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41812 |
魅 力 值:2734 |
龙 币:40214 |
积 分:30156 |
注册日期:2003-06-20 |
|
|
|
“非亲子鉴定”:谁都不是受益者
“非亲子鉴定”:谁都不是受益者
本版新闻 什么是真正的机会公平?(07/06) “空放自来水”捅中“计划”软肋(07/06) 忘掉卡拉OK,牢记MOTTAINAI(07/06) “非亲子鉴定”:谁都不是受益者(07/06) 人为制定的就业率指标是一柄“单面剑”(07/06) 板车三千里送妻进京求医(07/05) 一对农民夫妇的喜悦(07/05) 游泳溺水有人管吗?(07/05) 令人羡慕的“喊楼”传统(07/05) 学习一种“学习的态度”(07/05)
◇字体:[大 中 小] 本版PDF 北京青年报:(06/07/06 03:10)
丈夫怀疑妻子不忠,带着未成年的孩子悄悄去做亲子鉴定,这些以前只能在电影里看到的片断,开始在我们身边频繁上演。从去年10月13日开始,国内以往“对公不对私”的亲子鉴定的大门向私人放开。一时间,各鉴定机构承接的私人鉴定业务量以惊人的比例飙升。中科院北京基因组司法物证鉴定中心主任邓亚军告诉记者,去年一年,在所做的3000例亲子鉴定里,有680个孩子不是他们的父亲所亲生的。这个比率达到22.6%(《北京晨报》7月5日)。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可以给人类带来福音,也能带来祸害。亲子鉴定技术也是如此,用得好,可以促进亲情,用得不当,就很可能成为亲情杀手,不仅让当事人“很受伤”,而且也会破坏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要让亲子鉴定技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减少其弊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是对亲子鉴定进行分类管理和应用。
如果从鉴定目的来看,存在着两种情形:一种是希望被鉴定者确实是自己孩子的,这类包括失散的亲人相互寻亲的,包括孩子幼小时就被拐卖的;另一种是对孩子是否是自己的骨肉心存怀疑的。在笔者看来,如果要准确地予以区分,前者应该称之为名副其实的“亲子鉴定”,而后者实际上应该叫做“非亲子鉴定”。对于寻亲性质的“亲子鉴定”,由于其洋溢着浓郁的人性化色彩和温馨的亲情期待,笔者认为不仅可以开展,而且还应该有公益机构参与其中,在费用上不能完全按市场价格来进行。
而另一方面,对于以家庭信任危机为本质的“非亲子鉴定”的开展,应该慎之又慎,在没有相关立法的前提下,大规模地放开是存在着相当多的弊端的。比如,丈夫带孩子私自去鉴定,这就很可能侵犯了妻子的知情权,但对这种情形,我们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或规章制度予以约束。另外,“非亲子鉴定”是存在着一定的危害的,这种鉴定的大规模开放,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男女的不平等,也纵容了男人的猜疑心。实际上,鉴定并不能达到100%的准确率,有可能存在技术性失误,导致冤枉女性;其次,鉴定结果并不能代表妻子一定有不忠诚的行为,因为这里面还可能存在着当初在医院里抱错孩子的问题,而这些女性往往无法解释,就只能承受无尽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巨大创伤。除此之外,不论鉴定结果如何,对孩子的伤害将永远是终生而巨大的。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很多:鉴定结果孩子是属于自己的,可却要面临着因为鉴定而导致的家庭的破裂。总之,“非亲子鉴定”中,实际上并没有受益者,大家都处在爱与痛的边缘。
作为鉴定血缘关系的技术,实施起来,自然是很方便的,但如果社会伦理道德不能跟上,相关的心理辅助机构不健全,这种鉴定越多,对社会和家庭的伤害也就越大。因此,即便要进行“非亲子鉴定”,也要在相关法律和心理机构健全的情况下进行,毕竟,单纯的鉴定技术是解决不了夫妻间的信任问题和亲情等等社会问题的。欧木华(湖北医生)
|
|
-- 保持沉默中........
这个签名不应该被关闭了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