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70年代人”成长史 作者:solomonjq?
1、经典对话
——你吃没吃过那种糖、学校发的、打肚子里的虫子的……
——宝塔糖!红的绿的,我小时候可盼望肚子疼啦:)……
2、三八线
那时候小男生和小女生“授受不亲”,同桌的男女生在课桌中央(当然一般都偏向女生一侧)划一条线,名曰“三八线”,即男女双军事停火线。
3、玻璃球和弹弓
那时候小男生没有现在的男生玩的遥控汽车和奥特曼,只有一些非常简单却趣味无穷的玩具,比如玻璃球和弹弓。
4、跳皮筋和踢键子
那时候小女生没有现在的女生玩的巴比娃娃和艾昨熊,不过玩起跳皮筋和踢建子来也其乐融融。
5、挨打
一个1975年出生的哥们儿说:“没挨过打的童年是残缺的。”这话立刻引起我们五彩缤纷的回忆,其中一个很少挨打的,居然面露惭色。
6、看图作文
“小明把用剩的铅笔头扔掉了,小红捡起来说:‘套一个钢笔帽还可以接着用!’”那个时候,我们都写过这样可爱的东东,铅笔套着钢笔帽的行为流行一时。
7、听老山英雄做报告
一个关于“理解万岁”的感人记忆。
8、早恋
八十年代人的早恋与性有关,七十年代人的早恋是感动。
9、俏黄蓉翁美玲
活泼俏丽的黄蓉是我们童年的写真,今天与其说是我们在看黄蓉,不如说是在追忆当年的自己。
10、小马哥
那时候我们迷小马哥不亚于现在的孩子们迷F4,用百元大钞点烟的小马哥永远比《流星花园》里钱堆里长大的阔少值得信赖。
11、米老鼠唐老鸭
晚上6点半吵着看一半米老鼠唐老鸭,再赶着去上晚自习恐怕是那个时候孩子们的日常功课之一(大部分是在别人家看)。
12、校园民谣
校园民谣好像是特为七十年代人量身打造的歌曲。“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时间总过得太慢,你总是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
13、写信
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永远不会懂得邮票正贴、倒贴、倾斜45度分别代表什么含义,但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懂。他们每个人还至少掌握两种信的叠法,但可惜七十年代生人现在也发邮件不写信了。
14、汪国真的诗
汪国真的诗曾经是毕业纪念册上最流行的话语,还有三毛、席慕容、北岛、顾城等,这些名字恐怕现在的年轻人从来没听说过。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这样一句话耳熟能详的人--“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始……”;
是最后一拨男女生明明互有好感,却故作嫌恶状,在课桌上刻三八线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时候写作文时,言必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或“改革的春风……”之类的人;
是最后一拨学校开会一冷场有事没事就开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
是最后一拨这样的女孩子--春风越吹越暖,明明早就心痒难搔,却硬着头皮按兵不动,互相观望,最后都快放暑假了,实在熬不住了,才约好第二天同时穿裙子,谁说话不算数谁是小狗;
是最后一拨在接受计算机启蒙教育时,还见识过BASIC语言的人;
是最后一拨有过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被爸妈打的经验的人;
是最后一拨过六一节还必须找齐了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拨和泥巴、过家家、弹弹子、拍画片,背着军用水壶,揣着茶叶蛋春游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学劳动课上还去打扫厕所、捉苍蝇老鼠的人;
是最后一拨经历一根铅笔卖3分钱、一个田字格本卖8分钱的人;
是最后一拨每学期学费5块钱的经历者;
是最后一拨懂歌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电影的人;
是最后一拨用沙包跳方方口中念着‘打倒江青、打倒四人帮’的经历者(出生在北方的人可能知道,就是在地上画出布局,然后借用沙包来完成,有很多种玩法)
是最后一拨玩火药枪的
是最后一拨把鞭炮拆开来一个一个放的
是最后一拨玩脚滑子的(北方特有的玩具,一快木头板,勒上两跟粗铁丝,再绑到脚下,可以在冰雪上滑行,比冰刀稳当的多。那时候常扒住汽车的尾部借力滑行,很危险,汽车一刹车,人就撞给车追尾,轻者鼻青脸肿,重者毙命)
是最后一拨对五讲四美三热爱倒背如流,但始终也没搞清楚什么时候才能练成四有新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告诉自己,要有理想有信念,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走在路上看见方格子地砖想着跳房子,跳橡皮筋的时候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每个月存5元指望小学毕业去看天安门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过黑白小人书《岳飞》,《丁丁历险记》,《烈火金刚》,《七剑下天山》的人;
是最后一拨享受过最纯最动人的日本动画片,到八十岁仍能张口就来一段《铁臂阿童木》主题歌,到九十岁仍记得《森林大帝》里的小狮子LEO、花仙子和李嘉文、咪咪、来福、娜娜小姐、蓝精灵和格格巫、龙子太郎、一休和小叶子、新佑卫门,自认为曾看到过最好的动画片的人;
也是最后一拨享受过品质最佳的国产动画片的人--《九色鹿》我们看一回感动一回,《天书奇谭》让我们第一次明白了狐狸精是什么东东、《大闹天宫》让我们初具审美情趣,《没头脑和不高兴》寓教于乐,《大林和小林》够曲折,《哪吒闹海》豪气冲天。
是最后一拨当年在看了《排球女将》后,逢中日排球赛就紧张万分,生怕日本队真练成了睛空霹雳、流星赶月,抢走中国女排的五连冠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全了山口百慧的《血疑》系列,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也得白血病的人;(呀,怎么尽是日货,不好意思,不过,当年的哈日族可真比现下的心境纯明多了。)
是最后一拨有幸目睹过香港无线的诸多武侠剧的人--当时是小学的年纪吧,再小一点的就看不懂了。看《射雕》里的翁美玲让我们把早逝的她奉若神明,《绝代双骄》又让我们成了梁朝伟的终身影迷。那个时期的金剧和古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最后一拨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现在还算是年轻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中学毕业时都要含着眼泪唱小虎队的《骊歌》中的“南风又轻轻地吹送,相聚的光阴匆匆……”和《再见》中的“请相信我们明天一定会再见,就像白云离不开蓝天……”的人。
生于七十年代的尴尬。
尴尬一: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发现不仅国家不包分配,而且连本科文凭都不值钱了。
尴尬二:千辛万苦进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正赶上人家下岗,新人又怎么了!
尴尬三:97年,全国取消福利分房,那个时候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刚刚参加工作。
尴尬四:小时候教育要做个诚实的孩子,成年后却不得不抽假烟、喝假酒、说假话,上了拿假文凭人的当,在假发票上签了字,最糟心的是,看场足球,都是假球。
尴尬五:计划经济的教育绝对抹杀个性,谁要和别人不一样,不仅老师不答应,同学也不放过。然而时过境迁,社会却需要有个性的青年一代,素质教育嘛!
尴尬六:一看到现在的高考心里就堵得慌,又是警察开道又是休息室伺候,真是今非昔比!此外,当年无人过问的成长的烦恼,如今成为正儿八经的事放在学生的身上,而那时严加制止的早恋追星,现在也很宽容地“正确引导“了。
尴尬七:美好的生活属于谁呢?二十年前,
“属于我,属于你,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二十年后,1980S初生牛犊不怕虎,谁都没把七十年出生的人放在眼里。
尴尬八: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六十年代人眼里是叛逆的一代,而在八十年人眼里,他们和四五六十年代人一样,统统落伍
尴尬九:出生在一个讲理想的年代,却不得不生活在一个重现实的年代,是这一代人最大的尴尬。
『 文章打印于:http://www.hlgnet.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