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5439 |
魅 力 值:2129 |
龙 币:39086 |
积 分:14965.9 |
注册日期:2004-03-22 |
|
|
|
这些资料,确实让人自豪。但不同时期的金银铜钱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对比性不是非常好
首先,此资料在做比较时是按1两银=1贯铜钱算的
在北宋初期,1:1可能问题不大。但《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每两价钱二十贯,银每两一贯五百文。此时,是1:1.5。《金陀续编》记载,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银每两二贯三百文,金每两三十贯文。此时,是1:2.3。再接着过了100年后,有资料说,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的一两银子可换3贯300文,此时,是1:3.3。
因此,如果按上述的比率,宋明的差距没有那么大。
第二,上述比率应该只适合宋朝,是宋朝时银和铜的比价,到了明朝时,银和铜的价值已经不一样了,宋朝是铜本位,明是银本位。能否将宋朝的2贯铜的价值,就等同于明朝1两白银的价值呢?不好说
第三,得具体考察在宋朝时1贯钱和明朝1两银的购买力水平,用购买力平价的方法来考证二者的不同价值。比如100斤大米,在宋朝值多少贯,在明朝又值多少两,把两朝的财政收入都换算成大米来比较。这是一个复杂的考证过程。不过,还有一个麻烦的事情,大米是不是就是很好的参照物。如果大米在宋朝产量低,比较值钱,而在明朝产量高,耕种技术成熟,相对不值钱呢?
第四,即使第三条也能详尽的考证出来,也得考虑度量衡的问题。宋明两朝的度量衡有没有发生变化?宋的一两和明的一两一样吗?
所以,说来说去,就是说对比两个历史记录不完善的数据,实在是头疼,还是老老实实灌水吧。 (此文由大毛虫在2005-06-16 17:52:57编辑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