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21644 |
魅 力 值:21097 |
龙 币:35560 |
积 分:29874.1 |
注册日期:2002-08-11 |
|
|
|
风筝的制作.
中国风筝的骨架制作以各种竹材为主,辅以苇子,高粱杆等。现代开始用木材、玻璃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或轻金属。
中国竹材的特点是:质轻,纤维直而密(皮部),因此有一定的强度,韧性和弹性,可以劈成各种规格的条,加工方便。可以热弯曲,定型后不易变形。缺点是刚性不如木材。竹属禾本科竹亚科植物,我国竹种很多,有22属200余种,主要产地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1、竹种的选择:
(1)毛竹(楠竹) :主要产地是秦岭、汉水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广大地区。主要特征是我国分布最广,产量大,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粗大端直,杆高达20多米,径达16厘米或更粗,竹壁厚在0.5~1.5厘米之间,节间长40厘米,材质坚硬,强而韧,劈蔑性能良好,是制作各类风筝的良好材料。也是我国制作风筝的重要材料。
(2)桂竹(五月季竹、寿黄竹、小麦竹) :主要产地是长江流域各省、河北、河南、四川等地。主要特性是杆高达15米,径可达14~16厘米,中部节最长达40厘米,竹"杆粗大,竹材坚硬,蔑性也好,是制作风筝主要受力部分的良好材料。
(3)水竹(烟竹) :主要产地是长江流域以南广为分布。主要特性是竹杆高5~10米,径4~6厘米,节问长"20~40厘米,竹型中等偏薄,竹杆端直,质地坚韧,力学性能好,劈蔑性好,是制作小风筝或大风筝细部骨架的良好材料。
(4)慈竹(甜慈竹) :主要产地是长江流域以南一带地区。主要特性是竹杆高5~10米,径4~8厘米,节长可达60厘米,竹壁薄,竹质柔软,力学强度较差,但材质较轻,利用这种竹材所劈成的条(不刮肉),可制作中型风筝上的直杆。不但具有一定的刚性,重量还比其他竹材轻。
此外,还有檬竹、甜竹、石竹、黄若竹、箭竹等。
2、竹材的选择:在选材时,除品种之外,还有对某一确定了的品种如何选择使用时间和部位的问题。
(1)纵向地看一根成年的竹杆,可大体上分成根部、中部和梢部。根部节密须多形不整,不可使用。梢部明显地变细,枝多也不可用。只可选用中段节长,粗细变化很小的那一段。(如图)
(2)横断开一竹,观其端面,最外部是竹皮,皮内纤维组织密集的部分是竹青,竹青内部组织疏松的部分是竹黄,制作风筝一般只使用竹青和竹皮部分,竹黄要削去。但削去多少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3)刚刚采下的新竹水分多,易弯曲变形,要放置阴凉处自然干燥一段时间后才能用。放置了数年,水分很少的竹子脆而坚硬,不易弯曲,一般情况下也很少使用。当然,没有长成年的幼竹和多年在地里都自然裂开的老竹也不能用。
由于竹的纹理平直,因此可用“劈”的办法加工。“劈”是指沿竹的自然纹理把它撕开,而不是用刃切开。劈竹分为三步:即切口、劈入和拨开。
1、劈竹工具:虽然一般的刀子也可劈小筐,但要劈大竹一定要有专用工具。除传统的厚背劈竹刀之外,我们可以自制劈刀。找一段厚5毫米以上,宽约50~60毫米的钢板,氏度约200毫米,最好在一端有个直径约15毫米的孔,如旧的汽车弹簧钢板即可。在砂轮上把板的一、边磨成两边倾斜45"~60"的斜角,形成刃口,再找一根能插进孔洞的钢棍。长度约300毫米,这个劈竹工具就做好了。它可以轻易地劈开任何直径小于16O毫米的大竹使用方法。
2、竹材的准备:于一般要把采下的圆竹进行初加工,制备出竹板待用。其步骤如下:
(1)去掉竹根和竹梢。
(2)截成约1~1.5米的圆竹段。
(3)把圆竹段劈成8块宽度大约相同的竹板。
(4)把竹板每10块一捆,整齐地捆好风干待用。
制作一只风筝,一般要经过设计、选料、整形、绑扎骨架、裱糊、裁剪、绘画、装配、拴脚线、试放等十道工序。其主要工艺过程可概括为扎、糊、绘、放四个部分。风筝艺人们把它通称为“风筝四艺”,有的则总结为“扎、糊、绘、放、风、线”六门技能。准确、熟练地掌握“四艺”或“六能”,就能扎制出理想的风筝。
(一)风筝的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没有固定格式遵循,而主要靠风筝制作者根据风筝可取的广泛题材和多种式样,依靠平时积累的丰富知识和对这些知识的灵活运用。例如,风筝爱好者要设计一种金鱼风筝。这种想法,就提出了设计金鱼风筝的要求:首先,要根据它外形选择风筝的形式。由于金鱼接近于椭圆形,与现有的软翅风筝近似,因此,在结构和性能上,就可以运用扎制传统的软翅人物风筝的经验。为了携带方便,也可把骨架设计成可拆折的软拍子式风筝。设计程序应为: (1)绘出1∶1的金鱼外形图;(2)根据金鱼的造型要求及风筝飞行的必要条件,决定骨架的平面位置和形状,并制定拆折的方法;(3)按照风筝稳定性的要求,确定骨架的纵向和横向弯曲度;(4)对照风筝飞行的要求,估算出主要骨框架的截面尺寸。这样一个风筝的设计即完成了。
另外,在风筝设计时,还应在风筝的性能、图案、色彩三个体现风筝质量的问题上进行周密的考虑。一是性能上要适应较大的风力变化,尤其是在较小的风力中也能起飞。这就要考虑风筝的起飞性能和稳定性能,要以较小的翼载荷来达到适应大小风力都能起飞并保持稳定。在设计时,就要科学地分析结构、重量,并对左右两边竹条是否对称,折拆结构、骨架尺寸是否合理等诸方面进行计算。二是绘制结构图。风筝艺人绘制风筝结构图的方法是:根据风筝设计造型的比例,绘出1∶1的轮廓图,并绘出骨架的位置。再根据放飞的条件和要求,计算出受风部分的截面尺寸。然后针对骨架受力的大小,分析材料后,方可决定骨架的结构、位置、尺寸,以及各接头部分的形式和连接方法。这样,一张详细的风筝结构图便绘制出来了。三是画面色彩的设计,应遵循远视放飞效果和近视观赏效果结合的原则。
(二)造型夸张而传神
风筝一般是以竹料为骨架,用纸或绢裱糊,再精心绘制而成。骨架结构的造型与主题表现的内容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我国风筝的造型结构,最常见的是平板式和立体式两种。
平板式的风筝,造型种类很多。它的特点是:风筝主体为平面,四周扎以竹篾,中间糊以纸或绢,尾部系有彩穗。放飞时,主体飞行平稳,尾部的彩穗随风飘动。还有一种风筝,前面的骨架用篾子,后面是纸边,或在纸边内裹上一根线。这是板子式的“软片”风筝,很受风筝爱好者喜欢。
另外,有的风筝采用硬架结构和软片结构相结合的造型。比如蝴蝶风筝,就可以将头、腹部分用硬架结构,四个翅膀用软片结构;金鱼风筝的头、腹部分也可用硬架结构,尾、鳍部分用软片结构;沙燕风筝的头、翼部分用硬架结构,双尾部分用软片结构。
立体式风筝结构造型的特点是,头部和主体骨架为浮雕式,双翼为平面。如鹦鹉风筝的头、胸、腹,以及眼睛、触须、嘴、腿、爪等,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实物形象设计造型的。
在模拟自然物的形状进行造型时,抓住适于装饰美的因素加以夸张变形,是风筝造型的常用手法。“夸张”是指对物象特征的夸大,“变形”则是夸张的结果。这样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写意和传神,突出风筝的主题。
(一)绑扎讲对称
扎绑骨架是制作风筝的基础工艺,大体可分为选料、加工、扎绑等几道工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工具是重要的准备工作。工具主要有剪刀、钳子、火炉、酒精灯(或蜡烛)、锉刀、大小锯、大小劈刀、熨斗、单把和双把刨子,以及各种绑扎的绳等等。
工具的使用一般是,开竹劈条用劈刀,刮竹篾或刮竹条用刮刀,刨竹条用小刨;截断毛竹或竹条用大、小锯。还应准备大小镊子、尺子、绘图纸、铅笔、油画笔、毛笔和毛刷等。另外,还需要准备制作风筝骨架用的毛竹条、木条、细尼龙线,裱糊用的绢或纸、合成胶水、浆糊、白乳胶以及各种彩绘用的颜料等。
1、选料 绑扎之前要进行选料。通常用来扎制风筝骨架的材料有芦苇、毛竹、藤、白木条和云杉木条等。
芦苇,适宜作跨距为70厘米以下的风筝,它质地轻,扎制的风筝起飞性能很强,在微风的情况下,就能放上天空。但是芦苇缺乏韧性,遇到大风容易折断,因而不宜制作较大的风筝。
藤,质地较轻,韧性强,有弹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风筝骨架材料。但材料稀少,民间仅有少数艺人使用藤制作风筝。
毛竹,是制作风筝最常用的材料。它富有弹性,坚韧,价格便宜,易于就地取材,在水中浸泡或在酒精灯、火炉上加热后,可以弯曲,容易制成任何形状。但加工毛竹时要仔细、认真。如两根长短粗细一样的竹条,其重量不一定相等,质地也有差别。影响质地的因素,有竹节的大小、肉质的厚薄、干湿的程度等。所以,我们在选用毛竹材料时,尤其是挑选对称的竹条扎绑风筝翅膀时,要尽可能在同一竹片上取料。
风筝框架用的竹条粗细和轻重,同风筝的大小要相适应。做大风筝的框架竹条要粗一些,做小风筝的框架竹条应细一些。一般制作跨距为70厘米的风筝,框架主竹条直径以0.5厘米左右,支条直径以0.2~0.3厘米为宜。竹条的选用,在不影响结构合理和造型优美的前提下,用细竹条就能达到结构强度的,就尽量不用粗竹条。一般原则是:软翅风筝的竹条用较粗的,硬翅风筝的竹条用较细的;板子式风筝用料应以均匀为宜,粗细差别不要太大;立体式风筝的主骨架竹条要粗,辅助竹条要细;软翅风筝的主翅干竹条根部宜粗,末梢宜细。
2、加工 以加工毛竹为例,一般要经过选竹材、破竹材、削竹条和弯曲成型等五道工序。选竹材应选择节距长、韧性强、无虫蛀、干燥一年以上的大毛竹;破竹材应根据风筝大小及各部件尺寸的要求进行,加工“毛料”一般用刀、锯加工截取。“毛料需经过削修加工,形成长短合适、粗细均匀、表面光滑的骨架料条。削竹条的工具主要是刨子、木锉和工具刀,一般经过拉削、推削、刨削、砍削、锉削等工艺,就可以加工出适合的料条。
3、扎绑方法 毛竹经过加工修理,在绑扎前,应选择一平整的工作台,拼放成型。骨架的部位调整好后,先用细胶丝线把各个部位的接头处绑扎起来。绑扎时,线要扎紧,缠线排列整齐。
扎绑风筝的基本要求是,竹条软硬相对称。风筝的造型,骨架结构大都是相对称的,不仅结构和形状要对称,竹条受风力后的变形也要对称,更主要的是膀条受风力后变形要对称,风筝放起来才能不偏不歪。如果相对应部分的竹条的软硬、变形不一致,就会影响到风筝的放飞性能。只要注意风筝骨架制作的对称性的要求,扎制的风筝就能高高地飞上蓝天。
(二)裱糊求平整
风筝骨架绑扎完成以后,接下来就是把彩绘的纸或绢粘糊在骨架上,叫“糊风筝”,也有的叫“裱糊”或“蒙面”。
1、材料。风筝裱糊用的材料,要求质地轻,且富有弹性、韧性,一般是用桑皮纸、宣纸、高丽纸、皱纹纸、绢、电力纺等。例如,绢或电力纺的纤维分布均匀,重量轻,质地牢,虽售价高,但着色效果好,很受风筝爱好者欢迎。
用不同材料蒙面的风筝,放飞效果也不同。用光滑纸蒙面的风筝,放飞灵活,起飞快;用皱纹纸制作的风筝,在空中飞行较平稳;用柔软的棉纸糊的风筝,能产生纺织物粘糊的的风筝同样易飞的效果;牛皮纸结实,但有厚薄之分,厚的可在大、中型风筝上蒙面,薄的可在小型风筝上蒙面;小型、微型风筝,用丝棉纸蒙面较为适宜。
不同规格的类型的风筝,用料也不一样。七星、八卦、龙头蜈蚣风筝的腰节和鸟形风筝的羽翼,没有凹凸部分,可用整张纸或绢粘糊;立体式的宫灯,蝴蝶、龙头蜈蚣老鹰、仙鹤等风筝的头,应将纸或绢按其形状和框架大小的尺寸裁剪,一部分一部分的粘糊。
2、裱糊方法。裱糊时,要先把绑扎成形的风筝正面朝下放于纸或绢上,一手轻按骨架,一手用铅笔沿骨架外缘轻轻画下风筝的外轮廓线。如果是硬翅风筝,线画到翅中间,须用手将料托起,贴紧翅尖凹心处的竹条再画线。下料时剪刀要沿轮廓线处1 厘米处裁剪。
粘糊时,可用3号油画笔,蘸糨糊或白乳胶,均匀地涂在骨架正面的竹条上,再将裁剪好的蒙面料,平整的沿竹条外缘,对准铅笔线轻轻贴上,趁湿润整理,使其均匀、平直、松紧适度。然后将四周用小铁夹夹住,放置于平整的地方晾干。待干后,将风筝头部两侧、翅根部、翅尖处、折叠点的两边、尾部两侧和底部边,剪出10×毫米的小绢片(通称作加固片),粘胶包卷贴在竹条的内侧,以增强牢固。然后,再用锋利的刀刃紧靠外竹条缘,将多余的毛边切掉(通称净边)。
小块料裱糊法,主要用于粘糊结构复杂、造型立体感强的风筝。
糊制风筝,可以先糊后画,也可以先画后糊。为便于图案对称一致,最好是先画后糊。可以先把各部分的绢或纸剪好,进行彩绘,绘成后阴干、熨平,再糊在框架上。如果图案的衔接处有空白,可以再补画整齐。
风筝的绘画艺术体现了综合绘画的技法。风筝陈列在室内或放飞于空中,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每一幅图画又都是由线条和色彩组成的图案,从而构成了这只风筝的主题。在内筝上绘画着色,设计图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内容和加强形式的美感。所以,色彩、描绘技法也是风筝制作技艺的重要环节。风筝作者应具备一定的色彩知识和各种描绘技巧,才能制作出好的风筝。
风筝的题材要在特定的平面上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一方面要通过图案和色彩在风筝上表现直观效果;另一方面,又要能在放飞到高空时体现出远视效果。因此,对绘画也就有着特殊的要求。
潍坊风筝的彩绘技法多样,对色彩的运用表达了每种风筝的特征,在构图、色彩方面均有其特点。潍坊的传统燕风筝,把制作本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的绘画上,把国画的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采用大写意手法,突出了眼、尾两个有明显特征的部位。整个燕风筝为深绿色,眼、尾为白色,放到空中,形象感突出,能衬托出风筝在空中的艺术效果。由此看出,潍坊风筝的色彩基本上采用对称法,色调明快。艺人们经过长期观察,总结出风筝以红、黄、蓝三色为基础色,注重了色彩的对比性和调和性的结合。
|
|
--
洗洗睡了,年轻人就是晚上12点钟的蝙蝠,黑夜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我是熬不过你们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