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4218 |
魅 力 值:2120 |
龙 币:4260 |
积 分:4025.2 |
注册日期:2006-10-25 |
|
|
|
文彩斐然--- 那些超级的驴子1
那些超级的驴子
一
1,
那个时候有老子,那个时候有孔子。
顶着周朝风云变幻的天空,他们都进行过自助游的活动。
2,
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
说的是老子。老子在2500年之后绘画中的形象,多半是骑着牛,一副悠然恬静的模样。老李幼年牧牛耕读,对牛是很熟悉的,肯定没少骑过牛,所以不大担心会从牛背上栽下来。
如果骑着牛周游列国,那就甭想怡然自得了。虽然牛的粪便很容易被自然降解,属于可随地排放的范畴,但是牛的草料来源却是个大问题。
那时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主页,也没有博客,虽然老李所撰述的《五千文》,也就是《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牛的一塌糊涂,但限于缺乏炒作手段,老李的粉丝还不是很多,还不至于为了给老李的坐骑提供保障,就以加油站的密度到处设置草料场。
当时也没有美国,虽然《纽约时报》将老李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老李也不可能赚些美金去买一辆悍马。
老李只有牛。估计老李也是舍不得牛背,所以没有孔子自助游的时候跑的地方多。
大概后人们觉得是牛这种颇有局限的交通工具耽误了老李的行万里路,所以给老李谥曰“聃”。尊称老李“老聃”的时候,还隐藏着一句潜台词:您老要不是被牛耽误了,肯定会被现今的驴子们尊奉为自助游的鼻祖,应该比做那个被孙猴子欺负过的太上老君有滋味儿。
3,
同宣扬自然无为的老子比起来,周游列国的孔子与其说是在自助游,还不如说是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颠沛漂泊。
孔子没有老子来的快意洒脱,源自他老人家的家庭背景。
老孔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年少时便做过不少卑贱的工作。如果是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也就罢了,问题是老孔的祖先原本是宋国的贵族,后来逐渐衰落才迁居鲁国。所以老孔一心想要出人头地也是可以理解的,他才不会一上来就把自己放在牛背上去“无为”。
4,
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以学为志,绝对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上进青年。
那时候老孔四处走走可不是为了“缓解城市生活中的工作压力”,小伙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应该算是雄心勃勃了。以老孔那个时候的心气儿,要是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珠穆朗玛峰,没准儿抓个氧气袋就敢上北坡;说什么也要补上一句:登珠峰而小宇宙!
到三十岁的时候老孔已经颇有成就。具体的证明是:齐景公当时报团来鲁国鸭行观光,曾特别向孔子请教过政事。
估计当时齐国的媒体把齐景公请教政事的事情当作礼贤下士的典范大力宣传过,老孔也陪衬着上了把头条;再加上办学卓有成效,又呼啦啦地收了一大帮跟班的小弟,老孔渐渐地就变成了名人。
5,
老子的道是“自然无为”,老孔也找到了自己有为的道:为恢复自己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
怀揣着自己的道,老孔打着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旗号,开始正式向官场进军。
他首先想到了齐景公的齐国。问题是齐景公的那次请教只不过是一次礼贤下士的国君秀,秀过了也就没真当回事。老孔免不了要被碰上一鼻子灰。除了办学这件事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外,各国老大都觉得老孔理想的社会秩序,同自己想要的社会秩序相去甚远。
老孔只好把满腔热情全都倾注到教育事业中去:除了招收来自家乡鲁国的小弟之外,还广泛接纳来自齐、楚、卫、晋、秦、陈、吴、宋等国的追随者。通过这件事,老孔成了当时学术界最大帮派的掌门人,并成功地树立起自己的威望。
五十岁左右,老孔才逐渐受到了当政者的重视。他在鲁国担任要职:由中都宰升司空,由司空升大司寇,直到以大司寇行摄相事。
其实老孔在鲁国做官也就是四年的时间,后来因为同鲁国国君在音乐上的喜好不同,矛盾公开化,老孔一怒之下愤然出走。
这件事说明老孔是个很讲原则的人:老孔是不满鲁君接受齐人馈赠的女乐才撂蹶子不干的。他自己在齐国“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却因为鲁君舍弃韶音选取靡靡之音而辞职。
唉,老孔,你自己喜欢听《今夜无人入睡》,怎么就不能容忍别人听听《两只蝴蝶》和《老鼠爱大米》呢?
6,
老孔失意了。
很多在事业上或者爱情上失意的人都会跑出来四处走走,何况老孔是从大司寇的高位上一脚踩空呢?
鉴于穿梭于列国之间不需要办理签证,老孔从此便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自助游:周游列国。
可是老孔并未选择沉沦:他一边游走一边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地方。结果老孔非但没有受到各诸侯国老大的欢迎,还时常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威胁,畏于匡、困于陈蔡,形容狼狈。
年近七十,老孔在失望中返回鲁国。没过几年,就带着遗憾死去了。
7,
老孔的自助游太沉重了。
现代的自助游者都不会将如此沉重的理想打进自己的行囊,实现了某一站的自助游,不能说是实现了理想,只能说是达成了一个愿望。把越野车当作老子的青牛,人人都可以怡然自得。
其实老孔绝对拥有自助游者的必要潜质,那就是情感丰富,豁然大度。从老孔的一哭一笑中就可以得出结论。
孔子之哭:颜回死,孔子哀哭而至于恸,门人开导,孔子曰:不为这样的人哀伤而恸哭,又能为谁哀伤而恸哭呢?
孔子之笑:孔子周游列国,形色匆匆,流落至郑,郑人谓子贡孔子的神色“若丧家之狗”,子贡如实告之,孔子朗然而笑:说我象丧家之狗,是这样,是这样!
8,
之所以老孔的自助游心路艰辛,是因为老孔有一个灿烂的梦想——他想让自己在泰山上俯瞰过的天下,跟着自己的梦想一道灿烂。
所以,老孔是一个“有为的苦驴”。
二
1,
老孔的自助游是有为的,也很有些凄苦。同老孔比起来,老庄无疑是一个无比洒脱的驴界好榜样。
2,
从柴门的缝隙望出去,门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绕过村子,消失在晨雾迷蒙的远方。
庄周胡乱喝了几口粟粥,将几件换穿的麻袍、短衣、几双麻屦轻手轻脚地装入行囊,又顺手抄起几束竹简。这是他仅有的装备,可以说行头毫不光鲜,远没有整出一副唯我专业的自助游架势来。
远游的事,庄周虽然思谋了很久,却没有告诉母亲和兄长。
他不知道自己能去多久,走多远。
窗外百鸟寂寂,庄周动身了。
3,
午时左右,庄周来到宋国的都城睢阳。睢阳离他的家乡蒙邑很近,他以前来过几次。
庄周无意在此停留,因为他不喜欢这里都市化的调调。他要到楚国的苦县,去拜访他甚为敬仰的老子的故居。
在苦县赖乡人的指点下,庄周找到了濑乡曲仁里。
老子故居的周围聚集着一群身着黑衣的学者,神态恭谨。老李死后,他的信徒们好歹也算是结成了一个服饰整齐划一的帮派。
信徒们之所以身穿黑衣,是因为老子在他仅留的著作《道德经》中说过:“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黑色就是道的象征,因此老子的信徒们都喜欢穿玄衣。身着玄衣才能在老子祠内混已经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庄周之名,如雷贯耳。信徒们马上就认出了庄周:他就是那位《盗跖怒斥孔丘》的作者庄周先生啊!——老子的信徒们早就认为这位来自蒙邑的年轻人,是老子学说最好的继承人。他们送给庄周一袭黑衣,请庄周留下来。
庄周拒绝了黑衣:“只要有了道心,无往而非道,即使不穿衣服也可以是得道之人;如果没有道心,物皆非道,即使穿着黑色的衣服,也是枉然”。
此番高论从众多玄衣之中脱颖而出,众人便请求庄周做老子学说的掌门人。
庄周说:我无意于做老李的传人,你们的老大;更不想利用古圣先贤的名声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我是一个无所欲求散漫的人。我喜欢老子,只是喜欢而已,并不想穿上那件黑衣做一个老子的信徒。我来参拜老子的故居,不过是为了了却自己的一桩心事,并不想久住此地。
信徒们还要挽留,庄周漫无边际地接着说:你们看那些龙,他们在水里能随心所欲地畅游,离开水到空中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无可无不可,是多么的潇洒啊!此地只是我漫游的一个驿站而已,我马上就要动身了。
然后庄周背上行囊,出了屋门,准备上路。
玄衣们问:先生准备去哪儿?
庄周微微一笑:呵呵,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朝南方走去,也许有一天,我能找到一块可以让我久住的地方,也许找不到。
说完庄周对玄衣们抱抱拳,施施然地朝南而去。
4,
去哪儿?
我也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我能找到一块可以让我久住的地方,也许找不到。
这就是庄周对于自助游的态度。洒脱到令人敬仰的境界,惟有庄周。
庄周,一个“飘逸的驴子”。
5,
庄周的故事非常诱人。他率性任真,非毁礼法;傲视王侯,与天为一。
庄周的思想不拘一格,任意东西。
庄周扬弃世事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否定神鬼的权威,蔑视人身的偶像;喜欢自由的思索,夸示个性的张扬……
庄周取笑孔子。
庄周尊崇老子,却又不肯套上那件玄衣。那件玄衣其实就是一幅枷锁,没有枷锁能够约束住庄周。
就这样,庄周是自己的庄周,唯一的庄周。
就这样,庄周成了庄子,留下了一本《南华经》。(又被称作《庄子》。)
6,
现代人背负着太多看不见的枷锁。
现代高度的工业化,早已使无欲优游的生活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过去。人们急躁而盲目地旋转于现代高快节奏的漩涡中,匆匆忙忙地被迫接受随波逐流。集体化,团队化,使得各种生动的个性精神被僵化的现代游戏规则扼杀殆尽……
泥土?自然?早已经被钢筋混凝土牢牢地封死了,田园生活那种优美的情调早已被毁坏。
种种感受,使人在接触庄子的时候,更能增加对庄子的体味和羡慕。
种种感受,使自助游的驴子们都希望能拥有庄子游走时的一些心态和洒脱。
很自然地就想游走在庄子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7,
庄周漫游魏、鲁、赵三国,前后总共花了三年时间。
最后,庄周迈着沉重的步子,踏上了蒙邑的地界。秋风怒号,万木萧条,几只野兔在路旁瑟瑟发抖。
孤雁南飞,庄周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
虽然在万乘之主面前可以谈笑自若、不卑不亢,但是,庄周内心深处的孤独却总象影子一样伴随着他。
这让我相信:洒脱的极致,是孤独。
是我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