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20823 |
魅 力 值:9226 |
龙 币:108669 |
积 分:45542.9 |
注册日期:2002-02-02 |
|
|
|
做一个过得去的父(母)亲
做一个过得去的父(母)亲
当我写的博文《心理健康 从怀孕开始》发表在新浪网的《心理论坛》后,有朋友回贴提出了一个问题,说我在这篇博文里并没有指出怎么去做一个父亲(或母亲)。今天我想就这个话题扯一扯。我也不想具体去说应该怎么去做,而是想谈谈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作用在哪里,父母的作用为什么哪么重要,我们把这些问题搞明白了,怎么做自然就有了。
我们说在一个人的成长中,0-6岁是成长一个关键期,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孩子对外界的认识对人的认识,会带到他整个的人生成长过程中,而父母对一个人的成长、人格的完善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足够好的母亲”的理论,用来描述为使婴儿获得好的生活的开端,而提供充分满足的父母的作用;足够好的母亲在婴儿的发展阶段中,充分提供婴儿所需要一切。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中国,要做个足够好的母亲只是一个最理想的状态,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留守儿童,还有单亲家庭,在一些乡村学校,留守学生占了70%,这是相当大的一群人,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所以我想在这里提出做一个过得去的父(母)的观点,这是一个父母的最低要求。《楚天都市报》2010年2月6日A03版一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春节前,一个10岁儿童在日记时下的新年愿望:“爸爸妈妈,明年能不能多陪陪我”
2009年11月21日是,星期六
他们很忙,总是很忙,好象我是他们生活里最不重要的,说好的事情从来办不到……
一方面是孩子对父母亲情的的渴求,一方面是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反差太大,以至于孩子发出了这样的呼喊。
有时候我们要问问我们自己: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地位、金钱?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吗?以至于可以把这些高架于自己的孩子和亲情之上?我认为这很值得讨论。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是可以影响孩子一生的。
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对孩子的成长如此重要呢?
母亲是孩子感知世界的第一人,是第一扇窗口。孩子从子宫里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从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来到了这个冰冷、嘈杂的人世间,处于一个混沌的状态,在他(她)看来母亲是和他(她)的一体的,后来他们慢慢发展和分离,母亲又成为孩子感觉世界的一个客体,母亲对孩子需求的照顾与满足,让他体会到这个世界是否是温暖的、安全的、可靠的,人是否是值得信赖的。这种印象会带入到他们的潜意识,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而潜意识是支配人的思维与行为的重要因素,有一个心理学家曾说:人是一个很可悲的动物,他的行为不是被自己的意识所支配,而是被潜意识所支配。很多有心理问题的人,都和他婴儿期母亲对孩子的忽视、冷漠有关。母亲与孩子的四种关系模式在我的博文《心理健康 从怀孕开始》中有所提及,朋友们可以参考阅读。
婴儿心理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安全的依赖—相对的依赖—独立,父母的对孩的照顾也有三个对应的阶段,接纳—孩子与母亲的分离—孩子与更多家庭成员的溶入。
一个过得去的父母对孩子应容纳、爱抚以及提供一个容纳性的环境。
孩子在6岁之间尽可能要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关爱。
在孩子的成长时期,母亲的关爱基调是不同的。
0-1.5岁,母亲的基调是:接纳、爱抚、温暖、微笑、安全感。母亲是孩子从子宫到来这个世界来接触到的第一个客体,从母亲的身上孩子感受到了对这个世界的第一印象,是安全的还是恐怖的,是温暖的还是冷漠的。这种印象会内化成自己的潜意识并对这个人的人格产生重要的影响。孩子从母亲脸上看到的微笑当成了自己微笑,就象镜子里看到他自己一样。而心理疾病是与早期的环境缺失有关,与爱的缺失、丧失有关。
1.5-3岁,他已经渐渐从与母亲的共生状态分离出来,这时的母亲不要和孩子粘得太紧,要与孩子分床。如果孩子从不单独睡觉,也不因为黑暗和孤独而苦恼,就不能学习如何与内心的害怕和焦虑相处。我接待过这样的一个来访者,13岁了的一个男孩,每天晚上还要和抱着妈妈一起睡,21岁上大学了,奶奶、妈妈还当着孩子的面脱光了洗澡,这跟他成人后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很大的相关;在电台做节目的时候,有一个女听众给我打电话说她谈的男朋友,经常在他面前撒娇,让她不厌其烦,最后分手了。这都是在0-6岁之间孩子与母亲没有分离好的结果。
孩子处于独立反抗期了,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然天性与社会规范要求之间有了第一个冲突。对这个时期的孩子的表现,不要过度的紧张和压制,把它当成成长中的一个过程,过了这个时期就好了。
5、6岁的时候,是孩子的俄狄普斯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对性别差异敏感,与异性的父母会联系的很紧,然后就会慢慢的向同性的父母认同,如果没有发育好,会产生一些与性有关的问题,如性别认同和性意识发展延迟。
10-20岁,是孩子的又一个风云激荡时候,他们要从家庭分离出来,走向社会,内心缠绕着羞愧、紧张、社交恐惧、伦理焦虑、负罪感,以及攻击倾向,这是一个从孩子心态慢慢转变为成人心态的时段,行为充满了冲突与矛盾,往往存在两个极端,这个时候需要同伴,对他们而言同伴可能比学业更重要。这个时候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很重要。家长以孩子的表现往往过于紧张,对孩子离经叛道的言行不能容忍,总是拚命要教育孩子要学好。如果家长能把孩子的这一时期的表现当成是成长中应有的表现,就不会那么焦虑和紧张,孩子的成长可能更加的顺利。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的一个过程,他在为未来人格以及价值观的的形成积蓄能量。
在孩子的整个的发展过程中,母亲的角色很重要,重要并不是说越管越多,要把握好不同时候孩子的特点,发挥好母亲的作用,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决定了你内心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亲密感、快乐感与成长动力。要扮好这个角色也不容易,很多有心理问题的青少的背后都有一个控制欲望很强的母亲。这就要求我们多懂点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对我们教育子女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2010年2月6日同一天的《楚天都市报》A29版讲述上登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辈子也没有走出童年的阴影》,讲述的是一个59岁的退休教师,她的童年是在母亲的棍棒下度过的,与母亲没有交流,家庭暴力让她逆来顺受,身心饱受摧殘,她成年后的人生,也始终笼罩着儿时的痛苦阴影。她有了孩子以后,她又用母亲曾对她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女儿,成了又一轮的重复,令人悲叹。
母亲啊母亲,你知不知道,你对孩子有多么重要!
|
|
-- 默默地承受着生之悲哀,从不抱怨,只是坦然地承受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