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73161 |
魅 力 值:4636 |
龙 币:226965 |
积 分:99671.9 |
注册日期:2004-01-27 |
|
|
|
八、李跃儿《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摘录
八、 李跃儿《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摘录
1、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2、 儿童是人类最自然的时期。
3、 成人对孩子某一个发展中的行为过于关注,孩子的这个行为就会被强化。(要“忽视”孩子的不良行为)
4、 所有的家庭成员都不可以用语言制止吃手指头的行为。
5、 不要在自己感到不舒服时突然产生不良情绪,不要将不良情绪使劲压抑到不可遏制时突然朝孩子发泄。
6、 对一个两岁孩子进行教育,还是少用语言为好(即少说教,用有益的事情引导好些)。因为在孩子的经验库里,还无法把语言和行为配起对来,孩子的意志力还不够将答应的事情付诸实施。而成人在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时,说话的氛围、心境都会使孩子感觉到不舒服。
7、 孩子生病或者受到意外伤害,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最大的伤害是成人紧张的状态和痛苦的心理对孩子的心理影响,这会增加孩子的恐惧,并使伤害加重。
8、 出门旅行时,尽量带上孩子已经熟悉的卧具和玩具。
9、 任何一个不熟悉儿童的成人见了孩子以后都不要过于与孩子亲近,最好先不要理孩子,在孩子的周围自然地生活和活动,直到孩子放松了开始玩耍了,再慢慢地与孩子一起玩耍、游戏。
10、 在孩子没有接纳成人之前,成人不要伸手去抱孩子,也不要触摸孩子的身体。
11、 一个孩子在父母不在时受了很大的罪,父母到来时,孩子不会向父母描述那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描述那个过程就等于孩子还得会议那种痛苦的感觉,就等于又受了一次罪,所以孩子会只字不提。孩子的行为是人类天然的自我保护机制,父母只需要理解即可,不要去嫉妒孩子依恋的那个人(比如由奶奶带的孩子很依恋奶奶),更不要为了争宠而故意去吸引孩子。如果成人无法解决孩子对妈妈的依恋缺失,就不要去破坏孩子努力的结果,加深孩子的痛苦。
12、 如果有几个妈妈天天和孩子待在一起,让孩子们一起玩,家长也不感到寂寞,这样的话孩子连幼儿园都不必上。
13、 辞职在家把孩子带到三岁。
14、 人类一直到死亡之前都不喜欢分离,儿童更是这样。
15、 如果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力量(保护自己,不受欺负,不会抗争),在日常生活中就会用这种观点来评价孩子的所有行为,于是就会无意识地找很多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这种认为孩子弱的观点被自己“证实”了,成人就总想针对这个“弱”去做点什么。第一种可能是会拼命地鼓励自己的孩子强大起来,这种鼓励如果做得不好就会称为一种强迫,唤醒了孩子更加去注意谁强谁弱的问题。当孩子与别人产生互动时,孩子不是完全投入到自己的发展所需要的活动中,而是去注意谁是强的,有谁可能会欺负自己,自己可能会受到什么样的伤害……孩子的这种状态在成人看起来就是胆小,没有安全感。第二种可能是成人认为孩子是弱的,就会不自主地保护孩子,希望他将来不弱了再去面对自己的环境。这种保护使孩子失去了解决冲突和解决困难的机会,也使孩子失去了认识自己力量的机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什么冲突,在孩子的概念中,都要由别人去替他解决,这意味着他自己认为自己不行,于是真的就变得越来越弱。于是成人再次“证实”自己的观点。
16、 对危险环境的搜寻使得孩子比那些没有注意到危险的孩子受伤的概率要高得多,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叫做被伤害敏感。这种敏感也会使孩子受伤的概率增加,这样,在同一个环境里,被唤醒注意危险的孩子已经承受不了了,而那些没有注意到危险的孩子还浑然不觉,所以儿童在童年应该自然地醒来,而不应该过早地被唤醒。
17、 孩子进入群体的前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害怕,做家长的要冷静地考虑一下,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孩子变得有力量起来。这里说的有力量,不是孩子肢体的力量,而是指孩子心理的力量。
18、 演出、竞争,是大人的愿望,不是孩子的,对这么大的孩子是不利的,应该带孩子离开。
19、 老人和保姆为别人带孩子,非常担心由于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让孩子受到伤害,而无法向孩子的父母交代,因此宁肯限制孩子的活动,也要保证自己没有麻烦。目前很多幼儿园也是出于这样的心态而不敢给孩子发展的自由,大多都会把孩子看出问题。
20、 大多数孩子在自己受伤后,会从成人的表现中来判断自己伤势的轻重,如果成人当时的表现让他感觉到自己是严重的,他就会出现过于爱惜自己的状态。(其实成人也是这样的,哪里受了一点小伤,总是会躲躲闪闪的,心理牵牵挂挂的,有矫枉过正之嫌吧)
21、 对孩子粗养一点,孩子就不会缩手缩脚。
22、 孩子入幼儿园,会有个适应阶段。家长也要适应。除了调整好母亲的心态,不要让自己病倒,或显得精神不振、情绪不好以外,对孩子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孩子会适应他的环境的。在这时,母亲的痛苦很能让人理解,但为了孩子,母亲心态调整得越好,孩子焦虑的时间就越短。如果不能改变孩子的境地,就坚持送孩子或者干脆辞职在家。
23、 任何时候,母亲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让自己病倒,或显得精神不振、情绪不佳。
24、 很多妈妈每天凑在一起,让孩子们一起玩,妈妈们也一起玩,这样把孩子带到上学的年龄,孩子也会成长得很好。
25、 跟孩子打电话时,尽量通过声音和描述给孩子带来快乐,而不是只想着让孩子安慰自己。也不要问这问那的说那些孩子不关心在意的事情,那样孩子经常很快被别的事情吸引或者新思路闪现放下电话自顾自玩去了。打电话也是哄孩子,要注意吸引住孩子的思想。打电话,经常是大人为了听到孩子,自己心理得到安慰。
26、 这么大的孩子,如果真的害怕到要哭的地步是绝对忍不住的,没哭只是她的恐惧还没有到要大哭的程度。
27、 以前医院都是给孩子打肌肉针,尽量不输液,现在大多数孩子去医院就是先验血,严重一点就是输液,这确实让孩子感到特别恐怖。(个人思考,原因是不是医院为了少承担责任呢,省心省劲赚钱多)
28、 人在儿童这个年龄是一辈子摔跤和磕碰最多的时候,大自然让人在伤害程度最小时获得了最多的关于伤害的心理承受力,为一生要经历的伤害打下了基础。
29、 五岁之前的孩子洗澡,成人一定要单独给孩子洗,最好不要跟孩子一起洗澡。因为卫生间、洗澡盆很湿滑,太危险,要避免孩子摔倒、呛水、受惊吓。
30、 孩子对害怕的感觉不要被唤醒。如果孩子进入怕这怕那的时间段,比如怕故事中的人物、图画中的图形,就不必给孩子讲太多的故事和看太多的图画。
31、 如果是年轻女子见了两岁前的宝宝,女子自己就会发嗲,做出比宝宝还要小的样子,似乎这样就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其实她们把宝宝当成了玩具,用宝宝带给她们的可爱反投到自己身上,所以自己就似乎变成了宝宝那么可爱。她们那种劲不是出于对宝宝的真爱,所以宝宝感受不到来自她们的情感。她们的外表又与宝宝经验中所见到的成人差别很大,对宝宝来说这样的人即象人又不象人,宝宝就会被吓着。
32、 孩子在六岁之前不适合进行任何比赛。
33、 不要在孩子面前提什么比赛,而是要引领孩子全人格地投入到孩子所喜欢的工作中去,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发展自己。在孩子不需要时,夸奖也是多于的,夸奖同样能唤醒孩子对夸奖的过分追求而害怕失败。
34、 做父母的看问题一定要宽广一点,遇到任何问题都要从帮助孩子成长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只看到问题的表面。
35、 六岁之前,儿童的精神几乎全部是灵魂意义上的,当一个孩子对某一件事情感觉到灵魂的愉悦或者不悦时,别人是无法用道理来说通孩子改变这一感觉的。
36、 孩子做了错事却不承认,要引导他做正确的事情。不要逼他认错和改正,尤其不能让他害怕。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成人要想一想怎样做才不会让孩子为了探索所付出的代价是大祸临头。
37、 孩子的心智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发现自己想的别人并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自己也可以通过智慧不让别人知道(就可能开始撒谎)。这一发现使孩子特别地兴奋和痴迷,为了享受人类的这种智慧,孩子就开始在这一问题上试验自己的能力。而这类事情很容易也很快地让孩子产生自我效能认知,即自己将事情做成什么样,对方就会没有察觉到什么程度,于是儿童就开始探索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与别人了解程度之间的关系。
38、 孩子和成人是两个人,每个人的大脑长在自己的肩膀上,其思考方法和行事方式可能会完全不一样。如果尊重孩子,就要允许和接纳孩子的不一样。这就叫给孩子自由。如果成人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不要心血来潮地为孩子开发潜能和培养爱好。否则,家长会把自己没做到的事情,所出现的不良结果转嫁到孩子身上,给孩子的心灵带来阴影。
39、 没有受过专门培训的老师,往往会用压制的办法来控制孩子的行为,在一些幼儿园,老师会把这种压制叫维持纪律,这种维持纪律的事情做多了,老师就会情绪不好,就无法从自己的职业中获得更多的愉悦,很快会造成职业倦怠。
40、 如果家长用了跟大多数人不同的教育理念,就得认可孩子出现的跟大多数孩子不同的状态。一个好的教育态度对待下的孩子,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出现约定俗成的好状态。
41、 成熟的教育首先教育的是家长,爱和自由首先是讲家长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爱孩子。
42、 在外面对人对事,不管孩子多么忸怩和不大放得开,都不要因此心中不满。孩子并没有给家长丢脸,而是家长给孩子丢了脸,因为是家长把孩子养育成了这样(然后还想让孩子在外面表现)。
43、 在给孩子建立规矩后,有时候并不见得必须刻板地固守在原则之内,对一些个别的突发事件,必须提示或者制止时,成人可以先停一下,不要说话,搞清楚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达到什么目的,然后在心里很快地合计一下,看看用什么方法实施是对孩子最有利的,这时再稳稳地按部就班地进行。如果自己心里没底,目的也不清,就暂时什么也不要做,先观察一下,看事情发展的结果会怎么样。默默地保护孩子,使孩子不受伤害即可。
44、 孩子只要身心健康,就什么都能学会。因为孩子本身就有学习的心智,但是学习的内容要根据孩子的心智成熟的状态来安排。但无论如何,任何人都不会干好令自己痛苦的事情,所以要想让孩子学好某个领域的知识,一定要让孩子在那个领域中获得快乐。
45、 有些孩子有一段时间会非常煽情,经常自己把自己感动得痛哭流涕,这是孩子精神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如果这时成人大惊小怪,以为自己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就会把这种情感固定下来,并强化为问题。
46、 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按照人的本质发展的和成长的,那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每时每刻都快乐,即便是在干着最鼓劲的事情,也不会每时每刻都快乐的。(孩子稍微一点情绪波动或者安静,不要太担心)
47、 人对自己满意了,才能够真正快乐。而对自己的满意来自于对自己社会效能的认知。
48、 孩子这辈子生存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如文化课的学习,在任何情况下,家长必须帮助孩子坚持完成应该完成的课业,该学的内容得学会,该写的生字得写会,不能因为孩子感到痛苦就放弃。
49、 实际上学前教育不是从五岁开始,但也不是从两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和阅读,这是一个非常科学和复杂的过程。
50、 如果父母的教育基础不好,有可能就不知道该怎么样做才能对孩子有利,在这种情况下,成人可以粗养孩子,不要太过地关注孩子情绪方面的细节变化。
51、 (个人思考)专家说的很多,只是也许,只是一种可能,专家的话也是一家之言,不必迷信。一定程度上,说不准如何是正确的,因为生命不能预演,不能重来。所以,家长的教育原则中就不能求全责备,用心、尽心就好。不同的宝宝、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具体情况,自行判断几乎是唯一的可实现的方式,不要盲目自信,也不能失去自信。有时候,实事求是地对待、处理就可以了,不要考虑得太多、太复杂,尤其是看了好多教育书之后。
52、 (个人思考)(根据书上的事例)个人怀疑,有些父母本身为人处事缺陷太大。不过,周边环境、群体的影响,使能够孩子基本正常地成长。
53、 (个人思考)书中专家是对每个事例进行分析解答。是否:回答解释属于马后旁观的性质呢?当场能做到吗?起码大部分人不是专业幼教,做不到。
54、 (个人思考)少用大道理去说教孩子,或者不要试图这样做。那么该怎样用嘴用语言呢?简单两句,起不起作用无所谓,然后用引导?
55、 不停地从别人的事例中吸取经验教训。
(所有的内容,大多是摘录,本人不保证正确合理,参考而已,请读者自行判断取舍。未来,还会在看相关知识的时候有新的胡思乱想,但是仅是个人行为,不负责本次内容的更新升级。)
|
|
-- 人是用品德做事的。真正的高度和成功,是由品德决定的。靡恃己长。
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