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处暑|暑气渐消,秋意渐浓
导读:八月的第二节气,处暑,“秋老虎”出没,大家要留意哦。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
气候特点 ▼
1、气温下降
8月底到9月初的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
2、秋高气爽 开始影响我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每当秋雨过后,人们都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 3、南方“秋老虎” 副热带高压在处暑尾声时,会再次带来高温天气,对于刚刚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 4、暴雨活动 进入处暑,虽暴雨不如夏季那么活跃,但仍然较多,秋雨的降水时段主要在9、10两个月,“华西秋雨”的主要特点是雨日多,而另一个特点是绵绵细雨为主,所以雨日虽多量却不大。
养生之道 ▼
1、滋阴润燥
处暑期间,天气逐渐干燥,应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
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加强肝脏功能。同时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和不吃了,可以多吃些苹果、梨、葡萄之类滋阴的水果。以及像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等清热安神的食物。
2、疾病预防
处暑,人们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
处暑气温下降明显,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等,故有“多事之秋”的说法。
所以我们应少去人多的地方凑热闹,必要时可以戴上口罩,如果已有咳嗽症状,可食用银耳、鸭梨等清心降火。
3、户外运动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的好时节。
秋天,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但要多注意滋脾补筋。因为秋天筋容易克本,而肝是主筋,所以在运动时,要注意不要剧烈,做好准备活动,避免伤筋。
4、咽津养生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不如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身心。因此,他一直主张咽津养生。平时“扣齿鼓漱”,然后再把津液咽下去,久而久之,有利健康。
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指出:“人若能每天不吐唾液,则精气长留,眼明耳灵。”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养生铭》中说:“晨兴漱玉津”可去病益寿,经此养生,孙思邈活了100多岁。
5、注意护脐
天气转凉,人们开始从防暑过度到防寒保暖上。
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如果保护不当,比如睡觉暴露腹部、常穿漏脐装,则容易寒气入体。
因此,我们要注意对腹部的饱暖,可以睡前搓热双手,按摩肚脐,以达到驱寒去邪气的作用。
6、喝温性茶
绿茶新白茶等不发酵茶,这个时间段最好少喝或不喝,最好喝轻发酵的乌龙茶或是全发酵的红茶或普洱熟茶,也可喝喝柑普。
若上火可适当喝一些菊花茶或绿茶,但不能每天都喝。 暑气渐消,食欲也会随着温度的下降而上升,那么这么凉爽的天气我们要吃些什么呢? 这款酷炫黑巧乳酪蛋糕绝对不容错过哦~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站网友《烘焙小能手》原创,转载需征得原作者同意并注明转载自www.hlgne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