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脑》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nEiGHbOuR
nEiGHbOuR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24816
魅 力 值:1012
龙    币:27763
积    分:18761.3
注册日期:2004-08-18
 
  查看nEiGHbOuR个人资料   给nEiGHbOuR发悄悄话   将nEiGHbOuR加入好友   搜索nEiGHbOuR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nEiGHbOuR发送电子邮件      

荷载功率要看你负载的功率因数!那个不是“短时耐受电流”应该指的是断路器的分断能力
分断能力是指断路器开关的一种特殊功能。目前有36KA、50KA等规格,断路器的分断能力是指该断路器安全切断故障电流的能力(往往也是价格的决定因素),如同空调分为1P、2P。与其额定电流无必然联系。

编辑本段电器开关的分断能力
  一般分为极限分断能力Icu和运行分断能力Ics(很多微断不分),假如Icu=60KA,那么当线路中发生60KA的故障电流,断路器可以安全切断电路,而不发生触头熔接、爆炸等异常状况。注意做过极限分断的断路器不允许再用(往往失效了),必须更换。而如果Ics=60KA,分断该电流后,断路器允许合闸再使用,但应急后也须更换。现在很多好的断路器可以做到Icu=Ics。当然,对于Icu与Ics,国家有严格的定义与相关的试验,以上只是简单说说。   一些大的系统的短路电流往往会很大,现在很多断路器的Icu都可达100KA以上。   断路器的极限短路分断能力、运行短路分断能力和短时耐受电流   额定极限短路分断能力(Icu),是指在一定的试验参数(电压、短路电流、功率因数)条件下,经一定的试验程序,能够接通、分断的短路电流,经此通断后,不再继续承载其额定电流的分断能力。它的试验程序为0—t(线上)CO(“O”为分断,t为间歇时间,一般为3min,“CO”表示接通后立即分断)。试检后要验证脱扣特性和工频耐压。   额定运行短路分断能力(Ics),是指在一定的试验参数(电压、短路电流和功率因数)条件下,经一定的试验程序,能够接通、分断的短路电流,经此通断后,还要继续承载其额定电流的分断能力,它的试验程序为O—t(线上)CO—t(线上)CO。   短时耐受电流(Icw),是指在一定的电压、短路电流、功率因数下,忍受0.05、0.1、0.25、0.5或1s而断路器不允许脱扣的能力,Icw 是在短延时脱扣时,对断路器的电动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的考核指标,它是针对B类断路器的,通常Icw的最小值是:当In≤2500A时,它为12In或5kA,而In>2500A时,它为30kA(DW45_2000的Icw为400V、50kA,DW45_3200的Icw为400V、65kA)。   运行短路分断能力的试验条件极为苛刻(一次分断、二次通断),由于试后它还要继续承载额定电流(其次数为寿命数的5%),因此它不单要验证脱扣特性、工频耐压,还要验证温升。IEC947_2(以及1997新版IEC60947_2)和我国国家标准GB140482规定,Ics可以是极限短路分断能力Icu数值的25%、50%、75%和100%(B类断路器为50%、75%和100%,B类无25%是鉴于它多数是用于主干线保护之故)。   上文提到的选择断路器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断路器的短路分断能力≥线路的预期短路电流,这个断路器的短路分断能力通常是指它的极限短路分断能力。   无论A类或B类断路器,它们的运行短路分断能力绝大多数是小于它的极限短路分断能力Icu的。A类:DZ20系列Ics=50%~77%Icu,CM1系列Ics=58%~72%Icu,TM30系列Ics=50%~75%Icu,(个别产品Ics=Icu)。   B类:DW15系列Ics=60%左右的Icu,(个别的如630AIcs=Icu,但短路分断能力仅400V时30kA),DW45系列Ics=62.5%~80%Icu。   不管是A类或B类断路器,只要它的Ics符合IEC947_2(或GB14048.2)标准规定的Icu 百分比值都是合格产品。   应提到的是,所有断路器的短路分断能力(无论是Icu还是Ics)都是周期分量有效值。在短路试验中的“C0”的C(close接通)的电流是峰值电流Ich。在试验站进行短路分断试验时,电压、短路电流(有效值)和功率因数(cos)已调整好,它的接通电流也就被确定了。接通电流试验(“C”试验),是以峰值电流来考核触头和其他导电体承受的电动斥力和热稳定性的能力,有什么样的有效值电流(分断电流),在其相应的功率因数下,便有什么样的峰值电流,使用者毋须去考虑峰值电流这个参数。

--
2011-07-31 16:47:07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952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