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2961 |
魅 力 值:436 |
龙 币:2713 |
积 分:2216.3 |
注册日期:2003-01-20 |
|
|
|
也论《zombie》音乐风格和李宇春会不会唱歌
下午在教小儿读书识字,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的确有残酷,但我父亲严厉坚决地要求,不得不从。孔子三岁发蒙,早期教育决定一个人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非常重要。鉴于小儿太过顽劣,在众小伙伴中喜欢以老大自居,以个头高来欺人,今天要教他一个"礼"字。孔子曰:对辩曰争,有竞才有争。非礼不决,动手算什么好汉?正费劲怎么向小儿解释这"对辩"两字的含义时,一直闷声不响的先生插了句嘴:Men are never so likely to settle a question rightly as when they discuss it freely。得,他将问题复杂化了,才2、3岁的孩子,哪懂这道理。我放弃教育把孩子交给他说理,亦让他尝尝"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感觉,转而上网寻找乐趣吧。
真是不得不感叹默菲定律的神奇,一上网来便看到大家对于《zombie》的争论不休。原来世界万物的存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偶然与必然之间的定向因素。大概是前先刚读过孔子,小女子我理性地参加这场评论来也。
我是粗人,有人在这里称我为"家庭妇女",想来家庭妇女没什么不好,一个伟大的人首先要有母亲,其次是支持他的人,这样的角色通常是用"家庭妇女"来担当,人前出风头未必是好事,内心充实就可以了。见识浅薄,来谈点自己的看法。
《zombie》这首歌是喜欢the cranberries的歌迷们熟悉的。战争的残酷、对和平的渴求已经被说了几数遍,而战争时期我们应如何积极地应对这个问题,才是身为中国人真正应该讨论的。生在和平年代,我们都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场景,唯一依据的只是资料和画面还有音乐。也许是中西方人性格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于事物的理解当然也不同,表达出来的表象形式更是南辕北辙。爱尔兰民族长期生活在高压之下,所谓积怨以久,那么愤怒苍凉唯有在歌词中才能得到彻底的发泄。所以听者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但真正触动听者的应该是曲调暴发的力量,因我们是先听到音乐,然后对于演绎方式有了印象,再去分辩歌词里说些什么。事物的发展有着进程,首先请将整个由表及里的过程了解清楚,然后再对其做分析。
李宇春难道不会查字典?
有人对她对于歌词的理解有异议。那么我反问一句,李宇春不会查字典是吗?或者说她不懂上网?不会看乐评?查字典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作为一个经常听英文歌曲的中国人,在听到自己喜欢的曲调时,对于内容会产生浓烈的兴趣,想方设法要知道唱些什么,表达什么主题。某粉在声论李宇春不会唱歌之前,要先把事物的种种行进方式想清楚,再做评论也不迟啊。这亦是哲学中的辩证法理论,大而化之然后精小到细,说话做事一言一行以君子为范本,自已抽自己耳光,常识性的低级错误,请真的不要再犯。
李宇春特殊的主题演绎
说实话,第一次听到她唱这首歌,我的确大吃一惊,居然有人可以这样唱这首歌。但她带给我的震憾绝不亚于原唱。静静思考了将近半小时,对于这个女孩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再结合到她对于音乐的理解,我开始懂得。那么我将我懂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实地告诉阁下,乞盼谅解。
诚如我言,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像她这样生活在家庭温暖怀抱的孩子更是对于战争这两个字,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印象。反驳她的阁下您是否生在战乱的爱尔兰?或是伊拉克?那么您将愤怒挂在嘴边我没有任何异议,但您,是一个生在和平年代的中国人,从小受到中国式的儒家教育。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坦然而对一切是中国古以有之的文风。微笑积极地面对所有的一切是人之思想境界的最高。跨出音乐这个范围去看,想必《美丽人生》大家都会看过,电影里将要被送进焚毁炉的犹太父亲仍然在对儿子撒着谎,美丽故事和背景里现实的残酷交织,那种心酸即是无言的,亦振奋人心。人生,还是美好的,我们还有明天。以暴制暴,消极控诉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
我只能说李宇春是聪明的。未曾经历便不要假装,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给听者带来的是一种模仿的痕迹。这又回到了我们原来的话题,李宇春给中国流行乐坛带来的是一种清新的,个人风格。个人理解李宇春的《zombie》听完以后,仅会让我忘记那些残酷恶丑的现实,她表达了自己的意志的坚定亦起到了一种鼓舞人心的作用。想必所有人都听过一些鼓舞人心的话,"我们是战无不胜的。"、"胜利属于我们。""if you think you can ,you can."等等,其作用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忽略掉昨天的哀伤,我们要积极地面对未来,笑着面对,要比哭着承受更好。祥林嫂挺悲凉吧,想来大家都知道她是一个"可恨天下可怜之人"的代表。学一下李宇春的感觉好吗?将过去记在心中,将微笑投向未来,信念要坚定,怀想过去的时候,要充满对现在的感激之情。信念和微笑是我们能做到好的表现。放弃小资的忧伤和"粪青",健康和美好以及淡然处之是2005年这个夏由李宇春带给我们的最好体验。
音乐主题表现的多样性
大家都谈了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我也来谈一下。先说说我喜欢的古典音乐,我的挚爱和专业。又要提到paganini,因为他是我内心激情的最好表达。但对于他的小提琴,很多人听到的是pelman&williams的吉它与小提琴双重奏。年轻时,我拒绝听他们演绎的paganini,我认为他们在亵渎。
追从paganini对于音乐的理解,他来自于生活。一个底层社会的孩子对于现状的不满对于社会黑暗的控诉,对于无法发泄的精力和话语都从他的曲子中流淌出来。一个长相丑陋的意大利人,在今天看来,他并不丑,甚至应该算长得有个性。但试问在当时,有谁会多看他一眼?虽然他内心丰富,拥有无比的才华,但他违背了当美学的标准,他的出现,是与时代和历史相违背的。他的音乐表达是所有这一切的激情和哀伤,真的喜爱他乐曲的人能从那样激昂的音乐中听出繁华退去后的淡没和茫然。
而pelman&williams完全打破了他的原意。他们将paganini的乐曲融入了现代的因素,听者是一种华丽和宁静的享受。仿佛这一切世间所有的美好的东西都为只自己一个人存在。生活之美,音乐节奏的流畅,吉它陪伴的轻轻倾诉都有着独有的淡然优雅。
不过年少时我亦不懂,我拒绝加上抵制,我视其为伪艺术。但时至今日,我再听到这些音乐时,就能理解他们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感觉。音乐是时代的产物,亦要学会适应时代和民族现实的理解。
大家都听R&B。现在非常流行这种曲风,唱的多数是爱情、痛苦、美好和风花雪月。但R&B的起源并不那么浪漫,他来源于黑奴在劳作时鼓励自己的劳作歌,被底层人民用来作为顺口溜和对于现实不满的小调,时间匆匆而过。R&B的面目全面说明了什么?或者我们今天还要学黑奴来个《拉网小调》苦着脸装出肌肉被大劳动力拉伤时的痛苦表情的R&B?想想就蛮可笑的。
最后要说一下那首LY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LY的技巧很好,唱得很像麦当娜。但对于这首歌的来龙去脉应该未曾理解。歌曲来自于andrew Lloyd webster的歌剧,后改为音乐剧在百老汇上演,准确地说,他是第一个将《Evita》的歌剧写得平民化的剧作家,之后便有了音乐剧这个名称。但熟悉阿根廷历史的人都知道,Evita是个贫苦一生的人物,她历经历人事,在演唱这首《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时将自己受到一生中的苦难与辛酸都婉转地表达出来,有一种欲诉无言的哭泣感。但她放下自己的苦难过去,为阿根廷人民唱这首歌,为阿根廷呼喊。最能让我感动的是barbra streisand的版本。她的嗓音和犹太人的敏感气质符合了人物历史环境和角色的定位。麦当娜的演唱是流行的,花巧的,但未必真的理解Evita当时的处境,试问有这样出身贫寒的女子有那么华丽的声音吗?有麦当娜演绎了来的那种"闺怨"式的忧伤吗?美则美矣,未免空洞。
我没有别的意思,如果演绎《zombie》要符合历史人物等种种一切条件的适应。那么《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还是追随剧作家的初衷方才显得更为委贴。
要说再见了。今天说了一天的异域文化,对错与否不必太记挂心上。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写到,当风沙吹过的时候,一切都被覆盖而消失得无影无踪。正像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一样,一切都只是过眼云烟。
让我们像加西亚一样打破"规律性"去寻找自己心中不一样的"马贡多村"吧………
|
|
-- 人生到处何所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哪复计东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