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行天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likefar_远方
likefar_远方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正式居民
经 验 值:236
魅 力 值:97
龙    币:534
积    分:303.1
注册日期:2010-06-03
 
  查看likefar_远方个人资料   给likefar_远方发悄悄话   将likefar_远方加入好友   搜索likefar_远方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likefar_远方发送电子邮件      

北纬32°海拔1200米的高山陡坡,长出世界级高香茶,罕有人知

这里是陕西镇巴·观云山茶园,一簇簇整齐的茶丛铺满山头,身背竹篓的采茶人穿插其中,或歌唱或低语。

 

来之前,尽管已有心理预期,但我们沿着盘旋崎岖的山路,一路驱车,来到海拔1200米的山巅:看到夕阳映照下那漫山遍野的碧绿和人茶共生的画卷,内心依然激动不已……

 

01陕西镇巴

拥有世界罕见高香茶区

在镇巴,每年清明的前十天,来自四面八方的采茶人会来到茶山,从采摘“明前茶”开始,一直要忙活到七八月份。

 

茶叶采摘时,只采“单芽”并不很科学,含苞待放状的“一芽一叶初展” 才是制做高品质绿茶的最佳标准。采摘时不能撕、拉、拧、掐,而是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地交合在一起,往上轻轻一提……

作为中国名茶“汉中仙毫”的主产地,镇巴自古就产茶。

 

·陆羽《茶经》开篇:“茶者,南方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巴山即指川陕、川鄂接壤的大巴山地区,镇巴正处其地,当时的野生茶树粗壮高大,人们需砍伐枝条才可摘叶,再制成茶。

今天,作为全国知名的生态县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镇巴茶叶香高、形美、富硒、味醇。


不过,在很多人印象中,中国好茶多集中在浙江、福建、安徽……并不会首先想到陕西,对此,镇巴县茶技站支部书记、高级农艺师吴平昌认为,镇巴茶叶是生长在海拔800米到1200米的“高山茶”,质高、但量少。

 

“每年进入10月份,随着温度的降低,处于高海拔地区的茶树,地上部分停止生长,会把大量的养份蓄积在根部,至次年开春后,同纬度低海拔地区的茶树已开始发芽,而我们的仍在孕育之中……

 

虽然有点‘怕羞’,但是出芽晚却可以让体内积蓄更多的氨基酸,‘身体’更壮实,外表更‘肥嫩’。”

 

“茶,喜温、喜湿、喜云雾,镇巴是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地跨汉江与嘉陵江两大水系,全年平均拥有251个‘云雾天’。”

 

“大多数时候,云雾飘散于空中,缠绕在山间,将太阳的直射光挡了回去,只余下茶树喜欢的‘漫射光’,进而促其形成含氮芳香物,镇巴茶特有的‘高香’正是由此而来。”

 

茶,镌刻着原产地的地理DNA,自带地理属性。镇巴跨东经107°25’-108°16’,北纬32°8’-32°50’,森林覆盖率高达79%,拥有稀有树种云杉、铁坚杉构成的原始森林。

从高空俯瞰,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境有860余条大小河流或发源或流经,众水汇聚成洋、楮、渔、巴四水,而后归于巴江、汉江。

 

在吴平昌看来,镇巴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生态是不可比拟的优势。“水,为茶的灌溉蕴蓄了巨大天赋;林,为涵养水土、茶园立地打下了先天基础……

 

镇巴的茶园不是“一望无际”,是“翻过一个山头”还有“一个山头”,不是单独成片,而是和高大的树木、低矮的灌木结合在一起,“茶中有林、林中有茶”。

“我们的茶园山顶、山腰、山脚都有树,仿佛‘头戴帽、腰栓带、脚穿鞋’,太陡的地方,不植茶,只种树……在多样的自然生态下,茶园才能有效避免病虫害,健康生长。”

 

著名评茶大师安徽农大教授陈慧春曾来镇巴茶园,品评完镇巴茶说:这里是世界罕见的高香茶区!

 

02镇巴茶叶

宋朝时已远销西亚和欧洲

 

早在3000多年前,镇巴就开始和茶打交道了。

 

西周初年,周武王将天下土地分封七十多个诸侯国,其中姬姓宗室巴氏被封到陕南的汉水上游,称为巴国,镇巴在其境内。巴国每年要向周天子进贡,《华阳县志·巴志》记载说,“丹漆荼蜜,皆纳贡之”,这里的“荼”指的就是茶。

 

由于地处“汉中茶区”,至西汉,茶叶已经成了镇巴百姓的生活必需品,晋唐以后更迎来了发展的兴盛期。

唐天宝年间,玄宗为了让杨贵妃吃上新鲜的荔枝,修整了从涪陵到西安的“荔枝道”,此道从镇巴过境,全程1000多公里,广设驿站,官商邮旅称便,镇巴的茶叶拥有了更好的流通途径。

 

“茶马互市”开通以后,镇巴茶叶更是可以通过茶马古道输往蕃、汉广大地域。

 

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当时,洋州(今镇巴、西乡、洋县)、金州“人户以种茶为生”,且种植面积连绵八百里……所产之茶自河州入水波,至于赛音隆和……

 

这里的水波、赛音隆和是当时西亚、欧洲的地名,由此判定,宋代时,镇巴茶叶就已远销西亚和欧洲。

 

明朝,“茶马互市”依然繁荣,“年以汉中茶三万担易边马三万匹”;进入清朝,镇巴茶叶的产量虽然有所下降,但也能运销西北;清嘉庆七年(1802年)之前,镇巴“此时期茶树,漫山遍野皆是”。

真正的衰退期始于民国,抗战期间,全县群众曾被动员种茶并向政府汇报备案,但收效甚微,至1949年底,全县共有茶园1100亩,年产茶仅剩6万余斤。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是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每年春天依然会吐露新芽,毕竟它们和这片土地已经相知缠绵了三千多年……

楮水东归,巴水西流,百山百川,山高水长。

 

03镇巴诞生

陕西第一个名茶秦巴雾毫

当时光的指针来到1984年,这一年,镇巴诞生了陕西第一个创新名茶“秦巴雾毫”

 

“雾”,代表自然环境;“毫”,代表茶叶之质。“雾毫”指的就是茶叶顶尖部位长出细小茸毛的鲜嫩茶芽。研发者是当代著名茶叶专家蔡如桂。

蔡如桂(中)在茶农家里手把手传授技术

 

1966年,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毕业的大学生蔡如桂,分配来到了镇巴县,当他来到茶区,发现这里完全不是他想象的“茶树成排,漫山碧绿”,而是茶叶与野草杂生,零星分散。

 

面对《茶经》中的“巴山峡川”之地,蔡如桂以高海拔、高纬度、多云雾、溪流纵横、竹木繁茂之地为实验区,选定茶片、修剪茶树,从选料到加工,每一道环节反复比较琢磨……

 

1984年,我国茶叶界泰斗陈椽率二十余名茶叶专家来到镇巴,对蔡如桂潜心创制十余年的茶叶进行鉴定,认为具备名茶品质,给与了高度评价,并亲自取名“秦巴雾毫”,成为陕西第一个通过鉴定的名茶。


“秦巴雾毫”的实验,其取样结果是氨基酸含量3.68%、咖啡碱4.64%,茶多酚24.12%,叶绿素含量2毫克/ 克、微量元素硒的含量为0.78ppm,还有VC、VD原、VE等……

丰富的营养物质得益于镇巴得天独厚的茶园生态。

进入新世纪,借鉴龙井、铁观音等名茶成功经验,“秦巴雾毫”连同其余20多个茶叶品牌统一申报汉中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市名茶统一命名为“汉中仙毫”。

 

作为“汉中仙毫”的原产地,镇巴相继收获“中国名茶之乡”和“全国十大魅力茶乡”的称号。

 

截至2022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5.8万亩,相关茶企65家,茶叶产量突破5820吨,产值突破9亿元,7万余人从事与茶相关的工作,占到全县人口近三分之一。

 

04秉承以老带新

延续手工茶的味道和温度

 

2023年4月1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第三届“镇巴毛尖手工制作技能大赛”在镇巴县城拉开帷幕,30余名来自不同厂家的制茶师傅现场比赛制茶。

 

从一堆鲜叶到成品毛茶,要经过摊放杀青摊晾揉茶(捻)解块炒毛胚(毛火)摊晾复烘摊晾足干(提香)等十余道程序……

 

当鲜叶放进炒茶锅里,所有选手都是徒手在高达200度的炒茶锅里快速翻炒,这个工序就是“杀青”。

“杀青时,若温度太低,茶叶会变红;温度太高,会形成焦边。”据吴平昌介绍,要达到“嫩梗折而不断,叶手握成团,松手不易散开”的结果,全在于选手的装、抖、翻、闷。


揉茶时,不能揉太重,否则会产生大量的断碎,造成茶条不完整;也不能揉得太轻,太轻会导致茶条松抛、滋味淡薄,多次冲泡不出味……

 

一杯好茶,离不开好的制茶人,比赛拼的是手上的功夫,更考验人与茶的默契情感……

“现在虽然大多为机器制茶,但是机器取代不了手工的味道。”据吴平昌介绍,在镇巴,鼓励”一带二、一带三“这种‘以老带新’的方式。”我们的制茶师既有五十岁以上的老师傅,也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已经形成了老中青相互结合、相互衔接的良好局面。”

 

“茶,同一个树种,长在不同的山坡,面对不同的河流,味道都会不一样,这是茶的‘个性’,也是茶的魅力,希望镇巴茶,永远拥有一份手工的味道

 

作为古老茶乡,其实“镇巴”这个名字诞生不过百年,当地人更喜欢称自己的家乡为“班城”,这里曾是东汉政治家、军事家班超的封地。

 

在县城有一条“班城老街”,里面茶铺林立,要是铺子里来了些南来北往的货,一眼就能被镇巴人识别出来,“我们这里的茶,饱满、富有曲线,太廋、太扁的,一看就是外地的。”

 

镇巴四水中,楮河为境内最长河流,水量最大,也最美,全县的茶山大多分布在楮河两岸……

 

早晨的观云山茶园,清新如洗,6时许已有人背着篓子干活了,逐渐的,歌声隐约从茶田里传来,遁声寻去,婉转悠扬的山歌竟是出自眼前这位采茶人。当听到夸赞,对方连说,这是从祖上传下来的调子。

 

茶叶有幸,依好山,饮好水,还能听到代代相传的悦耳山歌……


茶,让镇巴更美;镇巴,让茶更香。



2023-04-27 22:38:48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200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