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4218 |
魅 力 值:2120 |
龙 币:4260 |
积 分:4025.2 |
注册日期:2006-10-25 |
|
|
|
那些超级的驴子2
三
1,
老庄的自助游超级洒脱,轻飘飘的却又是如此的一骑绝尘,甚至令人不能捕捉到他的背影。
同老庄一样洒脱的还有一个老谢。
不但洒脱,老谢还是一个异类。
虽然是个异类,老谢却又无比亲切。
所以,老谢非常有魅力。
2,
老谢就是晋宋时期的谢灵运,他可是一个根正苗红的贵族。
谢灵运的曾祖是晋代名相谢安的亲兄弟安西将军谢弈;祖父是淝水之战的主将车骑将军谢玄;显赫的家族背景让谢灵运很小的时候就得以袭封为康乐公,食邑三千户。
这个含着银勺出世的家伙,生下来就是个大款,却偏偏醉情于山水,偏偏喜欢胡作非为,整个一“超级顽主”。
老谢小名客儿,谢氏族人都称呼灵运为“谢客”,意思是一直客居他乡。
就是这个“顽主”,自顾自地瞎玩一气,最后竟然变成了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
3,
谢客是个天才,《宋书》上说:“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起初谢客也是野心勃勃地想要大展宏图光宗耀祖的,郁闷的是皇帝只欣赏谢客的诗书。《南史》记载道:“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
久而久之,老谢不干了。老谢厌倦了自己的才能只是用来陪皇帝赏玩。这位贵族阔少性情大变,开始游山玩水、畅饮达旦。
老谢经常峨冠华服,邀请几个布衣好友,痛饮之后高歌于市。这家伙还喜欢在市井小店喝得烂醉如泥,然后唤来仆从,扯袖作笔、撒尿磨墨、以墙为纸,把足以传诵千古的华丽诗篇随手涂抹在小酒馆肮脏的破墙上……
老谢当时的心理活动肯定是这样的:我写的东西,我自己爽,就是不给你这个黑社会老大把玩!
4,
这还远远算不上是老谢的经典。
老谢如此做人自然十分地行不通,他被老大一贬二贬三贬。三贬之后的老谢对政治彻底心灰意冷,索性隐居起来,不出工也不辞职,到了发薪水的日子,就打发家里的小丫头去衙门签字画押。
文帝想起老谢祖上的公德,还是下诏传老谢回京为他做些事情。圣旨传到老谢家里的时候,他正在花天酒地。老谢接了圣旨却不启程,反把传旨的太监给灌了个烂醉。
文帝倒也大度,先是嘉奖老谢,又用好言安抚,好说歹说终于把老谢又请了回来,让老谢负责编修《晋书》。
老谢觉得编修《晋书》同当年给文帝写诗有异曲同工之乏味,还是经常翘班。
有一回老谢出门自助游没有请假,估计是时间超长,大臣们觉得心里严重的不平衡:凭什么就你老谢一边风流快活一边白拿纳税人的钱啊?于是纠集起来弹劾老谢,老谢再度遭贬。
贬习惯了,老谢倒也不在乎。
5,
再度遭贬的老谢更加玩世不恭:不但继续自助游,还仗着家底殷实变本加厉地折腾——他为了游玩而大兴土木。
有一次老谢为了游玩方便,竟然召集了数百家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要开一条直路把自家别墅后院的小路和数百里外的旅游景点连起来,真有点愚公移山的架势。——只是吓坏了地方官,还以为来了一伙山贼呢!
为了旅游老谢开过山,填过湖。填湖就填湖吧,还给文帝发函照会。文帝也真够意思:准奏准奏,你们地方上的同志必须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配合!
驴子做到这个份上,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6,
有时候老谢还是有一点怀才不遇的苦闷,便到千秋亭上痛饮,喝醉以后就脱光了衣服裸奔,一边裸奔还一边放声狂歌。
酒醉之后的狂歌当然是无所顾忌的,老谢写了一句“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这句诗犯了文字狱,惹下了大麻烦,按律当斩。
还是文帝够意思:念及老谢是功臣望族之后,力排众议改斩首为流徙广州。
坏就坏在老谢的家奴也沾染上了老谢的脾气,竟然无法无天地密谋着要去劫囚车。事情败露,文帝再也保不住老谢了,只好下旨将老谢斩首示众。
7,
刑台之上的老谢依旧继续着自己无比精彩的人生表演。
当监斩官问老谢还有什么要求的时候,老谢微微一笑:死则死矣,只可惜了俺的这一把美髯!如果您能在我死后,把我的胡子割下来捐给庙上,让他们在塑维摩诘菩萨像的时候用,那我就圆满了。
呵呵,哈哈!
老谢就走了。
——据说,直到唐朝开元年间,老谢的大胡子还好好地贴在寺庙里维摩诘像的下巴上。
8,
庐山应该感谢老谢。
老谢在庐山留下了《登庐山绝顶望诸顺》一诗,后人说:打这首诗起,山水诗才算有了灵魂、有了生命、有了活力、有了高品位的涵蕴。庐山也成为山水诗歌流派的重要载体之一。
东晋以后的诗坛应该感谢老谢。
老谢的山水诗描写景物细致入微,语气精雕细琢,为当时的诗坛吹去一股清新的气息。老谢开辟了南朝诗歌崇尚声色的新局面,极大地改变了东晋以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诗风,使人耳目一新。
后来喜欢登山的古人应该感谢老谢。
老谢发明了登山靴,名曰“谢公屐”,应该是当时比较先进的登山装备了。
9,
老谢活的真实不虚,浪漫率性。当然他有这个资本:财富上的资本,才华上的资本。
老谢活的生动透亮。
如此个性鲜活的老谢,让人觉得虽然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也依然可以很轻易地握住他的手。
有人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评价,说老谢是那个时代的嬉皮士。
无论如何,老谢是一个魅力十足的“另类的驴子”。
四
1,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句子。
谢公当然就是谢灵运了。同样的随意率性,同样的天才横溢,即使李白没把老谢当偶像,少不了也有些惺惺相惜。
2,
从二十五岁那年辞亲远游,仗剑出蜀,李白便开始了长达一生的自助游——并不仅仅是旅游才算是自助游。
无论是出蜀东游,还是供奉翰林;无论是远谪夜郎,还是遇赦东还,都是李白自助游的组成部分。
李白是中国最浪漫的自助游者。
3,
有意思的是,李白的身上似乎先天就流淌着游走的血液。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也就是现在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李白年幼的时候,随父亲万里迢迢迁居到绵州昌隆县,也就是今天的四川江油。从吉尔吉斯斯坦到四川,这个距离放在今天而言也算是很遥远了。
4,
再看看李白所拥有的自助游条件。
其一是生逢盛唐,社会稳定,经济状况良好。贞观之治号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比现在的治安环境还好,安全。
其二是李白喜好剑术,虽然水平不一定够格参加奥运会,但对付几个不上台面的泼皮无赖应该还不成问题吧?好歹可以为自己的独自行走提供一定限度的安全保障。
其三是李白信奉道教。信奉道教就会喜欢老庄,喜欢老庄就容易随性而为,而随性而为正是自助游内在魅力的重点之一。
其四是李白在出蜀之前就已经遍阅了儒家经典以及古代文史名著,还浏览了诸子百家之书,可以说是破了万卷书,当然要补上行万里路了。
4,
李白一生玩自助游的时间可真不短。
二十五岁时李白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李白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达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后十一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李白光集中时间玩自助游,就是二十一年。
后面的日子李白过的很不如意,远远没有调戏高力士时候的意气风发。看看这位老兄折腾过的地方就知道了:在洛阳结识杜甫;隐居于安徽庐山;获罪身陷浔阳监狱(江西九江);流放夜郎(贵州桐梓);晚年流落江南;逝于安徽当涂。
可以说除了现在驴子们时髦去的西藏新疆,鸭子们时髦去的海南,李白也算是走遍了半个中国了。
5,
可以想象,和现在的很多驴子们一样,李白也是边走边写游记的。一样的都是既写风景,也写心情;不一样的是驴子们写散文,李白写诗。
比如写风景:
写蜀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写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还有《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等等,都应该算作是刻画美景的游记了。
比如写心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估计是在独旅了。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估计是游走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女朋友。
还有写自己的那些或同病相怜或结伴待分的朋友的,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
如此看来,李白绝对是一个勤交作业的好驴子。并且,这个驴子的作业非同凡响,简直就是振聋发聩了!
6,
李白为人的洒脱大气,李白诗作的气势磅礴,为自己赢得了一个“诗仙”的光环。
先看看为人的洒脱大气:
我醉欲眠君且去。够有意思吧?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够豪爽吧?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够痛快吧?
李白气势磅礴的诗作就更加不胜枚举了: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
反正读李白的诗,那叫一个痛快!
依我说,还应该赠给老李一个“驴仙”的雅号才是。
7,
青莲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忘了是谁写的一句现代诗了。
浪漫也是骨子里的东西。
唐朝的街道并不浪漫:除了官宦人家,普通老百姓的宅门是不允许直接开向街道的。可想而知,入夜后行走在长安的街道,两旁死板一块的墙壁会给人怎样的压迫感与冰冷感。这种现象直到宋代才有所改观。
可是这并不影响李白的日日狂饮,并不影响他去“金樽清酒斗十千”,去“我醉欲眠君且去”。
据说,李白死于醉酒溺水。
于是,开元盛世过后的大唐,厚实而大度的浪漫随着李白倾斜的酒杯一起跌落,和着最后一滴酒的醇香,流逝给一江春水。李白驾鹤西去的时候,他的袍袖中裹走了一直朗晴着的天空。
诗仙拂袖而去,所谓盛唐就此染疾不勃。
五
1,
同李白比起来,苏轼可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自助游者,他的行走基本上都是出于无奈。
包括苏轼的别号东坡,也是无奈中的自我解嘲。那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押公事,实际上近乎流放。他因经济困难,申请城外东坡的荒地躬耕求食,所以才自号东坡居士。
虽然如此,东坡的游记还是牛的一塌糊涂:他的前后《赤壁赋》,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因此,东坡是一个“时运不济的大驴”。
2,
单从自助游的角度而言,东坡先生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倒霉驴。
东坡这个倒霉驴同老孔那个苦驴很有一拼。
这位在政治上几乎从来没有得意过的倒霉蛋,虽然满腹经纶,一腔报复,但却数度遭贬,并且还有一贬再贬的痛苦纪录。
怀着被贬的郁闷,东坡先生行走过很多地方。
先是被王安石镇压了一次,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知州。
又因“乌台诗案”获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好不容易熬到神宗病故哲宗即位,召回京师没多久,又被砸破过缸的司马光及旧党人物砸了一次:再次被贬往杭州。——两次贬任杭州之间间隔了十五年。
再回到京师,又被诬陷,不久便被派知颍州,后又改知扬州、定州。
最后又成为党争的牺牲品,先是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未到惠州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仍到惠州安置。苏轼在惠州度过两年谪居生活,六十多岁高龄的时候,又被改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即被流放到海南岛。
幸好没有再贬,再贬就要被贬到曾母暗沙了。
好在东坡先生生性旷达,不然早就被贬趴下了。
3,
虽然东坡先生年轻的时候喜欢老庄,接受过道家思想的影响,但是东坡先生只是接受了道家随遇而安的思想,并没有消极沉沦。正是因为东坡先生积极人生的态度,所以尽管承受了一轮又一轮宦海沉浮的打击,却始终坚持关心国计民生造福一方百姓的为官态度,并坚持不懈地进行诗、词、书、画的创作。
苏轼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毋庸多言,不论文化人还是自诩是个文化人的,都会摆出一副爱死苏东坡的架势,比如余秋雨先生。
既然如此,大家就应该感谢苏轼被迫做自助游的那段经历。
黄州的五年,正是东坡先生创作上的丰收时期:雄伟的江山,淳厚的民风,温暖的友情,济世的壮心,促使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诗文,或雄健豪放,或清旷淡远,成为他一生创作的高峰。
远贬惠、儋,是东坡先生生活条件最为艰苦的时期,却反而出现了再一次的创作丰收。这时期他写了大量的诗词散文,文风恬淡超拔,精深华妙,成为他一生创作的最后锦绣。
4,
很难说,如果不是一次又一次被迫做时运不济的倒霉驴,东坡会是那个时代最璀璨的文坛大师么?
苏轼自己破了万卷书,又被迫行了万里路。
如此,成就了一个苏东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