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过八家“公司”的刘备,算得上合格的职场新人吗?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三国可能是我们所有人最了解的一段历史了。 细细地咀嚼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期间到处都有我们当今社会的影子。个人的生平沉浮,国家诸侯的兴盛衰亡都可以为我们如今的工作与生活提供很好的借鉴。 就拿职场来说吧。 往小了说职场由人构成,这些人里有新人也有老员工,各级领导再加上一个终极大首领;往大了说公司与公司之间又如同国战和诸侯纷争,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而现在要说的正是这职场中的一个部分:新人。也就是刚刚加入公司的新兵蛋子。 每个公司的高管 boss 都是从新人阶段开始的,三国时的每个高官显贵或者一方霸主也都有着自己艰辛打拼的新人阶段。 比如说后来大名鼎鼎的刘备刘皇叔。 大家有没有客观地想过,这个三国男一号最开始进入三国职场的时候,算得上合格的新人吗?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他是怎样混的这八家“公司”吧: 卢植集团 168年之前,刘备一直跟着老师卢植,直到后来卢植在宫廷政治斗争中翻了船; 朱隽集团 168年刘备投奔了卢植的哥们儿朱隽。在这段时间里打了俩胜仗,当上了安喜县尉,于是果断离开朱隽去当县太爷; 刘恢集团 在184年,刘备一个没留神三弟就把钦差(督邮)打了,县太爷是当不了了,随后“往代州投刘恢”;(也有一说是刘备不满县尉官衔,再加上被督邮为难便向督邮发泄愤恨,后来这个锅却被张飞给背了。) 辽东公孙瓒集团 刘备很快就发现刘恢集团规模有限,作为公司领导的刘恢也没啥本事,果断辞职加入了老同学公孙瓒的集团; 徐州陶谦集团 194年“友商”陶谦被曹操围了,刘备向公孙瓒“借”来赵云与军队赶去帮忙。之后徐州大 boss 陶谦更是直接将公司交给了刘备,刘备也直接当上了大老板; 青州曹操集团 195-199年间,被吕布赶出公司的刘备被曹操收留。“青梅煮酒论英雄”之前刘备一直隐藏着自己创业当老板的雄心。被发现后赶紧找了个机会从曹操的公司脱了身; 河北袁绍集团 200年加入袁氏家族集团。这次公司规模倒是有了,可老板袁绍实在有点楞。刘备觉得在这儿待着吃枣药丸,就找了个机会跑路了; 荆州刘表集团 201年,刘备想趁着官渡之战的空虚进攻曹操老家许都,惨败后投靠了盘踞在荆襄的刘氏宗族刘表。然而刘备并没有被老板信任,最后也只好无奈出走。 从刘表处离开后刘皇叔才开始了自己的霸业。然而抛去这些后来的辉煌不说,我们回头看他前面换过的这几家“公司”。虽然有时确是迫不得已,但我们现在若只从职场的角度考虑,刘备作为“职场新人”徘徊各大“公司”的这一阶段,有什么问题吗? 问题还真是不小: 首先求功心切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作为职场新人,不管你的志向有多么高远,都应该安静沉淀,扎扎实实地从一点一滴小事儿做起,慢慢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以求进一步发展。 而刘备则不然,为了打出名气多次兵出险招并屡战屡败,间接导致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前期”走得极为坎坷; 连续辗转多家“公司” 刘备自己“创业”之前到底加入过几家公司?就光上面提到的就有八家之多。而职场之中连续跳槽正是一大禁忌。不管公司情况与你的期望有多么不符,没有一段长期而又稳定的工作经历都会被认为是一种浮躁的表现。 习惯性炫耀资历 动不动就“大汉皇叔”,“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 就好像是一个没落集团公司的高层,去其他公司上班时总是说自己过去如何了不起,后台比公司老板还大。估计哪个老板都不想做这种“大爷”的上司吧? 到处挖墙脚 刘备不但没为他的这几个“老板”带来什么帮助,还带走了不少东西。除了在公孙瓒处带走了赵云,他在徐州的时候也将陶谦手下的“财政部长”糜兰、糜芳两兄弟与“外交官”孙乾拉拢到自己的身边。 我们假设自己是公司老板,有一个员工在自己公司待了没多久就走了,这还不算,他还拉了几个老员工一起走,这事儿换你能忍? 不积极融入新公司 如果你刚刚加入一家个公司,除了要了解公司的业务与文化之外,当务之急是迅速与老员工相互了解并打成一片。只有相互之间增强了了解,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没必要的误会。 而刘备呢?不管走到哪儿都是整天待在自己的小团队中,很少与老员工交往。如此想来他经常受人排挤、不被新公司信任也就可以理解了。 站在企业与老板的角度上看,踏实认真,兢兢业业的员工才是自己最需要的。而刘备这种超级新人并不能给公司带来什么积极作用,还不如敬而远之,让他自己拉点儿投资招点儿员工创业去多好。 当然了,作为一代君王的话,以上所列出的这些就不算是什么缺点。如果没有这种不安分的心,甘于现状不求上进的话,可能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蜀国集团了。 本文为富道人家(fudaorenjia2016)原创,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并标明来源。如需授权或商业合作请联系微信:shaowei8720 或 wangyifan404。图片以及部分素材来自互联网,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