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全哥
全哥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25020
魅 力 值:4858
龙    币:15464
积    分:17076.2
注册日期:2002-10-13
 
  查看全哥个人资料   给全哥发悄悄话   将全哥加入好友   搜索全哥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全哥发送电子邮件      

原来影评可以这样写,我想大家不一定要这么看电影,不过确实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转一篇天涯的夜宴影评),关于笑场的评论,比较经典!
转天涯评论)《夜宴》:因为一场梦,摔碎了山河
作者:衔杯 提交日期:2006-9-18 17:28:00

?牐犅逞刚庋?说悲剧: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既然作为舶来文化的一种,这里还必须强调的一点是:这种价值的毁灭的必然性。如果一种价值的毁灭不在必然性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偶然上,那么,这出戏的含金量是要打个问号的。这也就是说为什么《罗密欧与朱丽叶》并不位列莎士比亚四大悲剧[1]的原因。因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惨”的爱情是建立在两个世仇家族之间的矛盾上,而他们的毁灭是基于对毒药和装死时间把握的技术失误,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之所以被认为是一出漂亮的“悲剧”,也因为这里有主人公是家族矛盾不可调和的牺牲品的必然性因素在里面。而哈姆雷特、李尔王、奥塞罗和麦克白斯的悲惨命运源自于他们自身性格的弱点,或者说个人的性格跟现实环境的冲撞,这在哈姆雷特身上表现得最明显。因此我们说:“性格悲剧”[2]集中展现了16世纪西方社会知识阶层对人性思考和个性价值的觉醒。
  
  16世纪下半页到17世纪这段时间的英国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生机勃勃的时间段,但这个生机勃勃却以混乱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经济上,圈地运动已经轰轰烈烈展开,早期议会的雏形已经具备,新大陆贸易如火如荼,物价上涨,瘟疫蔓延,莎士比亚的戏剧火爆……社会的混乱给理想主义以难以忍受的绝望的同时,又给完美的秩序光辉以启迪导引的希望。所以,哈姆雷特就作为理想主义和秩序的化身出现了,而他的生活环境——丹麦王宫——就作为那个时代社会群体混乱与“最恶”的代表出现。“秩序”相对于“混乱”的无奈就表现为哈姆雷特优柔寡断,显得有点“弱”的原因。惆怅的王子,忧伤而美好的理想主义在混乱与罪恶里的必然毁灭就构成悲剧的主题和主动机。
  
  我非常喜欢《夜宴》对这个主动机的处理。它把故事的背景放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李唐王朝覆灭以后,王统崩颓,山河分裂,异邦入侵,铁马兵戈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最著名艺术品类“词”也大多有香艳、慵懒、惆怅的靡靡之音之说法[3]。同时,这个时代又为两宋的经济发展以及市井文化的发展作了铺垫。从“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唱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繁华[4],应该有一双幽灵一样惆怅的双眼在企盼,在实践这个从庞大的混乱到理想的秩序的过程。这双眼睛就是忧郁的太子无鸾。
  
  所以,我们对比着看,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哈姆雷特,到五代十国时代的无鸾,惆怅的太子所代表的都是一种秩序的近乎乌托邦式的理想之光。所以“因为一场梦,摔碎了山河[5]”是对“活着,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的东方解说。所以,不能把太子的惆怅简单地理解为“懦弱”,因为太子的敌人是这个时代的混乱与罪恶,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因此,为父报仇和爱情应该是这种巨大的冲突内核的两种表现形式,复仇与爱情是副线。
  
  不可否认的是《夜宴》里加重了的“爱情”主题的分量。这里面引入了乱伦与单恋的情节,并以婉后和青女的不同爱情观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同时,把无鸾放在了这种对比的交锋中央;而《哈姆雷特》中,王后与奥菲利亚之间并没有这种关系。这一方面使无鸾的混乱处境更加丰富,但由于青鸟也同时加入了“秩序和理想主义”这一阵营而使太子作为秩序的代表这一符号的纯粹性有所减弱。婉后戏份的增加向我们刻画了一个更丰富的毁灭于欲望的狠毒女性形象,虽然这种毁灭是建立在“上天”报应[6]的基础之上。这几乎很容易让我们把电影的主导思想往简单的善恶报应上联系。
  
  我们目前还很难说这种处理到底是高明还是笨拙,因为这样的处理的确并没有使影片这个严肃主题有所冲淡。欲望、阴谋、罪恶构成的整体混乱提出的挑战,太子无鸾与青鸟用真诚和理想给以犹豫的但又是肯定的应战,如果说混乱与秩序,构成了逻辑意义上的挑战与应战[7],那么在这个庞大而单纯的冲突下,分枝性质的多主题就构成了某种丰富的元素,而这种元素对于电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纯粹的戏剧在情节上往往不能给电影以故事上的良好支撑。
  
  不少评论文章说该片只不过是穿着中国服饰外壳的西方戏剧。因为如我上文所说,这的确通过“性格悲剧”这一西方戏剧浪潮的思想来解说《夜宴》。但我们也不敢肯定这种主题是否就是属于“西方”的一种观念。最起码这种表达体现了历史治乱过程中个体与群体的冲突的普遍意义。我这里在想,这个问题(西方观念,非“中国的”)的提出本身是否具有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有没有必要花太多的笔墨去论证这个影片到底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因为一旦我赞同这个影片是“非中国的”话,那么我思想的另一方会轻而易举地为剧中的“乱伦”、“思考”、“人文精神”等“西化”概念找到反驳的依据。这就是党李唐王朝覆灭,中国进入再一次大分裂的时候,与大一统王朝相应的“王道”以及纲常伦理也随之崩溃,而这些看似西化的概念恰恰正是这种道统崩溃的鲜明反映,因此怀有理想主义(儒家道统)的太子,就有充足的理由把这个时代称为“醉恶的时代”。
  
  下面我想说说片中的对白。因为我在观影的时候同样看到有笑场的现象。有人说,这是悲剧,竟有观众发笑,不可谓不是电影的失败。对这种观点我是绝不敢苟同的。因为招这种说法的逻辑我们可以判断出现在很多观众心中的“悲剧”应该是“一个悲痛的戏剧”,或者直接说结局悲惨的戏剧。虽然在表面上看,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悲剧最起码在“外形”上符合这种直观印象。但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悲剧的本意是“山羊之歌”,古希腊时期,它是祭祀酒神的时候所唱的诗[8]。用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是由演员扮演角色演唱的诗[9]。直到文艺复兴时代,悲剧仍然是“诗”,不同的是,悲剧把关注人与宇宙的矛盾转移到人自身的性格上来。而古典时期以后的戏剧越来越往社会问题上走,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了,我们或者把它叫做社会问题剧,或者是“正剧”。这里我顺便说一句喜剧,我没有查阅过资料,指使直觉判断,喜剧更多源自人类对“杂耍”的一种变形模仿,它的讽刺性说明喜剧也绝不是现在很多中国观众认为的“大团圆结局”的戏剧样式。
  
  因此,只要翻开莎剧剧本,我们可以非常轻松找出他的最著名悲剧的叫人忍俊不禁或捧腹大笑的段落,这里举两个例子,下面是哈姆雷特与波隆尼尔(殷太常原型)的一段对白:
  
    波: 殿下, 皇后想和您说话——马上。
    哈: 你有没有见到天边那片云? 它看起来像支骆驼。 {手指天上的一朵云}
    波: 老天, 它的确像支骆驼。
    哈: 我觉得它倒更像支黄鼠狼。
    波: 它弓着背,确实像支黄鼠狼。
    哈: 你不觉得他也像一条鲸鱼么?
    波: 天哪,那简直就是一条鲸鱼!
    哈: 那么, 我马上就会去见我娘。[10]
  
  当波隆尼尔被哈姆雷特问到戏剧表演的准备情况时,他推荐了这样一个全能的剧团:
  
  他们是全世界之最佳演员。 他们善演悲剧、喜剧、史剧、田园剧、田园喜剧、田园史剧、悲史剧、悲喜田园史剧、无法分类剧、及包罗万象剧。 对他们来说, 赛尼卡笔下之剧无过悲,浦劳塔斯笔下之剧非太喜——无论古典浪漫, 唯其举世独尊也。
  
  只要看看这两段话就不难看出性格悲剧的本来样子,我每次看莎剧时都是边笑边哭,这种感觉跟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的“悲剧”是不一样的,比如《红楼梦》。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再说两点题外话,个人觉得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及中国现代的著名戏剧活动家和学者们当初在引进西方这一文艺形式的时候在翻译名称的时候,使用了“悲剧”这个词汇,但这个词汇容易给不太了解这种演剧形式的中国观众以误导;也正因为这一点,有人曾以说贬低的口气说过: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可笑的说法,这就好比说:英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相声一样。所以说,每当我在书店的货架上看到类似“中国古典十大悲剧”等等说法的时候,就哭笑不得。因为汉语带有音调的发音自然更有利于向唱念做打的演剧形式发展,我们的戏剧更多是在表演形式上的分类,比如曲牌体或板腔体等等。我们同样可以说德国没有曲牌体歌剧,美国没有板腔体音乐剧。
  
  但《红楼梦》是个例外。大观园中的美好生命的毁灭却带有非常强烈的必然性,这也就是理想主义与混乱的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产物,只不过东方人在解释它的时候依据的是穷通前定的佛家思想。
  
  所以,我倒觉得《夜宴》编剧似乎有意照顾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在对白上,还没有完全敞开,我倒觉得语言可以再“过”一点,这才过瘾。
  
  影片最后,张靓颖的歌声响起,第二句:“因为一场梦,摔碎了山河”,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无论那茂林修竹渲染出的吴越,还是塞北冰河皴擦出的契丹,透过伶人面具后那惆怅的眼神,到底是哪一场千古大梦将生命背后无边的辉煌撞碎呢?
  
  
  [1]: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斯》。
  [2]:西方悲剧的一类。主要指文艺复兴时代的悲剧,以莎士比亚为代表;
  [3]:主要指五代词,代表有《花间集》,代表作家有温庭筠、韦庄等。
  [4]:李后主《虞美人》和柳永《望海潮》。后主描绘亡国恨,柳永的词主要表现北宋杭州的城市富裕景观;
  [5]:《夜宴》主题曲第二句歌词。
  [6]:婉后最后死于无名之箭;
  [7]:“挑战”与“应战”:汤因比《历史研究》对于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所作的逻辑性分析,这对矛盾与“因果关系”截然不同。详见《历史研究》。
  [8]:古希腊悲剧属于“命运悲剧”:即悲剧的必然性原因是人与宇宙(命运)的矛盾。
  [9]:请参考亚里士多德《诗学》
  [10]:《哈姆雷特》第三幕

--



  放大欣赏
2006-09-21 16:32:07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623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