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跃苑》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jiangyj
jiangyj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长老
经 验 值:3366
魅 力 值:99
龙    币:3367
积    分:2406
注册日期:2003-10-17
 
  查看jiangyj个人资料   给jiangyj发悄悄话   将jiangyj加入好友   搜索jiangyj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jiangyj发送电子邮件      

澳洲“抠门”老总的苦恼
闻声曾经在澳洲一家大型金融机构负责亚洲市场,我们亚洲部占了公司总业绩的六成以上,每年过手数十亿澳元的资金,还是当地亚洲语言报刊的主要广告主,地位很高。公司很重视中国市场的开拓,国内一些代表团、尤其是金融代表团也经常慕名来访。有时,负责安排的中方机构也很委婉地表示希望我们招待一下,可这却经常令闻声为难。因为,我没有特别的经费用于招待。

澳大利亚将无论吃喝玩乐还是送礼等招待费用统称为“娱乐费用”(entertainment fees),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凡是用于招待客户的,即使是政府高官“视察”工作,也一律不得进入成本,只能由负责招待的公司管理者自掏腰包。即使管理者工资很高,但一是个调税很高,毕竟这个国家的“高福利”要靠税收供养;二是按照国内标准吃到“尽兴”的话,光XO开个几瓶就会令绝大多数高管人员望而却步。

刚到澳洲时,闻声在一家中文报纸当总编,经常有机会出席澳洲总理和部长的新闻发布会,基本都是一杯咖啡而已,有的会在请柬上注明备有简餐,也就是些三明治。包括大公司在内的新闻发布会,从来都不提供“车马费”,令闻声这个在中国当了多年财经记者的人还真不习惯。而朝野各政党的筹款晚会,更是相当于我们这里的婚宴,请柬等于是“罚款通知书”,当然,你完全可以敬谢不敏。

偶尔有一些公司会为媒体提供比较讲究的餐会,但都是通过媒体公关公司操办的。企业用于推广、赞助、广告的费用可以作为成本扣税,也就是说,澳洲并非将“招待”完全杜绝,但必须通过“中介行业”进行,或许这样会令“招待”更为透明、乃至带动就业?只是不知道对于那些公关公司而言,吃喝玩乐的招待费用又是如何做帐以规避税法的规定。但此类餐会十分罕见。

只有用于员工福利的内部招待费用,可以根据员工人数以每人每年不超过300澳元(约2000人民币)进行税务抵扣,每人每周才6澳元,不够买个大的汉堡包。同时,还要由公司根据实际消费数额 1:1缴纳福利税(Fridge benefit tax,FBT)。于是,在这样的税务杠杆下,澳洲几乎没有人是愿意大吃大喝的。最常见的会餐,就是每个周五下午,几乎象样点的公司都会比下班时间提前一两个小时,安排手头工作不紧的员工,在会议室内喝一杯啤酒,吃点三明治、署条等简餐,然后聊聊天气哈哈哈,算是企业文化和内部交流。闻声从唐人街定的油炸春卷或炒面,便绝对称得上美味了。

尽管这些规定令闻声十分“无奈”,但国内代表团好不容易出来一次,我们这样的“战略伙伴”公司却只能请他们喝杯咖啡,这实在有点过意不去。而且,一般来说,国内代表团级别越高越克制,比较注意形象,但当地侨社的招待却都很糟糕,虽多以中餐相宴请,但因是侨社或中资公司认购餐位凑份子,餐厅也少有让利,比较简单,的确很难谈得上丰盛可口。这与我们组团回国访问时,国内那种甚至包来回机票的过于热情的接待对比太过强烈。

澳洲的接待机构以及我们自己,都希望我们这样的大公司能给澳洲“争”点面子。终于,在闻声耐心细致地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后,经股东们同意,董事会专拨一笔经费作为中国市场的招待费用。这些钱,最后当然是从股东们的个人腰包中掏出来的,一分钱的扣税都没有。从此,股东们到国内来接受中国的盛情接待,更为心安理得......

--
方罡
2008-01-13 21:03:16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314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