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休闲》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清明白
清明白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1609
魅 力 值:757
龙    币:4302
积    分:2312.7
注册日期:2004-03-22
 
  查看清明白个人资料   给清明白发悄悄话   将清明白加入好友   搜索清明白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清明白发送电子邮件      

低体温症(hypothermia)的病因预防症状及救护
主题:低体温症(hypothermia)的病因预防症状及救护

看到又一则国内刚入道的山友不幸遇难的新闻。一位CCTV五台的23岁编辑MM,大学毕业不到一年,身体健康,大学篮球队的,2007年3月10日第一次参加某个著名户外网站的山友自发组织的活动,上午10点到达山脚下,晚上11点就长眠在了北京郊区的海拔2303米的灵山。

从报道的环境和经过看,她很可能是遭遇了hypothermia。队友的救护方式不太正确,有的甚至适得其反。而且最后判断死亡时也不尽准确。严重hypothermia的病人会瞳孔放大,没有心跳,没有呼吸,但并没有死亡。那时一分钟仅2至3次心跳即可维持。在没有预先知识的情况下,谁会摸出每分钟仅2至3次的微弱心跳呢。

那种情况下的正确方法是在保暖后,持续长时间的做人工呼吸。有过这样的病例,病人在三个半小时的人工呼吸后,被救活过来且没有留下任何的脑神经伤害。

山友们由于缺乏某些户外运动的知识而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太可惜了。而且责任不在他们,因为国内小学到大学的16年教育,出版物,甚至中文网站上居然没有相关的知识。没有能在中文网页找到任何有用的与户外运动中的hypothermia(低体温症?)及hyperthermia(过高热症?)相关的文字。

编写这篇关于hypothermia(低体温症)的短文贡献给国内热爱户外的朋友们,希望大家随意转贴,编辑,任意使用,无需给出处。要弄明白脱水(dehydration),过高热症(hyperthermia), 和低体温症(hypothermia)的病因,预防,症状,及救护。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还要知道风寒(wind chill)的概念,防冷防风防湿。

病因

人的正常体温是37C度。低体温症是受害者的核心温度下落到35C度以下.如果体温下跌在32C以下,情况会变得严重并最终致命。相反情况, 温度太高的是hyperthermia(过高热症).

关于人的体温,有两个相反的因素相互作用。低温,大风,和湿的内衣使人寒冷。只有运动和颤抖可以使身体产生热量。衣服,避风所,和脂肪层可以防止热量散发,但不会生成热量。

出汗通过蒸发而降低体温。寒冷时的颤抖通过增加肌肉活动所需的化学反应而生成热量。颤抖最多能增加达500%的体表热量生成,但只能在几个小时内有效,因为最终会导致肌肉的葡萄糖过度减少和疲劳。

在寒冷且大风的山上,体力透支的运动后,天黑降温,穿着湿的内衣,如果是全棉内衣且服装不够保暖,又没有帽子和手套,躺下后不再运动,此时制热和保温的因素长时间小于散热的因素,就可能导致低体温症。

预防

户外运动时不可以穿全棉内衣。有专门设计的面料帮助把汗单方向排到内衣的外层。通常穿化纤的内衣即可。全棉内衣平时是好的,长时间户外活动时是最糟糕的。
寒冷的天气下一定要带帽子. 在空气里, 多数热通过头部丢失。

症状

1. 控制不住的颤抖。
2. 无法完成复杂的动作,特别是手不听使唤。
3. 神志不清,言语含糊。
4. 剧烈颤抖。
5. 不合常理的举动,例如,脱掉外衣而不知道其实很冷。
6. 皮肤发白,变青。
7. 瞳孔放大。
8. 心跳巨减。
9. 肌肉发硬。
10. 在32C度时身体进入"冬眠"状态(hibernation),关闭手臂和腿部的血流,急剧降低心跳和呼吸频率。
11. 在30C度时身体进入新陈代谢几乎停止的"冰人"状态(metabolic icebox),看似死亡了,但仍然是活的。

救护

1. 确保病人身体是干燥的。一定要脱掉湿的内衣。
2. 降低热散失。方法有,换干的衣服,多加外衣,避风所,增加运动强度。
3. 食物和饮料。最好是温热含糖的饮料,不可以有酒精,咖啡因和尼古丁。
4. 外部取热。烤火,在睡袋中与一个健康人相拥。
5. 安置热水袋在伤者腋窝和腿之间。
6. 病人如果身体是冰冷的,那一定还没有死亡。
7. 准备做长时间的人工呼吸。
8. 医院救治。

--
一切皆有可能
2007-03-15 15:12:35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622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