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真没谱儿
真没谱儿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1837
魅 力 值:1595
龙    币:6584
积    分:3507.5
注册日期:2005-05-08
 
  查看真没谱儿个人资料   给真没谱儿发悄悄话   将真没谱儿加入好友   搜索真没谱儿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真没谱儿发送电子邮件      

双面日本人
编辑留言
本文作者,是日本某大学客座教授,前不久与本编辑通电话时说了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于是我约他撰文深入谈下去。
这段话我记录如下:“我在一篇文章里谈过,日本人可以说是‘知耻之民’,但‘知耻之民’也有不知耻的一面,显示了日本人的两面性。
“其实,人都是有两面性的。日本人的两面性,由于反差太强烈而给人特别深的印象。大到国际关系、民族感情,小到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细小习惯,日本人处处显出他们性格中顽强的两面性。”

谁强就崇拜谁
日本人性格中,突出地显示出自强和自抑这截然对立的两面。
以对美国的态度为例。按理说,为那两颗原子弹,日本人应该恨死山姆大叔。但我的感觉恰好相反,日本人非但不恨美国,还对美国心悦诚服地加以崇拜。毫无疑问,日本人是有服善精神的,谁强就崇拜谁,不仅崇拜强者,而且善于学习强者。正是这种精神,始终激励日本人自强,在战后度过最艰难的岁月,建设起一个国力强盛的日本。不过,话又说回来,自强和自抑也有另一面,那就是自大和自卑。现在的日本人,虽然比欧洲人更富有,但内心深处对欧美却怀有很深的自卑感。岛国环境造成的生活质量(比如居住条件等)的差距,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更深的,乃是文化传统甚至人种上的自卑。这种自卑由来很久,最近也可以上溯到二战前的“脱亚入欧”论。
1993年我第一次访问日本时,就对日本人的欧洲崇拜留下深刻印象。当时我们一行五人组成学术代表团,赴东京参加一个有关青年问题的讨论会。来自上海社科院的人口学者小张曾在荷兰留学,会议组织者在引领我们参观有关单位时,每次介绍时都不忘强调小张是在荷兰留学的,神色甚为钦佩。荷兰是第一个占领日本,打开日本国门的欧洲国家,对日本近代的开化起了很大推动作用。研究荷兰的学问--荷兰学,也因此在日本的学术中占有特殊位置。明白这一点,荷兰留学生的特殊荣耀就不难理解了。

公然歧视有色人种
日本人的两面性,在对待外国人的态度上有很惹眼的表现。在中小学里,黑人和亚裔的孩子常会受欺负,而这种情况发生在白人孩子身上则较少。儿童的这种歧视行为,当然是来自成人的影响。其实,我们中国人对待有色人种,同样也有歧视的态度。在北京,当一位黑人青年携中国女友上公共汽车时,你能感受到周围乘客不屑的目光。但中国人的歧视绝不敢像日本人那样明目张胆地表露。
一次,一家日本电视台搞了一个“外国人目睹之怪现象”节目。当一位黑人父亲提出孩子在学校受欺侮的问题时,一个日本电影编导兼笑星嘉宾竟然说:“作为家长,你应该先告诉孩子,他是黑人,到学校可能会受欺负,只有自强,处处胜过别人。”在场的外国人一片哗然。一个黑人学生怒不可遏,冲下席位要饱以老拳,被其他留学生抱住。现场顿时大乱。如果这不是那位嘉宾故意作噱,以制造戏剧性效果,那么,他简直就等于教黑人承认自己低人一等,天生该受欺侮。这怎么能让人容忍呢!
在日本的中国人都说,日本人是崇尚强力的。弱肉强食,在他们看来是很自然的事儿。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关于主子和奴才的议论:当奴才成为主子以后,他不会平等地对待别人,而必定奴役别人。因为在他们眼中,人只有两种,一种是主子,一种是奴才。这其实也是中国人的根性,想想某年春节晚会的小品,当赵本山说出“等咱们富裕了,也让美国人来给咱洗盘子”时,台下热烈的掌声吧!

如此“无差别意识”
日本人的两面性,在差别的问题上也表现得很突出。众所周知,日本一直在致力于建立一个无差别社会。初来日本的人,很容易感受到日本在缩小社会差别方面所作的努力。的确,在日本,不光媒体高唱建立无差别社会的口号,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章制度也明确指向这一点。大到征收高额遗产税,缩小贫富差距,小到中小学生着统一的校服,用同样的书包,无不在消减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即使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也可于细微处见出日本人的无差别意识。
比如倒茶。中国人拿起茶壶,一杯倒满再倒另一杯;而日本人是每只杯子倒一点,轮流着斟三四遍,直到杯满为止。如此斟茶,各杯一样浓淡,是谓无差别。削苹果,中国人一般是先去皮,然后一片一片削下果肉,削的人自己把核啃了;日本人则是去皮后,先从中剖成几瓣,然后一瓣一瓣削掉核的部分,这样削出的果肉质量均等。中国人到日本后,都改成这样削了,尤其是在招待日本人时。初见这样削法,我问如此岂不麻烦?他们说,这样削每块的甜度都一样。
无差别的意识竟贯彻到如此细微之处,真让人佩服日本人的周到。
可是,这种无差别只是体现在细小处,而且是在日本人内部。一旦涉及日本人和外国人的公共领域,差别立刻就出现了。
日本人的岛国根性,使他们对自己的一切,从市场、就业资源到行政参与权,都刻意保护,一概排斥外国人。根本没有“无差别”可言。在日本,凡外国人一律都被称为“外人”--中国人叫“老外”是亲切,日本人叫“外人”却真正是“见外”的。外国人即使取得了永住权,也没有选举权。他们很难在大公司和名牌大学得到重要职位。即使是国际色彩浓厚的旅游业,外国人也只能在分公司担任些初级职务,一到总公司,决没有“外人”插足的份儿。
多年来标榜“国际化”,建设“无差别社会”的日本,只为一纸“地域振兴券”,就让外国人寒了心。1998年底,为刺激不景气的消费市场,日本政府发给15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国民每人两万日元代金券,号称“地域振兴券”。而在日本的外国人没有,外国人似乎只有纳“地域振兴税”的份儿。

爱“邪魔”的日本人
日本人的国民性里,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征,就是不愿给人添麻烦。日语“添麻烦”叫“邪魔”,“邪魔”别人,被认为是很严重的事。田中角荣首相当年访华时,为侵华战争向周恩来总理道歉,据说是用了“给中国人民添了麻烦”的说法。中国人听了都很愤怒:侵入中国领土,杀了那么多人,怎么只是“添了麻烦”呢?后来,我看到一位在日华人的文章说:“添了麻烦”的说法,在日本人不失为一种郑重道歉。因为,日本人把给人添麻烦看作是很严重的事。姑不论处在田中角荣的位置,那样表达是否合适。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不愿给人添麻烦,则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日本人做工作,必尽力把自己份内的活儿做干净,决不留一点尾巴,给下道工序的人添麻烦。这是许多中国人深有体会的,也是他们和日本人合作最愉快的印象。
然而,不愿给别人“邪魔”的日本人,也常有给人“邪魔”的时候。就不要提深更半夜呼啸掠过你窗外的“暴走族”了,就是善良之辈,也有不断麻烦你的。比如,老是有人将各种宣传品塞进你的信箱,害得你隔几天就要处理一次废纸。而处理起来就不像他塞进来那么简单了,得赶上收废纸的卡车来。车来时奏着音乐,可等你听到音乐追出去时,它已经转过几条胡同了。相对而言,广告还不是最头疼的。最要命的,是总有各色人等上门来打扰。一会儿是拉保险的,一会儿是劝订报纸的,一会儿是帮你检查房子、督促你整修的,一会儿又是为残疾儿童募捐义卖的,还有传教的、劝你入会的……
你只要大门没锁上,他拉开门就进来了,然后站在纸障子外面叫“邪魔”。只要你不上班,每天都要被“邪魔”几次。还有讨厌的电话。国际电话公司为了竞争,常来电话劝诱你打他们公司的电话。你积极打了,他们会来电话感谢你,告诉你他们要送你一份中文报纸;如果你没积极打,他们又会来电话提醒你;你打的金额不够,就希望多使用,以便获得赠送的礼物。像我这种在家工作的人,自然就得天天应付这些“邪魔”。
日语里,有些汉字用得真是生动。“邪魔”就是一个。那些老来“邪魔”的人,真正是邪魔呀! 撰文/蒋 寅

--
我在努力的往前奔呢。
http://bbs.hlgnet.net/seeinfo.php?seename=%D5%E6%C3%BB%C6%D7%B6%F9
2005-09-06 09:15:24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61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