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趣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在下无言
在下无言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正式居民
经 验 值:185
魅 力 值:73
龙    币:269
积    分:191.2
注册日期:2012-06-06
 
  查看在下无言个人资料   给在下无言发悄悄话   将在下无言加入好友   搜索在下无言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在下无言发送电子邮件      

中秋月
中秋月

我就在想,要讲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那恐怕是这世界上最多的了,我就能不假思索地一连说出它好多个来。然而我最喜欢的犹是中秋节;我不仅喜欢中秋节及其夜晚、及其圆月,犹喜欢整个中秋之季节。

“皓月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这是唐朝诗人李朴描绘的中秋月夜的美景。他的这首诗不光写出了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阒然宁静的美好景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遐思,更有“灵槎”一句犹在不经意间却引出了一个极富情趣的典故——

晋人张华的《博物志》里讲:(原文直译)从前有人说天河与海是相通的,这话恐怕是真的。近代就有一个人居住在小海岛上,他每年的八月间都要划着一只大的木筏去去来来,亦从不爽期或间断。此人甚有不同寻常人的志向,只见他在木筏上犹造有小阁楼,每每备有许多食物和衣物,而后乘筏出海。沿途的十多天中,仰观日月星辰的升沉起落,亦便从此,于茫茫然中聊无知觉地度过每一天。有一回,自离家十多天后,奄然到得一处幽静的所在,见有美丽的城郭和严整的屋舍;又远远地看见宫中有一织女,又有一男子正牵着一牛儿来到岛边饮水。那牵牛人惊奇地问他道:“你是怎么来到这地方的?”他如实地禀明了来意,并又详细地问明这儿是什么地方。牵牛人回答说:“您回到蜀都后,去访问一下严君平就知道了。”他当时听后并没有即刻上岸,因此仍如期返家。他回蜀都后,果真去问严君平。君平说:“在某年某月,有一客星犯了牵牛宿。”一合计年月,正好是他到达天河之时日。

在这美好的中秋之夜,唐人是看到了能与秋色平分的满月,长明千里的云衢,坠落弦外的狡兔,休向眼前生的妖蟆;亦可看到编织着云锦的织女,牵着牛儿饮水的牛郎。然而在我,却是俗人一个,远没有唐人那么浪漫,更无唐人那么富有诗意;我是实在人,我所看到的,却是那又大又圆的月饼!

平生第一回吃的月饼总让我低徊而回味,令我终生难忘。记得在我小的时候,祖父是在城里做事的一名建筑工人,据说每月都能拿三十多块钱的工资,这在当时实在不是个小数目,所以一家三口的小日子亦着实过得滋润而舒坦;亦所以,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总有月饼吃。依稀记得,那个时候的月饼很大,就真跟中秋月一般大小,而且比眼见的月亮要厚实得多,足有肥胖子的手掌厚。那月饼的表层是褐黄的颜色,涂了一层密密的芝麻,老远就有香气扑鼻。一口咬它开来,我那时只晓得里面软的是红糖、脆的是冰糖粒儿;还有绿的、红的、黄的、白的东西,那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配料,我就不得而知了。只觉得很甜,很香,很好吃;即便是现在回想起来,都仍禁不住会流出涎口水!

上世纪八十年代,更是弥足珍贵,最叫我终生不会忘怀。那时候,我的祖父祖母、岳父岳母全都健在。俗话说:“家有老,千般好。”此话貌似稀松平常,可“此中有真意”,我甚是感受到了它的真谛:家有老人健在,做后辈的无论你活有多大的岁数,你都总会感到尚是年轻,总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总还是远没长大的孩子;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甚至是不幸或委屈,你总感到会有解决的办法和力量,总有恣情诉说地处,定然得到温情的轸恤和慰藉,总感到足有安全的保证,即便天塌地陷也不怕!

那些年我们是一大家人,很热闹。我们一家,舅哥一家,还有岳父岳母,凡十口人之家,三代同堂,同住一个屋里。按我们建始老家节日庆典的习俗,十个人恰好坐一圆桌,团团圆圆,真正的圆满!每年中秋节的下午,我们亦定会“铺宴席,陈樽俎”,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定要吃顿团圆饭。桌面上,亦总会鸡鸭鱼肉,佳肴野蔌;父子或兄弟间,亦每每觥筹交错,推杯换盏。

到得夜晚,那自然是节目的高潮。一轮金黄的圆月高挂苍穹,其下,夜色朦胧,银辉匝地;房前屋后,树影婆娑,喁喁漾漾。我们家的后门口有一块很大的场坝,其间,犹有一棵高大而枝繁叶茂的杏树。寻常,那亦自然是街坊邻居们在一起纳凉、磨牙、谈天、喝茶的理想所在。这会儿,却是又聚满了人。孩子们有哭的、笑的,有打的、闹的,有玩鬼捉人的,有正擤着鼻涕的,也有正吃着月饼的,还有没吃月饼凑热闹的。说大人们赏月那是假话,他们是来吃月饼的、喝茶的、吸纸烟的、扯闲白的,主要是来听我岳父讲古的。我岳父是这出节目的主角儿;老人家虽说没念过书,没有多少文化,然而有非凡的记忆力,而且口才好。他最会讲故事。讲封神,讲杨家将,是他几十年的保留节目;他亦善讲笑话,而且文明。记得有一回我在小镇上看了电影《穆桂英大闹洪州》回来,他问我看的什么后说:“那还用得着去看啊,还不如我给你讲一遍。”结果他真的讲了,他讲的每一个情节与电影完全相符,而且要详细得多!他讲的很多笑话我至今记得,譬如——

他讲有一个小伙子去北京当了几年兵回来后,总爱说北京怎样怎样,北京如何如何。有一天清早起来,他父亲看了看天色说:“嗬,今天的天气真好!”他在一旁马上接着说:“这又哪里赶得上北京的天气啊!”又一回他父亲看了看太阳说:“嗨,今天的太阳就好哪!”他又在一旁马上接着说:“这又哪里赶得上北京的太阳啊!”……过了不久,这一年的中秋节到了,父亲看见又大又圆的中秋满月就自言自语地说:“嗨呀!今天晚上的月亮就真的圆啰!”他在一旁又马上接着说:“这又哪里赶得上北京的月亮圆啊!”这回,他父亲愣是听得有些烦了,扬起巴掌就准备扇他一耳刮子。可是,他却眼疾手快,一把捉住了父亲的手腕儿说道:“爹呀,您这耳巴子又哪里赶得上北京的耳巴子啊!”

老岳父来了一段“俗的”,我想我是教书的,亦多上沾了点雅人的边儿,理应来一段“雅的”了,该当雅俗共赏方可。有一回,我愣是来了一段“雅的”,便随口讲了一个“国际笑话”。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苏联赫鲁晓夫上了台、当了政。他原本是个很不安分又特爱作秀的人,隔三差五地,他总要到工厂和农庄去视察。为了及时报道他的动人事迹,亦总有一大帮记者随从。有一次他去到一个农庄的养猪场视察,和猪一起照了一张相,无比的生动。记者拿回去就要见报时却犯难了:如此感人的一张照片,须得加一句好的解说词才行啊!于是乎,一个记者说:“赫鲁晓夫同志和猪在一起”。众位记者都说这样不雅:怎么能说领袖和猪在一起呢?再一个记者说:“和猪在一起的赫鲁晓夫同志”。“不行不行,你这只是改动了一下词序,换汤不换药啊,更是不雅!”众位记者如是说。正当大伙儿莫衷一是时,报纸的主笔来了,他再三端详了照片,说道:“左起第三名是赫鲁晓夫同志”——这下,众位记者便欢呼了起来:“呜啦——!绝妙好词啊!”

……

苏东坡词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虽然已近三十年过去,却仍感弹指一挥间。遥想当年之景象,已然物是人非,老人们与世长辞,小辈们天各一方。然而那般趣事,亦时常记起;每到中秋圆月,尤难释怀!






(此文由在下无言在2012-09-23 20:17:04编辑过)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站网友《在下无言》原创,转载需征得原作者同意并注明转载自www.hlgnet.com』

--
在下无言
2012-09-22 16:28:51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007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