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olddesk
olddesk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1921
魅 力 值:729
龙    币:7316
积    分:3327.7
注册日期:2002-10-24
 
  查看olddesk个人资料   给olddesk发悄悄话   将olddesk加入好友   搜索olddesk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olddesk发送电子邮件      

我的好朋友-————云趣公子写的一篇好文,我转此————也谈劣质翻译——国内经济管理教材劣质翻译的几个原因
:2003-02-18 00:13:01
最近在新语丝网站读了许多有关劣质翻译的文章,很有感触。
我曾经在中国最著名的一间出版社工作,我所在部门负责把大量国外(主要是美国)经典经济学、管理学教材引进中国。主要提供国内MBA教学使用。原出版者包括McGrow-Hill Higher Education, Pearson Education, Thomson Learning, John Wiley & Sons等著名教育出版品牌。在美国,这些教材都是非常著名、被广泛采用的,而且一版再版,《会计学》甚至已经到了20版。
大量翻译引进美国原版教材始于199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等10余所出版社都重复地引进了许多“工商管理”类教材。由于国内MBA教育发展极为火爆,教材又大多选用美国的,一时,市场看好。用更多的品种抢占市场就变得极为重要。于是,各出版社纷纷签下大单,乐坏了上述几间外国出版社驻北京的首席代表。
书出版之后,没有带来多少文化的繁荣,反而造成恶劣的影响和后果!因为翻译错误和出版错误十分严重!有书名翻错的,最严重的是有的书不能卒读(例如那本国内物流专家人手一册的《物流管理》)。普遍的错误是:专业术语不符合汉语习惯,人名翻译不规范(一眼望去,不知道是谁,得猜),同一本书,同一名词前后翻译不同。对于期待读到经典教材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往往有此情景:欣喜地拿到散发着墨香的某大师名著中文版,翻开,随便读一段文字,疑惑,再翻翻,笑容渐渐消失,皱眉,然后愤怒(现在往往不是愤怒,是无奈)。
我认为造成这样严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说来,分编辑的原因和翻译的原因两大类。下面逐一说说:
记得新语丝曾经批评过汪丁丁发表在《财经》上的一篇文章。汪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编辑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如果这个编辑负责任的话,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汪丁丁当然就不会出丑。至少,如果我来加工这样的稿子,我遇到阿米诺酸这样的不明文字,会问作者或者查字典。这样重要的稿件也一定会请生物方面的专家审稿。
一个完整的翻译书出版流程是:选书→洽谈版权并签署版权合同→发翻译(找译者)并签署翻译合同→开始翻译→对1/3译稿审读并写出审读意见反馈给译者→1/2稿审读并反馈意见→审读完整译稿并反馈意见→接受译稿开始加工→发稿→复审→终审→发排设计版式封面→一校,返回编辑→二校,返回编辑→三校,核红整理→责任编辑、总编辑签字付型
而目前针对翻译著作,出版社管理和编辑这一关没有把好。

1)编辑工作量大
以我所在出版社为例,一年内翻译出版40种教科书是很平常的,相关的编辑只有4个人,也就是说,每人平均负责10本。这些书都是大部头,每本大约50万字(中文)。这样,每个人的加工量就有500万字!这在编辑届不是最多的,可是在加工翻译书的编辑看来,处理如此多的文字,加上译文错误很多,一面看原文,一面处理译文,一定不能仔细,因为加工编辑的收入和工作量是挂钩的。按照出版社的工作流程,还要有复审和终审两个环节,一般是资深的编辑(高级职称或副总编辑)承担,原来他们还锱铢必较,现在面对如山的稿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它去吧。

2)编辑素质不高、经验有限
现在承担编辑工作的都是刚刚参加工作1-2年的编辑,稍微有资历的编辑都已经升为不怎么看稿子的策划编辑了。目前,对编辑的培训和要求都降低了,不像前几年那么严格。况且,加工编辑的薪水很低,也吸引不来优秀的人才。

3)寻找译者不下功夫
译文质量低,要怪译者,但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译者就全在编辑的工作没有到位,寻找到合适的译者是比较困难的。我曾经也面临这样的困境,这和编辑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态度很有关系,也和学界的状况攸关。现在大多从高校寻找译者,大牌译者当然好,但是这几年情景与往年大不同,往年商学院的教授、副教授还愿意接活,虽然也会寻找学生来干,但是把关的工作还是愿意做的。现在,谁干翻译书这样的辛苦事业。稍微像样一点的商学院教师都可以到各地去演讲授课,一天七八千上万是很普通的,连学术都没工夫做,翻译书岂不自找别扭。也有例外,我曾经找到一个教师翻译Chase的《运营管理》,他十分崇拜Chase教授,就像国内经济学家崇拜Samuelson一样。不谈条件,满口答应,而且翻译十分负责。质量没得说。

4)稿酬低
翻译书的一般报酬是60-80元/千字(通常按照word统计字符数和字数取平均值),特别大牌的译者才有可能拿到80,一般都取下限60。还有个人所得税每人800元的免税部分,超过部分大约是7%(13%?记不清楚了)。比起上边的日进斗金,傻瓜都知道该怎么做。

5)周期紧
国外出版社的版权授权合同一般都限制在18个月出书。还算宽裕。但是国内出版社一般都要求尽可能快,翻译时间就比较紧了,一般trade book是2-3个月,教科书最多6个月。当然现在不可能像郭沫若翻译《浮士德》30年,朱光潜翻译《美学》好几年。但是,6个月的周期翻译50万字还是很紧张的。
6)流程责任
由于编辑加工不到位,复审终审形同虚设,到了校对这一环节,文本疑问就非常多,返回编辑次数就多,编辑正在处理其他书稿,对已经交差的工作就不上心,而是迁怒于校对不良,校对只对发稿负责,因此,把稿件质量的皮球又踢给编辑。先不说责任,踢来踢去,如果解决问题还好,但是出版周期趋紧,已经无暇细节,于是匆匆付型,祸灾梨枣去也!

刚才说的都是出版社的事,也捎带提了译者的问题。
现在的情况是,教科书无论怎样还是要交给教师来翻译的。教师接到翻译任务,合同签完,马上召集学生一聚,分派任务,说明研究生翻译一点专业外文资料的重要性。至于先统一术语(Glossary),研究索引就不必了,每人分几章,讲好报酬(大多数商学院的教授还算英明,不在乎那几个小钱,有的甚至还有额外的补贴,研究生没有被剥削)、交稿时间。散会!
研究生的水平比教师自然差一点,而且,负责统稿的教师组织不力,各章节出现不统一的术语是很平常的。现在研究生治学的态度从老师那里学来不少,胆子特大,遇到没见过的术语还查一查,遇到人名,手边没有好的外国人名翻译手册,随手拼上去完事,甚至同一个人名,自己翻译成两种三种也不稀奇。对于读不通的语句,通常的解决办法就是按照原文的词序一一对译成中文词语,或者更高明一点,根据已经读懂的部分,按照自己的想法推演出完整的语句。就算留给统稿人的家庭作业,自然,统稿人有时候就不曾发现还有这个作业的存在,又留给了编辑,编辑只做了一部分简单的作业,剩下更具有挑战性的作业就留给了广大读者。
我见过一例更加恐怖,译文十分拙劣。追问译者,译者告诉我一个学生电话,并且说,不会吧,我那个学生GRE考了2200多!打过去,该学生支支吾吾,后来才知道,他转包给刚上大2的老乡。怎么办?豆腐渣工程无处不在。
认真的统稿者是最痛苦的人,他们常对我说,还不如自己翻译,改起来更难!有迎难而上的,少,知难而退的,多。

就先写这么多,也不太完整,补充资料以后想起来再说吧。

我还算一个负责的编辑,我的办法就是不干了,现在,我只做直接用汉语写成的书。眼不见为净。新语丝让我又想起了这些让人想想就头大的事情,写出来,留个纪念,纪念我那几年参与施工豆腐渣巴比伦塔工程的时光。
--
已搬离回龙观 还是觉得回龙观网好 留恋中
2005-12-15 08:10:59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789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