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cal11
cal11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38733
魅 力 值:1542
龙    币:21803
积    分:22805.1
注册日期:2004-09-01
 
  查看cal11个人资料   给cal11发悄悄话   将cal11加入好友   搜索cal11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cal11发送电子邮件      

不敢消费并非高储蓄率的主因
  不敢消费并非高储蓄率的主因
  完善社保体系能否促进消费,取决于GDP分配的格局是否改变
  
  时评
  本报评论员 欧阳觅剑
  
  近日,周小川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指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是居民不敢花钱的重要原因,政府应该加快养老、医疗保障和教育体系改革,使储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到正常水平。
  很多评论都将储蓄存款与储蓄率混淆,认为社保不健全是中国储蓄率过高的主要原因,得出完善社保体系,降低储蓄率的结论。实际上,储蓄率和储蓄存款确实相互关联,但它们所指并不相同。不敢花钱可能是储蓄存款高的重要原因,但不能因此而推出完善社保体系会使储蓄率降低。
  储蓄率是与消费率相对,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没有用于消费的GDP就算为储蓄,实际上就是投资和净出口等“产品”,它们并不一定转化为银行存款。而储蓄存款是居民将自己收入的一部分存在银行,是他们持有的“货币”,能够转化为储蓄存款的只是GDP中分配给居民的那一部分。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我们可以做一个粗略的解释。GDP通过分配变成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企业利润、政府税收。固定资产折旧和企业利润基本上都要转化为投资也就是储蓄,因此,在分配的过程中,储蓄的主要组成部分已形成,储蓄率大致上确定下来。之后,分配到居民手里的那部分(劳动者报酬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有一些可能转化为储蓄存款。也就是说,居民消费或储蓄的意愿,对储蓄率不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为扣除生活必须的花费之后,他们手中余留的钱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不可能改变GDP中储蓄和消费分配的格局。
  2005年中国GDP是18万亿元,46%用于储蓄就是8.28万亿。2005年底储蓄存款余额为14万亿,相比上年底增加2万亿。2万亿是很大的数额,但对于当年中国8.28亿的储蓄来说,它并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即使居民敢于消费,当年的收入都不存入银行,那中国GDP用于储蓄的那部分仍然会高达6万多亿。
  高储蓄率的决定性因素是固定资产折旧和企业利润占GDP的比例太高,而居民收入偏低。在中国的GDP中,固定资产折旧大致要占15%以上,企业利润为20%左右,远高于发达国家;而劳动者报酬的比例要低于50%,比发达国家低好几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储蓄率过高的主因是居民分得的收入太少,导致他们消费能力不足。2005年新增储蓄存款2万亿,但平均到人,就只有1500多元,这样来看,就不会认为中国人有钱不敢花,他们实际是没什么余钱可花。
  完善社保体系不一定就能刺激消费。社保体系的建设需要钱,如果由居民出这笔钱,那他们可支配的收入会减少,依然没有能力增加消费;如果由政府或企业来出这笔钱,那就涉及到GDP的分配。
  说到底,降低储蓄率要从GDP的分配着手,完善社保体系能否促进消费,取决于GDP分配的格局是否改变。如果能使固定资产折旧和企业利润的比例减少,储蓄率就会随之下降。但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呢?固定资产折旧和企业利润比例高,一是因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还很不完善,需要大量投资;二是因为基础设施不完善再加上劳动力效率比较低,导致生产效率不高,资本要求较高分成以保证利润率,压低了劳动者报酬。
  固定资产折旧和企业利润所占的比例能不能减少,就取决于这两种状况是否改变。如果脱离这个前提,急于求成地通过减少储蓄存款以降低储蓄率,促使居民动用14万亿储蓄存款,那结果可能只是刺激通货膨胀率。
2006-02-17 01:21:26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279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