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铜豌豆-
铜豌豆-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2820
魅 力 值:644
龙    币:4970
积    分:2941
注册日期:2007-01-28
 
  查看铜豌豆-个人资料   给铜豌豆-发悄悄话   将铜豌豆-加入好友   搜索铜豌豆-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铜豌豆-发送电子邮件      

“技术过剩”的德国车越来越远离消费者!
在任何产业领域,都不存在“技术过剩”,更多的是开放式的“技术追赶”。只有那些对暴利垂涎三尺的企业,才会用卑鄙的宣传手段鼓吹陈旧的技术,为自己产品过高的价格作掩护,这是极不诚信的行为。这种做企业的方式,尽管能够暂时迷惑一部分消费者,延续自己获取暴利的时间,但最终只能损害自己的品牌形象,为消费者所不齿。
对于在我博客上发生的种种事件,起初我是没有料想到的。写那篇德日车优劣之争的稿子,原意是练笔,我也特意在文中说明,之后会写一篇观点相反的文章。这种自我否定的做法,不是像某位网友说的“自己扇自己耳光”,而是希望人们把目光聚焦在真正应该重视的地方。因为在我心目中,争夺德日车的优劣,根本毫无意义。

我国民族汽车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它更需要人们的支持。而现在的情况是,全民的目光都在向外国车看齐,并分成多个为跨国企业摇旗呐喊的粉丝团,互相扯皮、为自己的阵营拉票,生怕在这场异国人妖选秀节目中,自己的外国偶像被PK下去。

不管是德国车也好,日本车也好,它们都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我国有财力和跨国企业合资的汽车厂,也都没有短视的系别偏见。让我举两个例子:一汽和大众、丰田都建立了合资企业,上世纪90年代的红旗轿车,取自奥迪的技术;但自从一汽与丰田合作之后,新的红旗轿车则更多地具有日本车的技术内涵。在自主品牌路上亦步亦趋的华晨,旗下的金杯客车一直与丰田合作,海狮系列产品获得很多国人的喜爱;之后与宝马合资,也提升了一定的德系技术水准。

那些仇视日本车的德国粉丝,他们在买一汽大众的车,却不知道这个合资企业所从属的一汽集团,旗下还有另一个合资企业,在生产日本车!现实证明,我国很大一部分汽车厂商,一边在使用日本三菱的发动机、爱信精机的变速箱,一边还在以大众的空腔注腊和激光焊接做卖点,标榜自己的德系品质。那些通过购买德国车,来显示自己“爱国情操”的人,请你们不要再做这种荒唐的事了!当汽车技术全球一体化成为一个趋势时,不仅“德日之争”这样的话题已经成为笑料,那种对德国车纯正血统的笃信不疑,也将被置入废弃的垃圾桶内。

也许有些人会说,买德国车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爱国情操”,而是因为德国车的品质更高,更能有效防范交通事故。这的确是一个好的理由,但不是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以“德国品质”美饰自己的大众,恰恰利用了中国消费者这种心理。而它的品质,真的有如它吹嘘的那样神乎其神吗?

尽管大众在中国一直鼓吹自己的“钢板论”、“激光论”,但其在德国本土的车辆年检报告中,却连续数年排在质量排名的末位!今年10月16日,美国《消费者报道》杂志公布了最新汽车可靠性调查排名,大众的捷达、帕萨特分别被评为紧凑型轿车与中型轿车最差车型。在中国C-NCAP碰撞测试中,大众在中国市场热卖的一款中高级车,因为获得了一分的加分项,才勉强成为4星车型,只需减掉0.4分,就会沦为3星。

号称“视质量为生命”的大众,不仅在德国本土和美国市场得不到认可,在中国也惨遭滑铁卢。面对中国消费者的质疑,大众的解释是,我国的C-NCAP正面碰撞速度只有每小时50公里,而欧洲NCAP是每小时64公里,成绩不具可比性。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则表示,虽然部分合资品牌轿车会提供该车型在合资方的NCAP评测中的结果,但是车型引进以后,很多车辆会进行不同程度的适应性改造,甚至会简化某些安全配置,对汽车的安全性能产生影响。



尽管大众的车型配置在缩水,价格仍然偏高,但大众的品质宣传却没有松懈下来。每当消费者对大众车型的高定价产生不满时,大众都会用“技术过剩”来为自己辩护。同属德系车,奔驰和宝马都不敢自诩“技术过剩”,可大众却偏偏对这个词汇情有独钟,它也因此成为德系车的“最高发言人”。当大众“品质下降”的传言在坊间流传时,大众拒绝承认,而其“降成本运动”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几年来,大众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持续下滑,它一直声称自己成本负担过重,对品质的严格要求,让它忽略了本地化,并进而导致价格没有竞争力。如今,大众通过降本增效,据说已经节省了百亿元成本,但消费者仍然没有看到那个价格平易近人的大众。

大众的成本负担真的有那么重吗?事实并非如此。从桑塔纳到捷达,大众的几个老旧产品连续生产十几年也不愿更新,成本早已降至最低,而价格却维持在中国市场平均价格之上。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大众迫于竞争对手的压力,不得不拿出新车型来。可它却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将旧车型的换代版包装成新车型,那些早该抛弃的旧车型,则交给两个合作伙伴进行升级,而升级的费用则高的惊人!



2004年上市的新捷达,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外观改变,没有任何性能的提升,就足足花了一汽大众3亿元!当年上海大众只是觉得帕萨特B6的技术转让费太高,大众就以“迈腾”之名将其转给一汽大众,以断绝产品后路的方式教训上海大众。大众这种向合资企业漫天要价的做法,不仅仅体现在老车型的翻改及新车型技术转让费用上,还体现在核心部件制造的利润转移上。



以大众在中国的变速箱合资公司为例,大众一手把控了60%的控股权,上汽和一汽仅仅各占20%股份。据了解,这家企业从2003年成立至今尚未赢利。而这家企业的一位中国高管竟然称:“作为大众在中国的控股企业,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利,而是为了配合大众在中国的战略,扩大大众在中国的市场。”



大众为了挽回其在中国市场逐渐丧失的占有率,竟然置中方合资伙伴的利益于不顾!掌握核心零部件的控股权,意味着大众能在未来的动力总成价格体系上,拥有绝对话语权。扩大的是大众的市场,增加的是大众的利润,而它的中方合作伙伴却一无所得!



事实上,大众不遗余力地进行降本增效,主要是由于两个合资企业已步入亏损边缘。大众常年向中国出口零部件,其利润能占到大众在中国总利润的30%以上。大众所谓的“高成本”,实际上是两个合资企业的高成本,在零部件采购上,它们要被迫购买大众价格昂贵的进口零部件,而且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大众之所以要搞“降成本运动”,是因为它坚守的产品价格阵线已经被击破,如果两个合资企业丧失了赢利的能力,大众也无法在中国市场立足。



2005年,大众在中国亏损了1.19亿欧元,大众官方宣称,这是“投资性亏损”,与两个合资企业无关。令人费解的是,2005年前后,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在扩建产能、建立配套零部件厂,可是谁也没有遭遇“投资性亏损”,唯独大众遭遇这样的窘境。而在长春市发改委发布的《2005年长春市上半年计划报告》中,则提到了上半年“一汽大众亏损2.1亿元”的事实。



姑且认为两个上半年巨亏的合资企业都在年底度过了难关,但它们利润急剧下降的事实却是不能掩盖的。大众对合资企业的亏损状况避而不谈,原因皆在于,尽管合资企业在亏损,但并不能影响到大众在中国的利润!这个通过索取高昂技术转让费、售卖高价零部件,向合资企业敛财的德国企业,如今竟然故计重施,通过垄断动力总成价格体系,来损耗合资企业的元气!



在大众的全球体系中,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是作为其“海外工厂”存在的,这甚至已经被用在大众的国际宣传当中。合资企业是否挣钱,大众是不关心的,只要它们能够为大众输送源源不断的利润就够了。中国市场有几年,曾为大众贡献过其全球利润的80%,大众自然不愿意舍弃这块市场,所以它才会在合资企业濒临亏损的情况下,进行“降成本运动”,而由其控股的零部件厂,则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对于大众来说,只要两个整车合资企业能赚钱,他的合作伙伴就不会揭竿起义。



为了缓和与两个合作伙伴的紧张关系,大众将核心零部件拿到中国生产,这种向合作伙伴示好的行为,是否能证明大众已经幡然醒悟了呢?大众在中国建立的两个变速箱工厂,一个由其控股,另一个则由其独资。那个生产最新七速DSG双离合器变速箱的工厂,为何不是合资工厂?生怕合作伙伴获得一点儿技术的大众,其技术封锁的功夫堪称一流,它又岂能容忍中方伙伴与其进行技术合作?事实证明,大众将合资公司“纳入大众汽车集团的全球体系”,更多地体现在利润输出上,而不是技术供给上。



即使暴利如此诱人,大众仍以成本过高为借口,宣传早已变质的“德国品质”。目前,与国内其他厂家同样采购宝钢、鞍钢钢板的大众,使用冷板软钢的车型并不少,却一直在以“高强度钢板”做卖点,生怕自己品质下降的事实被拆穿。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被当今汽车厂家广泛应用的激光焊接技术,被大众标榜为“高科技”,愚弄中国消费者20余年。一个涡轮增压的TFSI发动机,到了中国就被大众改名为“TSI”,本想利用中国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渴求,来达到“免费”提升发动机技术含量的目的,却没想到被媒体揭穿,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至今,大众仍在厚颜无耻地进行虚假宣传,为的就是抬高自己产品的定价,延续自己的暴利生涯。这也是大众至今仍能维持16%市场占有率的原因!说大众“技术过剩”,真不如说它“利润过剩”!



时至今日,大众汽车中国业务首席执行官范安德仍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竟向英国媒体发表不负责任的演说,称“中国消费者有着变化无常的本性”,并把其中国市场占有率下滑的原因归结为“中国顾客的忠诚度只有25%,相比之下,欧洲顾客的忠诚度为50%”。

试问,已经脱离了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国消费者,凭什么要对一个德国企业“忠诚”?范安德的话值得推敲。
此帖出自:该网址不再展示

--
铜豌豆之家
2007-11-01 12:16:05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383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