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男女》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gongjianshao
gongjianshao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查看gongjianshao个人资料   给gongjianshao发悄悄话   将gongjianshao加入好友   搜索gongjianshao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gongjianshao发送电子邮件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净空法师主讲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净空法师主讲

刘承符居士记

净空法师于一九九四年三月一日在加州哥波廷诺市(CUPERTINO)净宗学会讲心经,为期一周。承张德声居士惠赐录音带七卷,恭听之后,摘要笔记,汇成斯篇,供养读者。

各位同学:

今天我们有这么好的机缘,在美国净宗学会与大家研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殊为庆幸。古大德常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世尊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的时间最长,占了二十二年,般若经的份量也最重,可见佛法教学是以般若智慧为主。有些人误会认为修净土者往往疏忽了般若智慧,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在阿弥陀经中可以看出,世尊为宣扬这个法门,于诸大弟子中,特别拣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在菩萨众中特选大智文殊大士为对象。如非真有大智慧很难接受这个法门。因此智为能度,对净宗说非常恰当。

历代翻译心经共有十四种,常见的有七种,此次采取流通最广的玄奘大师译本。在中国各宗各派皆选心经列入朝暮课诵,可见在整个佛教中其所占的地位。兹以时间关系,虽不能详细解说,但一定会把精要之处提出来向大家作一个简报。

经题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个字,可分四个段落,1、般若,2、波罗蜜多,3、心,4、经。般若是梵语,古印度的言语,翻成中国话,意思是智慧。在翻经规则方面有五不翻:一为秘密,如咒语,皆音译。二为含多义,在中国找不到适当的词汇,如婆伽梵,此名相含多义。三为中国无,如阎浮提,树名,中国无此树。四为顺古,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为尊重,如般若。通常说般若有三种,一为实相般若,真空之体,即真实的相状。第二为观照般若,乃实相之用。第三为文字般若,诠释言教,整个佛经皆属文字般若。般若的别名很多,如真性、实相、首楞严、中道、毕竟空等等。佛说出如此众多名字指一件事,目的是不让我们执著名相,叫我们体会真实的意趣。大智度论上有一首偈:‘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名字。’此偈非常重要,说明佛为众生说经,建立许多名相术语的因由。通常般若翻作智慧,智是照见,知俗谛,慧是拣别,照真谛。换言之,智有照了的功能,慧有鉴别的作用。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总之,照了一切法不可得,通达一切法确实无有障碍,乃真智慧。

波罗蜜多、波罗译为彼岸,蜜多译为到。合之即彼岸到,若依中国的文法应为到彼岸。其意义如中国人的成语‘到家了’很接近。如画画功夫纯热,说他的功夫到家了,也就是究竟圆满之义。般若波罗蜜多即‘究竟圆满之智慧’,与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有差别。梵文之到彼岸,古人注解中说,把生死比作此岸,把涅槃比作彼岸,有般若圆满的智慧才能离开生死,证得大涅槃的彼岸。佛在经论中常提到,凡夫修行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其时间用劫算而非用年算。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都曾经闻法修行,才能有今天的善根福德因缘,闻到世尊所说究竟圆满的大法。我们既有过去生中无量劫修行,何以还未成佛?应知佛说三大阿僧祇劫是由小乘初果须陀洹算起。过去生中虽有修行而未证初果,其修行时间都不能算,修到初果才算不退。从此再经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历一个阿僧祇劫,此时道力微,被烦恼伏,名远波罗蜜。由初地至七地,历第二个阿僧祇劫,道力增长,有能力伏烦恼,名近波罗蜜。由八地至十地历第三个阿僧祇劫,道力盛,禅定智慧能力增强,尽伏烦恼,名大波罗蜜。在四教中属于别教。

心字是中文,自古以来解释心字之文甚多,但以心为六百卷大般若经之精要一语最为圆满。心经为大般若经之纲领,所以称为大般若之中心,亦比喻人的心脏,至为重要。最后经字是通题,佛所说的言教,经弟子们结集成文,皆称为经。古来大德解释经字,常用贯、摄、常、法四字。贯是贯穿所说之义理,换句话说,每一部佛经都是一篇有系统的文章,从头到尾一直贯穿下来,绝无杂乱,摄为摄持所化之众生,使读者百读不厌,如磁铁吸针一样。常是古今不易,法是远近同遵,确实超越时间与空间,即今人所说之真理。

本经是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大师是河南偃师人,姓陈名袆。十三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三年到印度求学,历一百二十八国。当时西域与印度均未统一,有许多小的国家。留学到中印摩竭陀国那烂陀寺,此项古迹到现在依然存在。他受业于戒贤论师及胜军居士,他的老师是一僧一俗。贞观十九年回国,三年去的,往返共十七年。大师世寿六十五岁,圆寂于唐麟德元年二月初五,公元六六四年。由印返国后翻经十九年,翻成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份量之多为译经师之冠,对中国有最大的贡献。所译经典均收入大藏经。这部心经是大师在贞观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在终南山翠微宫翻经院译的。过去南京金陵刻经处杨仁山老居士曾把大师所译经典刻版流通。该刻经院曾送我一全套,我把它收藏在达拉斯佛教会五0一楼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即观世音菩萨,中文译此菩萨名字有两种,翻‘自在’是表智慧,菩萨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于法自在。翻为‘观世音’表菩萨大慈大悲,循声救苦,此二名各有取义,表明菩萨自行化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是修行,历事练心。凡夫心不清净不平等,菩萨是觉悟的人,在一切顺逆境中修清净心平等心,以究竟圆满的智慧,行甚深境界的般若。深对浅而说,在经教中有浅深二种:第一类人空般若,破除我执,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此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三乘所修的,谓之共般若,贤首家称为大乘始教。第二类法空般若,不但人我空,法我亦空。更进一步,破了法执,不但见空,又见不空,此与前面三乘人所见所悟的不同,称为不共般若,亦即圆教初住以上菩萨所证的,教下谓之实教菩萨,包括大乘的终教、顿教、圆教。观自在菩萨所证的即深般若波罗蜜。

照见是功夫,智慧的运用,修行的枢纽。为三智用,此三智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亦即智慧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的见解与看法就属于智慧。第一种空观深者,能断见思惑,显一切智,见真谛,真谛即哲学家所说的本体。第二种假观深者,能断尘沙惑,显道种智,见俗谛,就是对法界自然现象完全通达明白。第三种是中观深者,能破无明,显一切种智,见中谛。一切智与道种智是一不是二,前面两种的观照均偏在一边,未达到圆融。等到观照功夫深了,知道一切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对宇宙人生之真相完全明白,无丝毫疑惑,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见到中谛。

五蕴即万有,分为色、心二法。色法即物质,一切物质皆以色为代表。心理精神方面的以心为代表,心分为四类,受、想、行、识。受是前五识,想是第六意识,行是第七末那识,识是第八阿赖耶识。

色法是物质,物质是众微聚,聚是因缘生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说明五蕴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讲众微是比喻,说明所有物质皆是由众多微细分子聚合的。现在科学仪器进步,可以用显微镜看到原子电子以及基本粒子。金刚经讲所有物质皆为一合相,由分子组合成为一切物质,佛的五眼圆明比我们用显微镜观察还要来得准确。

佛说基本物质有四种特性,谓之四大,即地、水、火、风。地大代表物体,它虽然小到肉眼看不到,而确有其物体之存在。火大代表温度,水大代表湿度。科学家有另外一个说法,说它带阳电称为火大,带阴电称为水大。它是动的称为风大,四大是代表基本物质的四种特性。

本经最重要的修行宗旨即是经文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中色蕴包括一切物质现象,精神方面有受想行识。五蕴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皆无自体,乃真实相,真实相是空相。空的意义有四种:(一)空无义、因缘所生,皆无自性,自体不实,毕竟皆空,此义易懂。(二)虚空义、无粗相而有微妙色,有名无实,一切法均如此。(三)心空义(四)法空义。心空是一丝毫染著皆无,经论中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才能观察到诸法真相。因一切法,相有体空,一切法了不可得,空为诸法之实相。金刚经所说,如梦幻泡影,形容至于恰当。把一切事实真相看清楚,一切苦难就消失了。因一切苦难皆由迷惑颠倒妄想执著而来,妄想执著带给我们无量无边苦难。事实真相明白,妄想消除,执著永断,一切苦难就远离了,此之谓度一切苦厄。

谛观身心,但见五蕴。谛是仔细的意思,观是用智慧去观察。身是色蕴,心是受想行识,在五蕴中求人我相了不可得,无量劫来虚妄的我执即可破掉。一切烦恼皆由我执而起,我执空,烦恼即断,烦恼断,求六道轮回也不可得。小乘四果罗汉,断见思烦恼即超出轮回,分段生死就没了。再观察五蕴,蕴从缘生,亦无自体,缘生无性,求五蕴相也不可得,法执也尽了。法执产生于所知障。障碍了菩提涅槃,所知障尽了,菩提涅槃自然现前,变易生死也没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义就是这几句话,可谓一语道破。为什么一般人对于这种意思难以领会,因为无量劫来,妄想执著太坚固了,必须劳世尊以二十二年时间说出此事实真相,我们才能接受。上来所说是般若修学的宗旨,下面要详细说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真相,便于我们观察。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段经文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空不当作无讲,如果空是什么都没有,就不难懂,不需要世尊用二十二年时间来解释。难的是不离色相以了解空义,也不是色相消失说它是空,而是讲空有同时,空与有是一桩事。世人的观念空与有是对立的,有不是空,空不是有。如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很难使人了解。般若讲空,是即色之空,谓之真空,即空之色,称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为色是四大组合的现象,空是般若真空之理,法空是中道第一义空,绝不是偏空。本经五蕴皆空是主题,下面色不异空四句是注解。一切诸法,世出世法,皆为一合相,皆是幻有,皆无自性。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佛)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四句合起来看,即心经的四句话。佛所讲的色、空、名、中道,皆说一桩事,我们不能领会,我们把这四项看作四件事情,不知佛说的是一桩事。色法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细说之,把色换成受想行识就行了,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余依此类推。

第一句色不异空,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体,色是一切现象。现象是依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体既不可得,相当然亦不可得,是从假入空,照了实性。第二句相反,空不异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现象均是由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是从空出假,照了因缘。下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句是空假相即,说明它是一不是二。一法如是,法法如是,无一法例外。佛在华严经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又说:一毛孔中转大法轮。如色空不相即,性相不相即,如何可能有此奇妙现象。知此事实后,佛在经中所说种种不思议境界均可以接受。

般若经所说五蕴皆空的总纲领与念佛求生净土有重要关系。从前我在台中莲社求学时,李老师对我说: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莲社有二十多万人,真正念佛往生者不过三五人而已。他说的非常保守。据我所知,台中念佛往生的人相当可观,如果说每万人中有三五人乃接近事实。但是这个比例仍然很小。何以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其关键就是看不破放不下。般若经能帮助我们看破放下,故对经典不得不重视。我们的身心都不是真的,身体有老病死,刹那变化,均属假有。心理方面,受想行识,念头刹那生灭,我们都能体会到。保持念头不失叫‘三昧’,又叫‘作定’。定功不过是一个念头的相续相而已,定的境界有得必有失。世间四禅八定,非想非非想天能持久到八万大劫,定功不失,而八万大劫之后还会失掉。自性本定无生灭,没有入定出定,如楞严经所说的‘首楞严大定’。‘性定’与‘修定’完全不同,性定不是修来的,那一天照见五蕴皆空时,性定即现前。我执若空,烦恼障没了,法执若空,所知障没了,自性本空自然现前。此话说起来容易,作起来可不容易,凡夫无始劫来,我执习气非常重。古德说: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根性利、善根厚的人,在理论上可以接受,如果要把境界转过来,还要有相当时间的修行。理与事是一不是二,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心中时时提起观照功夫,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一切人事物皆是诸法空相,把自己无始劫来错误的见解思想,逐渐在般若智慧光明中淘汰的干干净净,这是真修行。华严经末后一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一个历事练心真实修行的好榜样。多思维,多体会就能断烦恼习气,看破放下。然后对于弥陀的愿行,才能有真实的体会,决志求生净土,这一生中自然能有成就。般若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极大的利益。

五蕴的根源是重叠生起的,一念不觉把真如自性转变为无明业识。这些话要仔细听,不可思维想像,一想就错了。例如说:今天阴天,太阳被云层遮盖著了。细心一想,太阳比地球大若干倍,焉能被云层遮盖。真如自性永远不会变成无明业识。无明业识就是一念不觉,谓之无明本。真如自性起作用,在作用上带上这个东西。如同眼能见,眼是自性,带上眼镜,仍然可以看到外面境界,眼睛透过眼镜见到外面境相,叫作无明业识,又叫第八识。眼镜是否真正妨害了眼睛呢?并没有。此中关系要搞清楚。一有识就是阿赖耶识,所以有行,一有行才有想,一有想才有受,一有受才有色,这是从五蕴上讲,从八识上讲,就是‘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说法虽然不一样,意思是一样,同样说出事实真象。世间人不了解,以为是有一个神明在那里安排。他不晓得大自然的演变是有一定次序的,如人穿衣服,先穿内衣,再穿外衣。脱衣时先脱外衣,逐渐到内衣,次第不能错乱。迷的时候先有无明,发展到粗相,回归自性的时候,先由外面下手,先除色蕴,然后次第再除受想行识。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日常用功有很大帮助,对一切色法不执著,对自己的色身以及世界一切人物皆属色法,均可放下。进一步受也能放下,不再追求享受,苦乐忧喜,能随缘而不攀缘,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心地平等。顺境不起乐受,逆境不起苦受,受即放下了,其余想行识依此类推。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佛在本经将一切法归纳为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此段经文第一句诸法空相,诸法即包括此四大类。一切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意义在,即不生不灭。生灭是现象而非事实,本无忽有曰生,现象消失为灭。若深入观察,不过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之幻象而已。本经指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不生不灭的说法很难体会,若进一步解释,只好举个例。小朋友玩的积木,把它堆成一栋房子,其相宛在。再拆开来,房子没有了。聪明人一看到这种现象就觉悟,相之有不是真有,其灭亦非真灭。因其本来没有,缘聚不是真有,原本就不生,缘散之后,当然它也没有灭。科学家观察一切万物,告诉我们物质不灭,能力不灭,这与佛经所说一切法不生不灭非常接近。凡夫见一切法有生灭,执著在假相上,对于一切法之形成过程完全疏忽,于是堕落到生死轮回。凡夫著有,无量劫来内心存有这种错觉,牢不可破,对事实真相很难接受。佛不得已随顺俗谛而说,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本经是随真谛而言,如来五眼圆明,观察宇宙人生真相,为我们如实而说。整个般若之纲要,言简义丰,与诸大乘经华严法华一样圆满。假如彻底了解经中之真实义,即不难认得无生法忍。

‘不垢不净’,染著曰垢,离开污染谓之净,此指四谛因缘,苦集灭道而言。‘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凡夫流浪生死谓之垢,圣者断尽见思,超越三界谓之净。这是佛对于执著性空,厌离幻相的人而说的。说到实相理体,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净。虽被恶缘所遮盖,而性本不垢,复为善缘所熏习而性未尝净。

‘不增不减’,乃对菩萨的开导。通常大乘法易于产生错误观念,道力增长,烦恼减少,断见思证四果罗汉,定慧增长,证得圆教初住,权教菩萨对于现象很认真执著。佛在此地告诉他们此现象亦非真实,所以说无智亦无得。智是修行功夫,大乘经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说明不增不减。我们常说:菩提增长,烦恼减少,这话好懂,何以说不增不减?我们说增减是从相上说的,佛说不增不减是从性上说的。性是空相,烦恼性是空相,菩提性也是空相。从性上说,并无增减、垢净、生灭。从相上说,一切诸法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

佛说:‘随流认得性’。这句话非常重要,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性中的真相确实如佛所说,在真性中无凡圣、修证、因果这些事项,显示般若之本体。禅家有一句话说的好:‘诸见脱落,独露真常。’就是这个境界。另外可以从一个比喻体会,真空实相如摩尼宝珠,当作本体,十二处十八界视为宝珠所现的光与色,因其能现许多不同光彩,所以为贵。宝珠之体是不变的。也不因色现而生,亦不因色不现而灭。其体如如不动,色相有生有灭,体无生灭。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意思完全相同。

本经一开始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不但无色,亦无受想行识,亦无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亦无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乃至意识界。这些都是法相,空是讲法性,法性上无此等虚妄相。六祖在开悟时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又说:‘本来无一物’,说明自性本体,清净无为,诸佛与大菩萨所证的即是此事,凡夫之迷亦迷此事。蕴处界这些现象,迷了时候才有。为什么有迷?为什么迷了就有这些现象?此乃严肃问题。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向世尊提出此一问题,世尊有很巧妙的答覆,诸位如欲知其详,请查阅楞严经第四卷经文。明了即开悟,否则仍在无明壳中。一定要自悟,如被别人说破,就把自己的悟门关闭了,以后很难开悟。所以真正善知识不会把问题说破,他会诱导你豁然大悟,此教学方法之善巧。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此肯定的说,即等于此经所说:是故空中无色,无五蕴,无十二处十八界。相是有,性是无,性中既无,相有也不是真有,此关键之所在。以第一句作一说明,空中无色,即今天所讲的物质,物质在感觉上是有,是假有、幻有、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如真有就有妨碍。细心观察,不难得到真相。如真有,理与事,事与事,皆有妨碍。如看电影,银幕是空的,什么都没有,虽然现出画面,并无染著。性为银幕,没有生灭、染净、增减,而画面则有生灭。明白之后,心地清净,叫作开悟。心中不再有妄想、执著、取舍、得失,离开一切虚妄的妄想执著,恢复自性的本体,自性是本来有的,所以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即佛之知见,念佛人如明白这个道理入此知见,即是经上所说的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可知事实真相对念佛人说非常重要,若是明了就是明心见性。心是相,即诸法,诸法是心变的,阿赖耶变的。性即此地讲的空,自性的本体。性是本体,心是作用,见性即明心了。明心见性之后,不再有妄想执著,凡圣的见解也都没有了,说性说相,皆不可得,何况诸法,本来无一物,正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不起心,不动念,一切现象现前,清清楚楚,此人即是佛菩萨。有人说,既然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又何必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应知佛果地所证境界,根性利的人可以体会而不易证得。虽能体会而烦恼习气未能剧断,在一切境缘幻象中,还会起心动念,仍有可能堕入轮回。不但凡夫,连大菩萨都怕堕落,于是华严会上大菩萨们都发愿求生西方,如此看来,焉能轻视净土法门。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这一段说明世尊善巧的教学,前四句讲十二因缘,末一句讲四谛。十二因缘与四谛是佛教最根本的教义,说明生死轮回之事实真相。十二因缘总共有十二条,谓之十二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条循环不息,形成三世轮回现象。前二条属过去世,无明是因,因无明而引起的一切作业是行。有过去之因缘才有今生之果报。从识到受,这五条是今生果报。十二因缘中所说的无明非大乘经中所说的根本无明,而是枝末无明。根本无明破了就成佛,枝末无明破了只能断见思烦恼,证小乘辟支佛果。无明是迷惑,有错误思想见解,才有错误的行为。行即造业,造业必受报,受报必来投胎,投胎即是十二因缘第三个识,识俗称灵魂。他来投胎,真正因缘是无明与行,父母属增上缘,投胎要找有缘的父母,子女与父母之因缘不出四类,报恩、报仇、讨债、还债,有这种恩怨债务才生在一家。投胎之后在一两星期之内,什么都说不上,给他一个名字叫名色,名是说他有精神,色是说他是物质,以父精母血为身体,此刻尚未长成人的形状,世人谓之胎盘。在母腹中逐渐长大,眼耳鼻等逐渐形成,名为六入,即是胎儿。触是由母体出生,与外面世界接触。初生婴儿二三岁以前,只有触,没有受。当其有苦乐忧喜的感受时即是受。有苦乐之感觉,必生爱憎,故受缘爱,有爱必有取舍,故爱缘取,因妄取故即成业有。此爱、取、有三条是今生的因,有今生之业因,必有来生之果报,故有缘生,生缘老死。此是十二因缘运行之过程。昔日农村儿童往往到七八岁时还能保持天真,只有触而无受,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今天一两岁的小孩即能察言观色,已丧失了天真,很可怜。佛说投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引业,引导众生到什么地方投生,过去生中曾修五戒生人道,修十善生天堂。同样是人而生活享受遭遇迥不相同,属于满业。最重要的是今世修行,对爱、取、有特加防范,若先由爱上断,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反过来叫‘还灭论’,为何有老死,因有生,为何有生,因有行业,一项一项往上推,十二条中如有一项断掉,轮回就没有了。我们今生能下手修行的只剩三条——爱、取、有,只要断一个,六道轮回就解决了。生死业因即是爱,爱不重不生娑婆。贪爱五欲六尘,贪爱名闻利养,什么人能真正看得破放得下,就超越六道,永脱轮回。如不能在爱上断,在取上断也行。对一切法不取不舍,不舍是顺受,不取是不造业。随缘了旧业,不更造新殃。至于从有上断,只有诸大菩萨再来人,与众生合光同尘。如众所周知的济公活佛,不拘小节,不守清规,不守戒律,好像爱取有都有,其实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乃上上乘真实工夫。凡夫只能在爱取上下功夫,爱取有是无量劫来的习气。今天初闻佛法,了解事实真相,而境界现前,毛病习气又来了,见到顺逆境界又生爱恶之心,贪嗔痴慢,自私自利,念头一起来,要紧的是觉悟,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一切念头就对了。
2013-03-21 21:01:28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857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