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jaco0420
jaco0420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居民
经 验 值:6
魅 力 值:15
龙    币:24
积    分:17.1
注册日期:2013-12-06
 
  查看jaco0420个人资料   给jaco0420发悄悄话   将jaco0420加入好友   搜索jaco0420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jaco0420发送电子邮件      

寻找山村孩子的守护天使
中国现有6100万留守儿童,当前各种政府政策和社会力量都在为他们解决上学费用,吃免费午餐,建美丽校舍......却无法挡住乡村教师的流失。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没有老师,一切为零。
  当前偏远农村地区的教育与城市相比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尽管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各种社会力量也在源源不断的提供支持和帮助。
  捐建校舍、图书室、食堂,提供免费午餐,提高教师待遇……,但依然没能解决农村孩子成长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乡村教师的紧缺和流失。
  典型案例:

  湖南湘西一所临近县道的村级希望小学(硬件完善,交通便利,每天有班车到吉首市区),2014年秋季开学时仅剩两名本地教师负责教授全校七个年级近百名学生(我机构已派出4名志愿者到岗支教)。
  尽管已有爱心企业捐建完善的校舍,政府也为老师提供了很好的待遇,当地村小教书的老师在原有工资基础上另外增加1400元/月补助(据统计,当地村小在编教师年收入可以达到5万),但依然没能挡住乡村老师的流失。
  思考:一个缺少了合格教师(甚至没有老师)的学校,那么再好的硬件投入也无法成就学生美好的未来!
  为什么当前偏远地区乡村教师会如此紧缺?
  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相关部门以往对偏远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和乡村教师的保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大量年轻教师不愿意到偏远乡村从教;
  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当前的传统教育观念给人传递了对农村的偏见,一味给农村孩子灌输“好好学习,走出大山,改变个人命运”的奋斗目标,却没有培养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意识(缺乏家乡归属感)。
  而当前大量的师范院校都建在繁华的大城市,当农村孩子从小接受着“走出大山过美好生活”的教育,那凭什么在学成且感受完几年的大城市生活后,还要回到山里过那种“苦日子”呢?同样,城市长大的人就更不愿去农村“吃苦”了。
  尽管国家在不断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实施了一系列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的措施,但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地区乡村教师的流失问题。

  天使支教之“乡村支教”行动,正是希望通过广大社会人员的共同参与,来改善偏远农村地区乡村教师紧缺的这一现状。

  服务理念:
  让农村孩子在建立独立自主精神的同时,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属于自己文化的归属。从而在陪伴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帮助他们从小养成凭个人劳动创造自身需要的“习惯”和具备相应的“能力”,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一种未来能够建设家乡的意识。

  为什么强调创造力?
  所谓创造力,即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山村的孩子本身就有一种野性,你会发现孩子很难像城市孩子那样安静地坐在课堂里听课。但他们有他们的优势,他们的动手能力会更强,也更有动手的意愿。对学生来说很多东西比死学的知识更有用。
 在创造中,也可以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首先是艺术感知力,这代表着一个人驾驭复杂情况和不确定性的基本能力;其次是和他人协作的能力,也就是帮助别人并且得到他人帮助的能力;再次是好奇心,它能让我们在新事物中找到自我存在方式。

支教学校的孩子利用周末时间在田野里玩修河道搭桥游戏
  什么是归属感?
  孩子们的父母多数不在家,有时候可能一年甚至几年才能见到一面。他们属于那个家庭的感觉就会弱很多。对他们来说那种踏实的感觉应来自哪里?
  在共同的文化创作中,他们与老师及其他同学一起长期做一件独一无二的事情,最终得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成果,这个成果只属于他们班级。由此可建立一种班级的归属感。这种情感会成为他们的心理的依靠,给他们力量。
  老师对学生长久的陪伴,与他们的共同创作,也会给他们带去归属感。
  我们在探索能够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教育方式,或许它不成熟,它的实现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改变群体的力量 来自群体本身。
2014年秋季乡村支教志愿者欢迎志愿者来接力


  天使支教2015年乡村支教志愿者招募正式开始
  因偏远山区留守儿童成长促进工作(乡村支教)需要,现面向全国范围招募不少于80名富有责任意识、使命感和教育创新意识的志愿者参与2015年秋季学年(可接受少量人员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上岗)乡村支教活动。
  详细了解本次乡村支教行动及报名,请直接访问天使支教网相关内容。




2014-11-18 09:38:18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263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