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长老 |
经 验 值:680 |
魅 力 值:284 |
龙 币:1522 |
积 分:870.6 |
注册日期:2003-05-14 |
|
|
|
兩萬民工泉州租田「淘金」,每年基本能存下一兩萬塊人民幣
[2005-06-23] 兩萬民工泉州租田「淘金」
摘自文汇报
圖文:本報海峽西岸新聞中心記者 林志鴻
泉州是福建省民營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在追逐利潤的經濟大潮中,越來越多的泉州農民棄農務商,導致此間大量農田「撂荒」;但與此同時,大量外來工的湧入,一部分流入了當地農田裡,出現了專業的租田「農工」,不僅解決了此間的拋荒問題,也給泉州的農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在福建泉州的石獅、晉江、南安幾個衛星城市,以及福廈路沿線兩側地區,鄉鎮企業星羅棋布,有的村幾乎家家開店辦廠,本地的勞動力幾乎都在非農產業就業,造成了泉州地區出現了大量的農田被拋荒。
人以省聚 自成一村
然而,記者近期從泉州農業局了解到,近年來此間全部的撂荒地已基本實現復耕,今年更是實現了「零撂荒」,大量的外來農民工彌補了泉州農業產業轉移所留下的農村勞動力空白。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在泉州地區直接從事農作的外地農民已逾兩萬。
據了解,最早進入泉州「務農」的外來工是一批早年先到泉州的安徽、湖南、四川、貴州等地的中年打工者,由於年齡和文化上的劣勢,他們在求職路上屢屢碰壁。但他們發現,此間擁有大量的糧田無人問津,而且在泉州地區務農收入高於自己的家鄉時,開始轉變了進廠當工人的觀念,將目光投向農業生產第一線,做起了土地承包的「營生」,為當地造糧的農活。
據了解,目前在泉州地區承包農田進行農業經營的有四川、貴州、江西、湖南、河南、山東等十餘省以及閩省一些山區縣的農民,早先來的農民慢慢地也紛紛把老家的親朋好友招呼過來,集中居住在一起,並各自承包一片土地耕作。來自同省的農民慢慢聚集起來形成了以省份命名的外地農民村,如「廣西村」、「湖南村」等十餘個外地農民村。
種田養殖 年存萬元
記者在泉州晉江陳埭鎮江頭村一片農田裡看到,農田旁坐落著許多用竹子和毛氈搭蓋起來的房子,這些房子的主人都是廣西籍農民,來這裡已經十幾年以上了,共有20戶60多人,是最早來泉州地區的外地農民,以承包土地種菜為主。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僅在江頭這個村,就有近千名的外來農民,他們不僅種糧種菜,而且也從事養殖業,在此間的外來農民收入基本比進工廠務工的外地工高,他們一年的收入扣去必需的生活費、小孩子的學費、老人的贍養費外,每年基本能存下一兩萬塊人民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