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warriors
warriors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高级居民
经 验 值:660
魅 力 值:178
龙    币:488
积    分:499.4
注册日期:2001-05-15
 
  查看warriors个人资料   给warriors发悄悄话   将warriors加入好友   搜索warriors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warriors发送电子邮件      

一个中学的故事,大家如何评价?
黄冈中学“神话”背后

南方周末   2001-09-27 14:56:06


本报记者体验黄冈中学生活 黄冈中学“神话”背后



□本报记者 杨瑞春 发自湖北黄冈

原来是“应试教育搞得好”?
  9月的黄冈小城有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一年一度的高考发榜之后,餐
饮业的生意变得格外红火,多少上点档次的酒家热闹地置办着一桌又一桌的
“庆功宴”和“谢师宴”,随处可以见到贴着“热烈祝贺”某某某“金榜题
名”的红纸金字大牌子。
  此地的名校湖北省黄冈中学,当地人称作“黄高”的,无疑是拉动了“
高考经济”的主力军。黄冈中学今年高考再创辉煌,一共560人参加高考
,600分以上的有193人,过500分重点线的就占70%。而且,在
今年全国保送生总人数大幅压缩到5000人的情况下,黄冈中学的保送生
反而增加到37人,占了全湖北209人的近1/5。
  但在人们觥筹交错、笑逐颜开之际,该校校长汪立丰却需要面对一点不
大不小的烦恼:本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竟然给母校送来了一个“地狱”的恶
评!
  “我肯定你爱你的孩子,你于是把他送进黄冈中学,但那里是天堂,也
可能是地狱。黄冈中学的教学方法,堪称应试教育的一绝!总结一句话,一
切以考试为中心……黄冈中学的高中生活,实在是一个集中营……”
  这段话出自一个推算起来应当是1988年高中毕业的黄冈校友、网名
叫“西门吹雪”的在网上发布的帖子,题为《黄冈中学:我的地狱生活》。
  实际上,引出这次争论的是8月份中央某大报发表的一篇名为《破解“
黄高神话”》的文章。这篇本意称赞黄冈中学的文章披露的一些材料,在教
育界人士看来却是“应试教育的典型做法”。文章出来之后,黄冈中学境地
尴尬————很多北京、上海大城市的优秀中学反应都是不以为然,但是很
多县级中学却要来“取经”。在这种情况下,黄冈中学校友对母校的恶评真
是雪上加霜。
  走进黄冈中学,第一感觉是这个学校确实“牛”。黄高很懂得怎么炫耀
自己———橱窗里贴着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和历届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得奖
者的照片。而汪校长所在的办公楼,一进来最醒目的就是一块巨大的油漆木
板,上面是2000届毕业生的名字和他们考中的学校,北大、清华等名校
赫然在目———今年的最新版本大概还没有制作出来。
  黄冈中学出名正是靠了高考和国奥拿奖两大“法宝”。高考历年升学率
在90%以上,名牌大学比例高。今年年初,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和考试
院就此做了一个抽样调查,结果使黄冈中学在湖北省的排名从传统的第二位
悄然上升到了第一位。
  黄高的另一法宝是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拿奖,至今已在数学、物理、
化学的国奥赛中一共获得了5金3银1铜的好成绩。在黄高,全国、全省学
科竞赛获奖已经不算什么。
  而黄冈市不过是位于大别山南麓的一个地级市,这为黄高的成功制造了
神秘感———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一个师资条件较为普通的学校,凭
什么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现在,答案突然之间好像变得很简单,原来是“应试教育搞得好”。

自我辩护的逻辑
  汪校长的手边放着刚刚从网上下载打印的资料。他说,他们大体知道“
西门吹雪”是谁,但他并不想谴责这个学生。“这就像是自己的小孩,父母
亲是不会怪罪的。”
  但同时他认为“西门吹雪”的看法只能代表他自己,而并非主流。汪校
长说,综观网上评论,他是欣慰的,因为“大部分人还是热爱母校的”。当
然,“热爱母校”并不意味着“母校实行的是素质教育”,汪立丰也清楚这
一点,他直截了当地说:“我们不仅不是应试教育的典型,而且是素质教育
和创新教育的典型。”
  汪校长对于这一说法的论证是从敏感的升学率问题开始的,即“素质教
育和升学率并不矛盾”的理论。汪校长反问:“难道说一个学校的升学率低
,就说明它的素质教育搞得好吗?”
  该校另一位著名的地理老师周益新则使用“三段论”对此观点予以证明
:“现在的高考改革,就是推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这也是‘3+X’
和‘3+2’的最大不同;如果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搞得好,高考就应当考
得好;黄冈中学考得好,说明在这方面一定做得好。”
  而黄高的另一法宝———在国奥赛拿奖牌,在年轻的特级教师刘祥看来
,也是黄高素质教育搞得好的体现,因为“靠死读书的应试教育方式”根本
不可能,而“他们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老师,这是真正对智力和潜能的开
发”。
  当然,仅仅理论是不够的,汪校长又一一列举实例,以证明黄冈中学从
20世纪80年代初就进行整体改革,素质教育可以说比全国大部分中学开
始得还要早。
  平心而论,黄高列举的并非只是临时给脸上贴金。经过采访,里面至少
有两项给记者印象深刻。黄高的足球活动很有特色,学生们自由组合成立了
很多球队,起了在学生看来很“酷”的名字,比如“阿帕奇”队、“北极星
”队、“UFO”队等等,每年学生会体育部组织承办“俱乐部杯足球赛”
,一赛就是两个月,是校园的盛事。
  而且,《黄高青年》和《雪堂》两个刊物的水准相当高。其中一期竟然
还有不少学生写的时事和文学评论文章,比如说《南中国海———东亚焦点
》、《中国武装现状及发展新思路》、《金庸作品中的民族感情》等等,这
类题目出自中学生,还是令人吃惊的。

“地狱”和“天堂”的相对论
  汪校长也承认,相比黄高的学生,京沪等大城市中学生的自由时间要多
得多了,压力也小得多。但情况不可一概而论:
  “首先,他们的录取分数比湖北要低得多。北京上清华的分数在我们这
里只能上一般的重点,他们的重点在我们这儿是念不了书的。这是一个社会
问题,不是一个学校可以解决的。”
  “再者,城市里面大多是走读生,我们有那么多住校的农村学生,不可
能回去,不回去做什么?所以要安排自习啊。”
  另外,汪校长还有一个观点:大城市的学生自由时间多未必等于轻松,
有些学生在家学习的情况比在黄高还要苦,“我这边晚上到了10时多可是
非熄灯不可!”
  而且,记者采访的黄高师生普遍认为,黄高的生活尽管紧张,比周围其
他中学却要宽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说:“北京、上海我们是比不了
,也可以说是‘地狱’,但在湖北,在黄冈,和周围的中学比起来,我们已
经是天堂了。”
  一些老师还提请记者注意,黄高有大量的农村学生,对于他们来说,考
上大学是最好的出路,可能也是惟一的出路。“毕竟我们要对孩子的父母有
个交待。”物理老师邹慧霞说。
  也就是说,如果地狱是通往天堂的必由之路,对于今天的农村孩子们来
说,大概也别无选择。
  早晨5时一刻,寝室长涂琰的闹钟响了。外面天色还未大亮,我费了好
一会儿劲,才想起来这是高三(11)班的女生寝室,现在应该起床,去上
早自习了。在山东一所县一中毕业10年之后,我重新上了一次高三的早自
习。
  之前一天,尽管汪立丰校长对于我提出来的在女生宿舍住一晚的要求有
些吃惊,但还是很爽快地同意了。只是他开始更希望我去高二的寝室,因为
黄高的三部曲:高一“严”、高二“活”、高三“紧”,高二也许“更有代
表性”,但我坚持选高三。
  住进寝室的那天晚上,我和7位女孩子的见面很愉快,她们大概在9时
30分左右下了晚自习,进来时每个人都礼貌地跟我打招呼,稍有羞怯,但
基本上落落大方。她们跟我说普通话,互相之间也说普通话。看起来她们对
我并不戒备,而更多的是好奇。我们聊了一些话题,但我们的对话在10时
10分熄灯之后被迫终止,因为一位女老师很威严地走了进来,催促大家赶
紧入睡。这是例行的巡视。
  下铺的刘学蔚说,她们有时候还会在被窝里打手电偷偷看一会书。刘是
借读生———在黄高,有很多来自各地的借读生———她原来在武汉的一所
中学,她说和黄高比较起来,那边的物质条件要好一些,但课程安排甚至更
为紧张。
  回到开头,5时30分,寝室里的日光灯大亮,女孩子们迈着急促的脚
步去水房刷牙洗脸。我们到达教室的时候不到6时,而学生大多已经到了,
正在大声朗诵课文。6时到楼顶做完广播体操之后,高三的一天正式开始:
一节早自习,上午4节课,下午3节课,以及两节晚自习。
  和我上学时一样,学生们把书摆在桌上,不过他们的书堆要小得多,大
部分是课本。但记者也注意到,几乎每个学生桌上都有《黄冈考典》、《黄
冈名师学法点播》等3本书。董德松副校长曾对我说过,市面上所谓“黄冈
密卷”,跟黄冈中学没有什么关系。
  语文和英语还在上新课。班主任周晓老师上的语文课正讲到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诵、背诵,反复多次,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其中,但没
有人被点名,往往周老师问“谁来”的时候,就会有学生自动站起来。我发
现,其他课程也是如此。周老师后来告诉我说,这种方式不会对学生构成压
力。
  数学已经进入复习阶段,开学之后首先就是让学生测验今年的高考试卷
,讲解试卷的时候,因为是下午第一节,一些同学有些精力不济的样子——
——中午,不少人没有回宿舍休息————坐在最后一排的郭兰斐睡着了,
数学老师让她的同桌把她叫醒,鼓励大家要打起精神来。
  我坐在课堂后面的一张椅子上听课,课间,旁边的男生赵浩镇告诉我,
进入高三之后自然而然地感觉紧张起来,对他们来说,压力不在于升学,而
是考上重点大学。赵是班级足球队的成员,现在他必须牺牲一些这方面的时
间补到学习中去。
  看起来,高三学生的紧张程度并没有根本的缓解。我记得我们那时一下
课,哗啦啦会趴下一片学生,大家练就了功夫,在10分钟内睡上一觉以积
蓄精力。这里也是如此,下课后很多学生还留在座位上,也总会有几个人趴
在桌上睡觉。
  我注意到,很多人都随身带着一个大水杯,大多是提神的咖啡和浓茶。
  苦,还是苦,但是和学生们的聊天中,他们对此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即
使有的人说辛苦,也认为理所当然,“这时候不苦什么时候苦?!”邱 还
反问我。我相信他们是真诚的,在我高三的时候我也这样想。和许多人一样
,在已经距离高考这么遥远之后,我还会经常梦到自己又参加高考,而且面
对试题,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黄高的这些学生,日后会不会有这样的梦境

  不过,作为局外人和过来人,黄高之苦并没有超出我的想象。至少以我
的高三经验看起来,黄高的学习安排没有任何特殊之处。
  有一点是肯定的,黄高实施的是大多数中学都在实施的一种教育,而且
是这种教育模式中的佼佼者。假如一定要让黄高“入地狱”,整个中国百分
之八十以上的中学也都难以幸免

“黄高”话题 反响强烈

南方周末   2001-10-04 10:39:52



  编者按:本报9月27日头版《黄冈中学“神话”背后》一文刊出后引
起较大反响,关心中国教育的各阶层读者纷纷致信本报发表看法。本报在此
摘登部分言论。
  需要说明的是他们的意见并不代表本报。本报将继续关注这一话题。
  这场争论最初由一位署名“西门吹雪”的黄冈中学毕业生在网上发表文
章指责母校为“应试教育的集中营”所引发。

升学“神话”背后的教育理念
  黄冈中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西门吹雪”的看法只能代表他自己
,并非主流,“大部分人还是热爱母校的”。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西门吹雪”不热爱母校,问题是,热爱只能表现为
给母校唱颂歌或者提一些不刺耳的意见吗?
  记者后来又采访了几位老师。他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同样令我惊讶。
该校一位名师这样说:“现在的高考改革,就是推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
,这也就是‘3+x’和‘3+2’的最大不同;如果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搞得好,高考就应当考得好;黄冈中学考得好,说明这方面一定做得好。”
  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只要我跟着考试指挥棒转得漂亮,就是素质
教育。其实,不管考试改革到什么程度,“考得好=素质教育”的公式也不
能成立,因为人的许多重要素质是“考”不出来的,更何况现在考试改革才
刚刚开始呢!
  学校一位年轻的特级教师则指出,该校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获奖
能证明学校搞的是素质教育,因为:“靠死读书的应试教育方式”根本不可
能获奖,“他们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老师,这是真正对智力和潜能的开发
。”
  他实际上又创造了一个公式:“获奖 = 素质教育”。这和“考得好
=素质教育”其实是一回事,因为这种竞赛也是一种考试。在国际奥林匹克
竞赛上获奖当然是好事情,但是不可高兴过分,因为这种竞赛是解答别人提
出的问题而不是独立提出问题、独立研究问题,其创造性是有限的。许多人
都指出,我们的学生在国际上知识性、技能性的大赛中屡屡获奖,而至今没
有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值得深思。我看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把聪明都
用在应试方面了,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原创精神。
  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应试教育是一种无奈
  首先我声明我是坚决支持素质教育的。但,因为国情,完全实现素质教
育是不可能的。我记得南方很久前做过一个调查:机会的不平等造就了财富
的不平等。
  我是一名湖北人,也是在类似黄冈中学的一所学校高中毕业的。回想当
年的高中三年,确实有种地狱般的感觉,每天除了7小时睡眠和1个小时的
3餐时间,其余时间都为学习所支配。然而,我非常感激那3年的生活,因
为没有那时的奋斗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她给了我一个选择生活道路的机
会,一个成功者所必须的条件!我有很多同学都是农村来住读的,他们生活
很艰苦,学习也很刻苦,为的就是能抓住高考这个机会。记得那年高考成绩
出来,一些高考落榜的农村同学卷起铺盖回家的时候,我就感到一种无奈和
伤感,还有愤怒!以他们的成绩,在北京或者上海是可以上重点大学的,可
他们没有选择的机会,因为他们生在湖北,高分数线决定了一切。    
   hanliduo

“西门吹雪”来信
  我就是那个帖子(指《黄冈中学:我的地狱生活》———编者注)的作
者。
但是我的题目并不是这样。我使用的网名也不是什么西门吹雪,这个西门吹
雪是个网络剽窃者。
  那是8月初的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了北京某报的那篇文章《破解“黄高
神话”》。因为正如南方周末记者所言,这个文章的本意是称赞黄冈中学,
但文中所说的黄高的一些举措,不要说是教育界人士,在我看来也觉得是应
试教育的典型做法。在21世纪的今天,还把这些做法拿出来作为榜样宣传
,我心里觉得有些不妥。这于是引起我的回忆和感慨。我写了这篇帖子——
——《我在黄冈中学的日子》,发表在一个很小的网站上。
  我的网络文字,除了个别地方用语欠妥当,言辞有些激烈外,总体上是
比较实际的。
  我赞同《南方周末》文章的观点。我也认为,现在的中国,大多数的中
学实行的教学和黄冈中学并无太大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说黄冈
中学是中国中学教育的代表。但是这并不一定应该是中学教育的方向。
  在我看来,一个学校的教学方法体系,并不仅仅是其自身的选择,而是
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要求的合力。有很多问题,其实是学校无法解决
的。比如,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我记得有个朋友给我讲述的一个真实故
事。在北京某建筑工地进行一个施工检查,她的老公———一个湖北人,和
北京某大型设计院的一个设计工程师聊了起来,聊着就聊到了当年的高考分
数,这个北京设计师说了自己的分数,湖北老板显然知道这个真的很低。他
不知怎么突发奇想,便从工地众多民工中找了一个湖北籍的,这个民工和这
个北京设计师竟然是同一年高考的,这个民工的分数比这个设计师高43分
,但是,还是名落孙山,回家种田,没有出路,只好到北京做苦力。我们谈
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都唏嘘不已。
  所以,应试教育在很多时候、在很多地方,是被动存在的。
  我需要向母校道歉。我的这篇文章,使母校、某些老师徒添烦恼,非我
所愿。
  尽管如此,也希望我的文章能引起一些思考。我还是希望今天的孩子们
有个快乐健康的童年和青春。

《我在黄冈中学的日子》网评摘登
  的确,黄高的教育方式在我们看来有些近似荒唐,但在整个应试教育的
大环境下,黄高……怎么可能跳出这个框框?          ———
黄高人
  我在北京上学的时候,看到他们的中学生晚上根本不用上自习,很是羡
慕。可是有什么法子呢?人家分数线比你低多了。         ——
—wsynx
  平头老百姓只能靠读书才能跳出农门……黄冈中学很多老师也一样是从
农村背景出来的。高考是决定很多人一生命运的,很多老师亲身经历过,所
以才希望学生努力。      ———noonoo
  我从黄冈中学保送到北大读书,在这方面应该感谢这个中学,可是从感
情上我真的一点也不留恋她,……我很痛惜我的青春年华就这样压抑而苦闷
的一挥而过。      ———jackchang
  黄高不是地狱,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吃苦奋斗的过程,吃得苦中苦,方为
人上人。         ———ct7030
  我不是黄冈中学的,我只想说,类似的情形所在多是。我们的中学校长
在大会上的名言是:要把学校建成模范监狱。
          ———yuyishiye

--
人类一上网,上帝就发笑。哈哈哈……
2001-10-08 11:35:34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463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