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钢琴大观园教学中心
钢琴大观园教学中心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查看钢琴大观园教学中心个人资料   给钢琴大观园教学中心发悄悄话   将钢琴大观园教学中心加入好友   搜索钢琴大观园教学中心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钢琴大观园教学中心发送电子邮件      

浅谈钢琴教学
无论学什么都需要一定的方法,学钢琴究竟需要什么方法呢?翻看一下钢琴教法的书籍,
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甚至连手臂的X光照片都有,钢琴弹法的技术要求几乎上百条、上
千条。可我们培养出几位优秀的钢琴家?反观十八世纪,那时,科学虽然没有像现在这样
发达。但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钢琴大师,如果说他们是天才,那么,为什么那个时期出现
的天才那么多?这就涉及教育方法的问题。实际上演奏钢琴有技术,也没有技术。这就看
你以什么角度去看了。没技术,就是说没有针对手的技术。要说有技术,就是说只有针对
人的技术。一个人弹琴技术的好坏,与乐谱没多大关系,与钢琴没多大关系,主要与弹琴
的人有关系。因为弹琴需要的是手和手臂,所以现在的钢琴技术基本上就是训练手和手臂
的技术。可是我们大家想一想,控制手和手臂的是什么?是人的大脑、思维、意识、神经、
心理等等。如果我们只注意手和手臂的训练,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寻
求更深的根源,什么东西可以影响思维、意识、心理呢?那就是人的性格、情绪和教育环
境等因素。钢琴技术训练的根源是同人的性格、情绪和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学习钢琴的训练总体可以分为:肢体(动作、神经)控制、情绪(性格)控制和思维意识
(注意力、心理)控制三个方面。



一、肢体控制
:
弹奏的本身需要手指、手臂、身体等肢体进行一定的动作,弹奏动作的
训练就是对这些肢体控制能力的训练。实际上弹琴所需要的动作,只要是正常人都可以不
用经过训练就可以做到。连奏中的抬、落指的动作就像平时我们拿东西时张开手的动作,
断奏的抬、落手动作就像平时我们懒懒的坐下时手的自然垂落,跳音的抬起动作就像是我
们受惊吓急速抽回手的动作。唯一的差别是我们平时是无意之中做的,现在有意的做动作
时会有一些不自然。在速度练习方面也是如此。我们在教学之中应该有明显的感受,学生
越快练就越弹不快,反而由于快速的练习会使手变得很僵硬。即使速度能够快,大多也是
连滚带爬、乱七八糟的。如果进行一定时间的慢速练习,反而可以取得前所未有的速度。
其原因就是,在超过一定速度时,由于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会造成一定的心理紧张,心理
紧张的原因一方面有可能是由于不够熟练造成的,另一方面有可能是由于情绪和心理上的
稳定性差造成的。这种紧张的情绪会造成肌肉的僵硬,使动作失去协调性。所以通过慢速
练习可以使动作更协调,从而达到提高演奏速度的目的。(有关心理的问题,将在后面加
以论述)我们要清楚的是,弹琴动作的训练,不是为了取得手指前所未有的动作幅度,也
不是为了练习肌肉的收缩速度。肌肉的功能是具有动作的收缩能力,而收缩的速度取决于
神经的反应速度,同肌肉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肢体的控制实际上就是通过神经系统的
反应,来刺激肌肉进行运动。而反复练习的作用就是使肌肉具有动作的自然性、习惯性和
记忆性,使你的肌肉能够完全真实地展现神经系统传递的信息。所以,肢体训练的基本原
则就是:"有意的自然"。

关于弹琴的动作,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虽然乐谱上有各种各样
的标记,但归纳起来就只有三类。一类是连奏,二类是断奏,三类是跳奏。连奏指音符之
间有连线的弹奏方法。断奏指音符之间没有连线,也没有其他标记的弹奏方法。跳奏指音
符之间没有连线,
但有跳音、
顿音标记的弹奏方法。
乐谱上就只有这三种奏法。
例如
:
1、倚音波音等等的感情标记都可以归纳为连奏和断奏两种弹法,
主要的分别就是音符之间的连线。
相信只要认真分辨,很快就可以区分所有乐谱的弹法了。下面我在介绍几个弹琴动作的要
求:1手型:先把手自然下垂,然后小心的保持手下垂时的形状并抬起来放在琴键上,这
就是弹琴要求的手型。也就是说弹琴的手型就是要把手处于最随便、最自然的状态。而这
时的手型,也符合手心空的、手腕平的、手指能立住的手型要求,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五
个手指分别放在五个琴键上。因为弹琴的状态就是保持自然的状态,在弹琴的过程中,无
论多难的乐曲,多复杂的谱例、多大的跨度,都要看作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考验。演奏的
主要任务就是要保持手的自然状态不变。如果学生的手比较大,放在琴键上自然就是五个
琴键的位置,不用特别要求。如果学生的手比较小,而非要将手指分给五个琴键,就必然
造成手的僵硬。结果是没开始弹琴手就已经先僵硬了,这等于是人为的给弹琴制造障碍。
而且如果保持手的自然状态,就可以让手指随着重心的方向落键,就不存在重心移动的问
题。实际上重心移动的本身就是要手找到最自然的状态1


通过对弹琴动作的训练达到使注意力集中的效果。实际上每个人都存在注意力不集
中的现象,只是因为不太严重,没有形成严重的问题,使我们没有太关注。而事实上,
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会形成严重的病理状态,是造成许多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比如
常见的《感觉统合失调症》、
《多动症》等等,最初就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比较差,
在严重就是情绪控制能力差,长期的情绪控制能力差又会形成心理疾病,再严重就是失
去注意力、情感、肢体的控制能力,形成较严重的精神病态。对注意力集中的训练是弹
琴中最重要的内容。
如何进行注意力集中的训练呢?人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主要会在其
行为中体现出来,人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司令官一样,对人体所有器官的命令和所有器官
之间的联系都是由大脑来完成的。
我们所说的注意力集中就是指大脑对所有器官具有控
制和管理的能力,
而如果大脑对所有器官的控制和管理能力减弱就是我们所指的注意力
不集中。比如眼睛看到一个东西,并希望手和鼻子去配合,就先把信息传给大脑,由大
脑分配给相应的器官,这样由大脑控制的动作,不仅具有记忆能力,各器官的行为也是
协调和同步的。如果大脑的控制能力减弱或者器官之间就没有经过大脑去协调动作,那
么这个行为本身记忆效果就比较模糊,
甚至是没有记忆。而且各器官的动作也不够协调,使不同步的在进行。在弹琴的动作中,
需要参与的器官主要是手臂、眼睛、嘴(数拍子),如果这三个器官是同步的运动就可以
使注意力集中,所以弹琴时要求,眼睛盯住手腕使
其保持不动、嘴数拍子的同时手才能动。前面在谈到演奏动作时一再提到要保持手腕的
稳定,
手腕的稳定究竟有何作用呢?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注意力集中,
要认真,
要细心。
可怎样才能认真和细心呢?实际上我们通过手腕稳定的训练,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
过手腕的稳定来杜绝弹琴中用力砸琴的问题,

二是通过手腕的稳定来寻求注意力集中的

情绪状态。实际上注意力集中、认真和细心都是一种情绪状态,概括地说就是即小心又
兴奋的状态。如果能够在弹琴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手腕的稳定,就必须极其小心的、甚至
是提心吊胆的去控制手腕的稳定,这就达到了寻求注意力集中一点的目的。当经过一定
时间的练习使这种状态稳定后,弹琴时就不必保持手腕的稳定,只要能找到小心的注意
力集中的状态就可以。


2、通过对精气神的训练来减弱心理问题对弹琴的影响。人体的神经和肌肉是两个不同
的系统,情绪的变化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力量的变化是通过肌肉系统来完成的。
两个系统不仅是各自独立的,而且是相互影响的。肌肉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神经
系统的兴奋,而肌肉的松弛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神经系统的放松。反过来,神经系统的兴
奋也会造成肌肉一定程度的紧张,而神经系统的松懈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肌肉的放松。在
弹琴时紧张的肌肉会使弹出的音色尖利刺耳,而松弛的肌肉会使弹出的音色柔和。就像
是用硬物敲击和用软物敲击时声音的差别一样。
而且肌肉的紧张会造成弹奏速度和灵活
度的下降,
所以我们强调肌肉放松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柔和、
优美、
灵活和快速的声音。
如果弹琴不用力,仅仅是依手臂的重量来取得的声音音量又会很小,至少失去了音乐
的震撼力。从这个角度讲弹琴时必须恰到好处的去用力。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呢?既然神
经系统和肌肉系统又相互的作用和影响,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去解决。我们可以通过
神经系统的兴奋来造成对肌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这种兴奋也是弹琴所必需的。人越是
注意力集中,就越能凝神贯注,精气神也就越强,神经系统也就越兴奋。而这时弹奏的
力度就会随着神经系统的兴奋而逐渐加大,如果神经系统逐渐放松。弹奏的力度就会随
着神经系统的放松而逐渐减小。



三、总论:

以上是我对钢琴训练内容的基本分析,另外,我在前面曾经提到过感情
标记演奏法和真实音乐情感表现的问题,比如说渐强吧,就是某种情绪逐渐激烈的表示
记号,如果我们只是在手上增加力度,音量是加大了,但情绪的变化却没有,造成了没
有情感的弹琴,然后又让学生费力的去找音乐感,先不说这样找有多难,就即使是找到
了,音乐感和演奏之间也是脱节的。目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存在这个问题。许多出国参
加比赛的学生,经常得到外国专家:
"技术一流,情感不真实,缺少个性"的评论。所有的感情记号,都表达了作曲家一定的
情感内容,我们不能仅从演奏方法上来划分,要明
确其情感内容,并让学生直接的去通过情绪的变化来产生演奏的效果。在没有明确情感
之前,只是按照连、断、跳的动作进行简单的划分,而不用特意去划分手指跳音、手腕
跳音和手臂跳音的区别,当动作熟练和稳定和稳定后,就直接让学生以情绪的角度、以
声音的角度来演奏,只要能够表达正确的情感,弹出正确的声音,其演奏方法一定是对
的。

关于手臂协调性的问题也是如此,
如果演奏者的情感体验同乐曲是一致的,
那么情感的变化自然就会带动演奏者作出相应的肢体动作,并且和音乐的语气是相吻合的。
2013-11-28 17:42:40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59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