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观里说回龙
回龙观里说回龙
北京城区北面,有个地方叫回龙观。它是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这里大规模修建经济适用房而声名鹊起的。它从一个自然村的村名,扩展成为一个京北大社区的名字。如今,这里居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万人。人们聚在一起时,时常聊到回龙观的前世今生。说的有史实;有传说;也有讹传,众说纷纭。 在明代中期,这地方确实修建了一座皇家道观,名叫‘玄福宫’,到了清代为了避讳康熙皇帝玄烨之名,后来的书上都改称‘元福宫’。它另外还有一个俗称,也就是老百姓叫起来的名字‘回龙观’。这三个名字说的是同一个道观。 经过数百年风雨沧桑,很多事物都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回龙观也荡然无存,就连因它而形成的回龙观村,这几年也没了踪影,数十幢高楼拔地而起形成了回龙新村。既然古建已不复存在,那么从何说起呢?可庆幸的是在乾隆时期出了一套书叫《日下旧闻考》。这是当时研究北京山川地理,名胜古迹最权威的书。在此书中收录了玄福宫中所立石碑的碑文,这碑文是正德皇帝亲自撰写的。十分有必要将主要部分抄录于下:“弘治十七年,皇考孝宗皇帝论曰,御马监黄土马房草场,乃天寿山居庸观经由通衢适中之地,闻其土燥无水,居者行者往往病之,其择地凿井汲水,以济人用,仍修建观宇一区,为往来棲宿之所......工未就绪。朕谓此先帝遗志也,不可不终,仍命督修,改观为玄福宫......盖自弘治甲子冬十月始事,至今正德乙亥夏五月厥宫告成。宫之中为正殿,以奉元武之神。前为左右殿,为龙虎殿,为钟鼓楼,为内外山门。山门之前甃石为井,南北为方丈以居道众。缭以垣墙,宫旁及前为营房,为车园店,以居牧马旗军,又给草场地六十顷以供香火。琳宫贝宇,杰出霄汉,轮奂完美,丹碧辉映,遂为都城一伟观云。”(抄文省略处为任命道观主持等事)碑文清楚的讲述了最初缘何而建,继而为何又仍命督修,讲了道观的规模布局,讲了主供与供养,讲了道观的雄伟气魄。这是最可信、最直接、最权威、最具体地介绍玄福宫。读之便豁然,其它之说皆是传言。有一点要指出,即碑文中的“正德乙亥”经查正是1515年,至今2015年已整整五百年了。千年才两遇,五百年等一回,一提五百年,不禁使人感慨,感伤,感怀,一切都在漫长岁月中产生,又都在岁月漫长中逝去。五百年回龙观不是虚言,是有书可查,有史可证的。 知道了修建玄福宫的始末,那么玄福宫又是何时,因何故改称回龙观的呢?不可想当然,仍要去史书中找根据。 在翻阅二十四史的《明史》时发现如下记载:“武宗正德十二年秋八月甲辰,微服如昌平,乙巳梁储、蒋冕,毛纪追及于沙河,请回跸......乃还。”在另一本史书《明纪》中也有如下文字:“八月甲辰朔,帝急装微服,从数十骑如昌平,传报出关甚急,乙巳梁储、蒋冕、毛纪追及于沙河,请回跸......帝不得已,乃还。”两段记载讲的是同一件史实,且都有“乃还”字样。是否就可以认定此事便是“回龙”之源呢?我认为这是合乎逻辑的推论。玄福宫本就在沙河地界,且君臣对话不可能在荒野大道上。泛讲在沙河,细想就应是玄福宫。此处不赘述,不较真,很多历史细节我们是无从知晓的。此事的发生与玄福宫的落成仅隔一年,从那时起回龙观之名便喧宾夺主,一直流传至今,而玄福宫之名就很少有人提及了。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至高无上,皇帝就是中心,有关皇帝的小事也是大事。都说皇帝出朝,地动山摇,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可这一次是微服出宫,皇帝有点理亏,且当时皇帝还是一个二十出头贪玩耍、好嬉戏的青年。皇帝出行,中途返回还是极少有的事。故被史家写入了史册。这也正好为我们解开回龙观俗称之谜提供了史料线索。 能找到的文字记载,还有明末清初博学鸿儒顾炎武所写的《昌平山水记》书中记载:“元福宫,弘治十七年建,俗呼为回龙观。”简短数字说明当时回龙观之名已声名远播,被时人广泛认可。 再有就是明中期三朝重臣,万历朝吏部尚书杨巍,在一次谒陵途中,宿在回龙观,还写了一首诗,诗名就叫“宿回龙观诗”。诗曰“沙际开瑶馆,銮舆几度过,日廻双阙逈,云傍九陵多,承露空仙掌,沿阶自绿萝,夜深清吹发,犹忆旧鸣珂。”(引自《日下旧闻考》)由此可见此名广泛使用之程度,也佐证了回龙观之名的兴起与清代无关。杨巍在诗中还透露了观中的一个景观,即是“仙人承露”,可惜那时仙人的手上就已经没有金盘了,而只剩下空仙掌。 回龙观由盛而衰继而消亡也是有个过程的。只因史料发现太少,故无法说清楚。仅在《日下旧闻考》【臣等谨按】中见到“元福宫距德胜门北三十里,殿宇倾圮,明武宗碑一在殿左”的记述。此段按语不仅讲了武宗碑在观中的位置,也对乾隆时的回龙观做了“殿宇倾圮”的描述。虽然残毁、倾斜、倒塌,但那时遗迹尚存。至于何时彻底消失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能搜罗到的史料仍属历史的“碎片”。我们也只有靠这些碎片去尽力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中的遗憾就是很多往事已成谜。回龙观已矣,只是名声尚在。 我在回龙观已居住十几年了,曾经多次去过回龙观村踏古寻踪,给我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那次,有幸遇到一位有见识,又是此地土生土长的老者,1933年生人,在交谈中他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容,有的是他亲历亲见,有的是他听老辈人所说,他说他自己生在东庙,那是一座关帝庙,长在西庙,也就是玉光禅寺。说回龙观门向西开,门前就是皇道,这皇道南通德胜门,北通皇陵。曾在观里给大行皇帝做过法事,然后从观里抬往陵区,抬梓棺的就需要128人。他还对我说,回龙观以前有皇封的十八眼井;十八盘碾子;十八家大买卖。地下还藏着几缸宝藏,每年的六月初六都举办回龙观庙会,从四面八方来很多人,热闹非凡。老者一夕谈,虽多是传闻,但却可令我们遐想。 在寻访中我还拍了些照片,其中有几张照的是玉光禅寺门前的一对汉白玉石碑座,静静的立在野草丛中,四面雕刻着龙纹,看其凶猛之状,有些明代遗风。若说它是回龙观遗物也还真有几分可能,但没有鉴定过。若说它不是回龙观遗物也拿不出什么证据。姑且也就人云亦云了。我从内心希望它就是回龙观遗物,如此便有了一个实物,供大家来凭吊。可惜的是前几年两个石碑座先后被人搬走了,不知去向。好在我还有照片为证。 是历史赋予了回龙观新生,给它注入了新的活力。十多年来的发展变迁胜过以往千百年,如今的回龙观已成了新的“龙兴之地”,在方圆一二十平方公里范围内,竟出现了“群龙闹观”的景象,它们都是带“龙”字小区名字,如“龙域”、“龙泽”、“龙华”、“龙跃”、“龙腾”、“龙锦”、“龙禧”、“龙回”、“新龙”、“天龙”、“骊龙”等,如此热闹的群龙聚会在北京也是首屈一指,在全国也是闻所未闻。愿龙能给回龙观带来吉祥,愿五百年回龙遇盛世而腾飞,书写新的篇章。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仅以此文祭回龙观建成五百年。 阎嶽写于回龙观国仕汇 乙未夏五月

玉光禅寺前的碑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