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车市怪现象:老不死 少先死
车市如同股市,既有ST股,也有被摘牌的。在前两年的“井喷”期间,只见成群的“新车型”蜂拥入市。现在轮到车市“寒流”,产能放空、库存爆棚,必然会发生“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厂家自然要把形同鸡肋的车型掩埋,而且形成一种规律,车型先是销售不畅,然后被迫大幅度的降价,若仍拉不动销售,挺一阵子后就只能自动“销号”。
分析这些出局的车型,可以归纳出几种原因:有的产品从引进时就注定了前景不妙,产品不对路,只是当初外方一时无合适的产品可选,权当投石问路;有的产品本身未必不对路,但是被一些人翻查了身世,被定性为血统不纯正,让消费者先有了门户之见,入市后就一蹶不振;有的产品本身综合条件无可置疑,只是被厂家冠错大名,名不正则市不顺,不是由于对手的竞争压力所致,仅是患了“自闭症”;有的产品年老色衰,厂家想取巧换了门脸和取个新名,无奈只是换汤不换药,消费者只冷眼旁观;有的产品则是厂家出于改型换代需要,上代产品自然隐退。
中国车市有非常奇特的现象:老不死,少先死。二十龄的桑塔纳和十年龄的捷达一直老当益壮,许多后进来的产品反而短命。解析的道理很简单,老牌车色衰体不衰,老牌产品用最发达的销售服务网络规模和足量供应、价格低廉的零部件做支柱,这种特殊的竞争力是许多后来者所望尘莫及的。
市场景气时,各家产品都会捞到分量不等的羹,暂时遮掩了许多厂家和产品的先天不足,但是遇到车市不景气时,必然要做自然的“瘦身运动”,总有一些产品要被淘汰出局。抱着捞一把心态的厂家面对的市场空间会越变越窄,市场的门槛会越来越高,造车热自然会退烧。这是在各国汽车市场可资见证的发展规律,中国车市也不例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