承包了大观园,并主动为大家找销路,黛玉原先种的花因为没销路,只好伤心地埋掉,而现在好了,花终于可以卖掉了,而且和前来洽谈业务的采花经理宝玉一见钟情,皆大欢喜。像这类的小戏,主题一定要鲜明,同时还要抖好“包袱”,一抖“包袱”观众就得笑,不笑的话,添些胳肢的“包袱”也得让他笑。我给小品导演下了任务,一个小品里至少要有仨包袱,而且要算好搁多长时间抖一次,这样基本解决了语言类节目难搞的问题。

  还有个大问题,就是观众席的安排,这看似平常,其实不比制定节目容易。老太太、两位老爷自然要给最好的位子,但其他家庭人员和关系人员也要考虑周全。比如,宁府的贾敬老爷,当然要给最惹眼的位置,这不光因为他是自家的老爷,主要他是修道的,像这类守着丹田装神弄鬼的知名人士,一定要安排到让很多外来观众都看到的,因为在无知观众那里,越是装神弄鬼或煽情地大叹人心不古文化真苦的货色,越是显得高深莫测,请他们往那里一坐,整台晚会就显得有格调有品位。

  要我对贾府晚会做个最简洁地总结?两个字:折腾。再说两句?一首诗:满台煽情戏,一群泛酸人。不解其中味?本来无一味。《大观报》编者按:众所周知,贾府每逢节日或个人生日,都配合有相应的文艺活动,光是联欢晚会,一年下来也有几十场。在这些晚会中,春节的联欢晚会是重头戏,不仅演员阵容庞大和观众人数众多,尤其是史老太君以及贾赦、贾政两位老爷都十分重视。贾府春节晚会已经举办了八届,时至今日,荣府、宁府乃至于其他睦邻友府的老老少少,春节看荣府的晚会已经形成了一种习俗。

  王熙凤女士作为贾府春节晚会连续八届的总策划、总导演,回首这八届贾府春节晚会,以她的话来说,那就是“满台荒唐戏,一把心酸泪。都说导演痴,谁解其中味?”为了让更多关心贾府春节晚会的观众了解到晚会的幕后故事,解读王熙凤女士的艺术人生,编者把熙凤女士在一些座谈会上的谈话进行了分类整理,在春节前献给关心贾府春节晚会的观众朋友。

  要我对贾府晚会做个最简洁地总结?两个字:折腾。再说两句?一首诗:满台煽情戏,一群泛酸人。不解其中味?本来无一味。

  

--
刚出锅的孟婆汤,前生后世解千愁!
2005-02-06 14:30:50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61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