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居民 |
经 验 值:48 |
魅 力 值:38 |
龙 币:86 |
积 分:64 |
注册日期:2005-08-13 |
|
|
|
词典读后感
我是龙华园的外援,遗憾的是恺撒没提到我,哈哈。
登陆龙华园是因为恺撒。在精品文章栏看到恺撒的文章,追溯到龙华园。
恺撒的文章我基本上都看过,一个字,真!再一个字,好!
有些人很会写,会写的人很多,职业写手就靠写能过得很好,但相当多的文章不真。真,在现今这个浮躁的年代,尤其在网上,难得。
有些文章也很真。原汁原味,生活实录,但未必好。每天都做的事都照搬上去,哪怕是在网上恐怕也不合适。真还得有个度还得有所选择。恺撒做得是好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字是心灵的邮差。我的经验,如果你跟一个女性面对面地交谈,用你当面交谈获取的信息和感觉处理问题,往往有不到位的感觉。但如果你用当面谈话五分之一的时间去读她的一篇或几篇不相干的文字,你找到的感觉往往能到位、到位,一再到位。因女性的当面交谈多半是表演,而她的自言自语,才是真正是充满思考的交谈。”(转文沙著名著作家评论家飞镝语)读恺撒的文章就是这个感觉。
扯远了。说说词典。
读了词典一个最大的感觉就是大。47000多字,光是敲就得多累啊!而且,没有人怀疑,为写词典恺撒没少翻帖,一遍肯定不止,有些还得反复咀嚼。有人说写字是个体力活,正确;大,成规模,有了规模效益。一棵大树和一片森林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故宫的房子如果只是一间会如何?至少不会有紫禁城的威严气势了。量变到质变。这怕也是大的一个优势吧。
没有对龙华园的爱,没有做事的恒心决心,编词典这事是坚持不下来的。
光是大也未必就能叫好。词典还有个特点就是巧。
词典是龙华园的史诗。修史在中国古代有这样几种体例:纪传体、编年体、记事本末体,近代又引进了章节体。现在基本上都是章节体。但章节体也存在问题:一个人一件事往往分散在若干章节中,读者很难对其有个集中整体的了解把握。传统记史体例,纪传擅长写人,但不擅叙事;记事本末善叙事又弱在写人;编年更容易看出发展轨迹,但人和事往往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而且,网络的编年版也不必编写,翻就是了。
聪明如恺撒,借用了词典体,妙,巧。通过词语、典故、人物、经典作品,将网上的龙华园活生生地摆放到你我面前。
活生生,对,这是词典的第三个特点。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好像已经跃出了纸面,站在了你的鼻前,站得那么近。
词典本是工具书,给人的印象就是一本正经。恺撒的词典颠覆了这种认识。
照理说,我这位非龙华园的zz,很少上龙华园,上去也就是搜一下恺撒,对词典中说到的词、人、文大多是陌生的,不应该对词典感兴趣。但事实却是牺牲了中午的休息娱乐,一气将其读完,还感觉意犹未尽,还一气写了这一大段话,除恺撒的人的魅力吸引,文本身的引人入胜具体生动是重要原因。
不可否认,词典也有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存在重大缺失:龙华园的恺撒绝对是重量级人物,但在龙华园词典中描写得太少太少!
中国人没有写自传的传统。但写史就不同了,不能因为自己写就回避自己,不能避己就人,要表扬和自我表扬相结合嘛,哈哈。
词典中我最欣赏的是人物,虽未谋面读文确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几乎所有的人,在词典中都是那样可爱,我想这只能是人的一面。
修史有个优良传统就是秉笔直书、不隐恶。当然做到并不容易。
在恺撒的眼里笔下,龙华园里的人物包括外援都是善的美的,这反映出恺撒善于发现美发掘美,这是一种能力。与恺撒这样的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这点毛虫应该最有发言权)应该是幸福幸运的。不过我也知道,任何人都有优缺点。一个人不可能喜欢所有人,正如一个人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一样。由此观词典,人物的刻画描写不够全面。哈哈,我在挑,我喜欢看打架。
“我曾经认为网络就是一个胡说八道、打情骂俏的不正经场所。在这里,我惊奇地发现我们可以求助任何问题,我们可以发泄心中的任何情感,有很多人愿意伸出手来帮你,有很多人愿意倾听你的诉说。那时我才知道,原来我对网络有着如此大的偏见。从此以后,我学会了包容,即使是对一些我无法接受的事物,我也会不断地说服自己‘可以不认同,但不可以否定’”。说得好!我也这样认为。
希望明年词典续写时我也能进外援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