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8218 |
魅 力 值:937 |
龙 币:9226 |
积 分:6523.5 |
注册日期:2004-09-07 |
|
|
|
小区规划中住宅设计
现代国际大的建筑设计单位拥有多方面的专业,除了建筑设计外,还有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等。可见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专业化、多样化和社会化。
对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一般设计单位不可能有许多专业部门。因此建筑师不但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还得掌握其他专业的知识,才能设计出令人满意的作品来。比如做小区规划必须与住宅设计同时进行,全面考虑住宅与群体组合、空间环境以及城市的关系;做住宅的室内设计还得全面掌握不同居住对象的使用要求,人们的活动规律和空间的有效利用。总之,设计人要熟悉设计对象,熟悉发展中的社会,一切从人的需求出发进行构思。
以下对小区规划住宅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住宅的套型
建筑师着手开展小区规划的起始,必须先研究居住对象是谁。他们属于哪些阶层?收入水平如何?生活爱好怎样?从而据以制定住宅单元的设计方案,而不能一上来就画总平面布置图,花功夫去追求构图变化,把总平面的“美化”搞定了再往里塞住宅。当然,这两者可以同时进行,在设计住宅方案时不妨进行规划构思,按规划的需要对住宅的层数、进深等提出要求。但是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住宅设计中去。
需要说明的现实情况是,在规划设计阶段,小区住宅的居住对象不可能都定下来。为此我们可以根据甲方(开发商)所提供的分类标准来制定不同需求的住宅套型。比如适合一般工薪阶层的两室一厅和三室一厅的套型;较高收入阶层的三室两厅和四室三厅的套型等。当然,设计单位也要定期对住户作些典型调查,了解他们不断发展的需求,使设计更加适用。建筑师在设计中只要把自己摆进去,设身处地为住户着想,象设计自己的住宅那样考虑得细致、周到,就一定能把设计做好。
现在有一种倾向,似乎住宅的标准越高就要面积越大。结果设计出来的起居厅面积有的竟超过60㎡。可以设想,如果不在里面摆上钢琴、超大屏幕电视等大型器具,大而无当的空间还有什么舒适可言?
有人说按目前北京的房价能够买得起房的多是有钱人。他们不是缺房住,而是拿来投资增值,因此自己不去住,面积大、不好用无所谓。然而这部分人究竟是少数,建设住宅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居者有其屋”,让人们都住上适当的住宅。住宅只有成为人民大众的消费品后,才能真正成为经济的增长点。
事实上做好住宅设计主要在于功能布置合理,空间利用得当,结合室内家具布置把所有部位都巧妙地安排好。房间面积不在于大,而在于合理、好用。比如厨房面积过大,如果布置不当,操作时要来回走动,就反而会感到不方便。将操作部位布置得紧凑些,留出空间放上一个小桌用来进早餐和必要时在厨房里现做现吃,将会受到住户的欢迎。又如一般标准的住宅里将起居厅的一角辟作餐厅以节省面积,只要处理得好,在面积不增加或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可以分成两个厅。正象图1所示,扩大门厅空间设置一个靠近厨房的小餐厅,使用很方便,起居厅的功能也更合理。至于真正标准高的住宅,除将起居厅、餐厅分开外,还应增加一个家庭自用的起居室供内部使用。主客混用的起居厅只用来做客厅,接待亲友和来访者,家人可在家庭起居内活动,做到内外有别。相对来说,这些厅室的面积都可以小些、紧凑些,会使人感到更舒适、温馨。
住宅的朝向
中国人特别重视住宅的朝向,在购房时首先选的是好朝向---南向。南向光线充足,冬天日照进屋,夏天迎来东南风,因而冬暖夏凉。而朝北全年没有阳光;朝西夏季日晒严重,加上冬季西北风的侵袭,因此不受欢迎。这也是经济困难时期住宅建设因陋就简,普遍地出现了行列式住宅布置的原因。1964年北京龙潭小区的设计人员,在“下楼出院,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的号召下,做到“设计为施工服务”,想方设法打破一排排行列式的呆板布局,把南北向住宅的位置上下错开,让一部塔吊仍可一联串地吊装两侧的预制楼墙板,总算有点变化。
一批批毫无变化的行列式(被称为兵营式)住宅布局难免引起人们的反感。一排又一排住宅之间的空间直通到底,一眼望去没有尽头,令人缺乏围合感、场所感和安全感。由此出现了住宅组合上的各种变化。有朝向的变化:将部分住宅布置成南偏东的方向,一般南偏不超过15度是一个好朝向;将联排的单元局部错落,改变又平又直的观感以及在行列式中插入点式住宅,并在住宅的高度上有所变化。凡此等等,要求建筑师结合小区的地形、地貌等实际条件去进行创造。
我们认为,在小区规划布局中前排住宅与后排住宅之间应该围合成庭院,使两排住宅的入口相对,都面向庭院。在这个内向的空间里没有外部车流和人流的干扰,使在其中活动的老人和学龄前儿童感到自由自在。调查中不难发现,白天在家庭里活动的主要是这两类年龄组的居民。因为就在家门口,小孩们在一起玩耍时,邻里自然就聊了起来。
80年代中我们在北京富强西里小区试验用东西向住宅单元与南北向单元围合成庭院,但当时简单地采用南北向住宅单元的设计,没有解决朝向问题。于是80年代末在北京恩济里小区设计了一梯四户的东西向住宅单元,其中两户朝南,一户朝东,只有一户是东西向的。对东西向一户的设计主要采取三条措施:一是东西的房间必须能串通,以便夏天日落后可以迎来穿堂风把热气带走;二是主要卧室朝东,把次要卧室及厨房放在西边;三是朝西的房间要开小窗,窗外做个大阳台,上面还可挂上帘子以减轻西晒的威胁。恩济里的东西向住宅设计为4层,与6层南北向住宅组合的庭院空间既有围合感,又不觉得封闭。
以后又设计了一梯三户的东西向住宅类型,去掉了朝东的一户。因为东向虽然没有西晒问题,但完全一个朝向,没有穿堂风夏季也是很难受的。这一类型中的东西向户设计较好地做到了上述三条措施的要求,而南向两户可分可合,适应两代人居住的需要
近期我们在北京回龙观龙泽苑小区中应用了一梯两户的东西向类型,将两户左右适当错开,使每户都有南向居室,进一步改善了居住条件。
住宅的层楼
在选择朝向之后,层数也是购房者选择的重要因素。我国的住宅建筑设计规范规定,不设电梯住宅的层数不得超过6层。主要是考虑到人的体力有限,不能爬得太高;另一方面也是受到经济因素的约束,从节约用地出发。实际上爬登6层、5层已经超过了老年人的体力限度,可是不能漠视的现象是,有的城市不顾国家规范的规定大量建造7层、8层,甚至更高不设电梯的住宅。特别是这样的塔式住宅楼,今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要加电梯也不可能了。要知道建筑物的寿命不止5年、10年,到时候轻易地拆除是很可惜的。还是要看得远一些,对不设电梯的住宅层数逐步降到不超过5层为宜,最终可定为4层。
限制了多层住宅的层数以后,要在有限的土地上解决广大人口的居住问题是不容易的,为此在大中城市兴建部分高层住宅理属必要。高层住宅的利与弊在学术界有过多次讨论,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各地群众也有许多反映。多年来新建高层住宅中塔楼已代替了板楼。原因主要是板楼的电梯集中服务多户,而连通各户的走廊很难处理好视线干扰和通风、安全等问题。然而塔式住宅一般要做到8户甚至8户以上,以便少占地多建房,难免有几套朝向不好。看来高层塔式住宅每层以不超过6户为宜。
与此同时,为方便残疾人,高层较多层有明显的优点。多层住宅里他们只能被安排在首层,而高层有了电梯就方便了。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提高建筑密度多建房,塔楼可以保持较板楼为小的日照间距。于是出现了全部建高层塔楼的小区,看过去密密麻麻地犹如一片“梅花桩”。设想如果一个个小区都是这样的布局发展下去,城市岂不成为一种新的“兵营”?
我主张在一个小区里住宅应该有高有低,不要“一刀切”。现在有一种小高层,一梯两户设一个简易电梯。它具有多层单元住宅的优点:南北朝向,日照通风都好,没有公共通道干扰,也避免了多层住宅要爬楼梯和塔式住宅有些户朝向不好的缺点。经过精心规划设计,巧妙地将多层与小高层、多层与高层或多层、小高层与高层组合在一起,做到节约用地的同时有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
住宅的空间利用
无论多层或高层,人们往往不愿要底层和顶层。底层怕室外的噪声和视线干扰,且不安全;顶层呢,多层有一个爬楼梯的问题。我们试图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
1.顶层的空间处理
建国初期,住宅的顶上加了坡屋顶,但那时坡屋顶里的空间未加利用,后来在“多快好省”的前提下把坡顶取消了。80年代后期人们对光秃秃的平屋顶感到不满,希望住宅上还是应该有一个顶。在恩济里小区我们加了坡屋顶,并且把坡顶下的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具体做法是去掉顶层北边的居室,将它移到坡顶下的空间里,然后用内部小楼梯上下连通使其成为跃层单元。屋顶下坡到住宅顶的檐口,而坡度相当于日照间距所要求的角度。按北京规定的要求南北两排住宅之间的距离是南房高度的1.6倍,从而确定其坡度。保持坡度不陡于日照间距所要求的角度,可以不因加了屋顶而增加房屋间距;同时由于去掉了顶层北边的屋室,房屋北边的高度就降低了一层,进一步缩小了南北间距,使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住户来说,这样处理不但没有减少居住面积,还能多出一个平台供他们进行室外活动。
鉴于顶下的空间受坡度的约束,虽然较低的地方可以放家具,不影响使用,究竟不如一般楼层宽敞,所以通常这部分空间只按面积的一半收费,其结果证明原来不易出售的住宅顶层卖得很好,居民的卧室设在跃层上部,还可享受到动静分开和内外有别的好处。
2.底层的空间处理
从北京的富强西里、恩济里到现在的龙泽苑,我们都为首层住户设计了一个小院。这个私家小院面积不大,宽度相当于每户所占的住宅面宽,进深3m左右,足够他们种草养花,休息观赏。小院能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安全部门要求首层窗户须装上防盗网,可是首层装了后窃贼很容易攀登而上,迫使二层也装。结果产生了连锁反应从上到下全部装上,看上去像一个个铁笼子,既不雅观,又不文明。小院围墙把内部空间与外部分隔开来,设计中除安全因素外还要兼顾居民的私密性和社会性双重要求。对策是在人的视线以下做成实墙,不让外人爬进去,也不让他们看进去,以保护住户内部活动的自由。另一方面,在实墙以上加上空透的铁栏杆;同时将小院的地平提高到稍低于室内地平的高度,让住户在院子里可以看出去。因为人在家里希望工作之余不受外界干扰,有其私密性一面。但是长时间躲在家里,尤其是老年人感到发闷的时候,希望出来看到人来人往的情景,心情会感到舒畅。这就是社会性得到满足的一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