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冬天的北京,让我想起了我成长的地方 作者:北方的狼  时间:2007-12-05 09:33:14
详细内容:
解放前的中关村是一片低洼地,好象是永定河故道,有河流过。没什么人在这里种地,是一片坟地,有什么吸引眼球的,自然没什么人关心它了。有一位北京城里的老地下党回忆说:北京解放前夕,他给解放军送情报,出了西直门后就已经很荒凉了,到了白石桥就到了国民党最外边的岗哨了,出白石桥时,国民党士兵还劝阻他不要出去,说道:在白石桥里我能保证你的安全,如果出了白石桥我就不能保证你的安全了,因为外边太荒凉、太乱。当然,老地下党是不会听国民党士兵的,出了白石桥,当他走到双榆树附近时被解放军的前哨抓获了,押送到海淀镇。那时围北京城的解放军就驻扎在海淀、西苑一带。都到了海淀怎么不提中关村?什么中关村?一片坟地去那里干什么。
中关村北边是蓝旗营,通过名字就知道是什么时间的地名了。
中关村的西边是海淀镇,海淀镇的历史比较久远,几年前建设中关村西区的拆迁中发现不少明朝的老宅子。海淀镇有不少有意思的故事,有些地名就够吸引人的,如:老虎洞、军机处等。
中关村的东边、南边是保福寺、大钟寺、黄庄。
中关村这块地在明代很可能是太监的坟地或庄园,这里曾有一个明代的太监庙,而“官”字在过去有太监的意思。清朝末年编制地图时,因为“官”字寓意太监不太好听,故改为“中关”。过去有人把中关村叫做中关坟即太监坟,因为坟字不好听,故在解放后建行政村时改名中关村。坟字其实没有什么不好听的,例如:公主坟、八王坟、索家坟等,不都是带坟字的地名吗?中关坟之所以要改为中关村可能是因为这里没有埋什么大人物吧。

其实中关村的坟墓中也不乏一些中人物,现在可以看见的一座墓碑是一位御膳房四品官员的,这位御膳房四品官是不是太监?您自己考证吧。墓碑坐落在中关村医院的院子里,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如果说碑的大小能够反映出墓主人的身份,那么在中关村甲31楼处有一座乌龟驮碑,附近好象还有个破庙,碑身高可达到二层楼高,当时有不少孩子在乌龟的身上爬来爬去地玩。这座墓碑和破庙现在已经没有了,文革后期或刚刚粉碎四人帮的时代被拆走了。
要想发现中关村里坟墓的痕迹是不困难的,现在还有不少方方正正的松柏树林就是痕迹之一,松柏树林南区有,北区也有。过去为建坟墓圈的地现在已经是村民的花园了。
解放前的中关村是什么样子的,最有发言权的是海淀镇的老居民,要找到海淀镇的老居民已经不太容易了,因为随着几年前中关村西区的拆迁,海淀镇已经不存在了。要说得出解放前的中关村是什么样子,解放前就应该住在海淀镇,现在起码70岁以上了,这些年沧海桑田的变化太大了,但愿他们还不糊涂、还能回忆起五、六十年前的情况。抓紧时间和他们好好聊聊吧,你与老人们聊天,老人们会很高兴的。
30年前,一位老海淀的居民对我说起解放前的中关村:中关村是一片坟地,有大户人家的坟地,也有平民百姓的小坟,乱葬的也不少,有装棺材埋的,有没棺材就埋的。她亲眼见到人畜和葬的情况,是一个大姑娘与一匹马葬在一起。中关村也是国民党政府的刑场,老人曾见到枪毙共产党的情景:囚车怪叫地开来,停在路边,把共产党押到坟地里,枪毙,抛尸露天,扬长而去。海淀镇的居民实在看不过去,晚上偷偷将尸体埋了。枪毙共产党的地方现在是中科大厦、中关村科贸的所在地。




解放后,国家要建设科学院,研究所究竟建设在哪里,选来选去,终于选中了中关村这片大坟地。中关村的建设是从五十年代开始的,建设的过程是从北向南发展的,初期是从中关园南边开始的,从居民楼的编号可以看出中关村的发展过程,老的居民楼是建一座编一个号,后来编乱了。据传言,中关村也要拆迁、改造,如果是这样,不妨赶快去看看。
刚建中关村的时候,中关村是十分荒凉的,晚上还能听到狼叫,人们晚上大多不敢单独外出,如果遇到狼就麻烦了,这可是劫命的狼呀。
到六十年代初,中关村的建设发展到现在的中关村南区,那时中关村南区还有一条流水的小河,4-5米宽吧,河水由东来向南流去,汇入一条较大的河,那条大河应该是过去永定河的故道。小河转弯的地方就在现在的中关村一小的北墙,中关村一小、三小的隔墙处,三小的大门口原来有座桥。其实在早期中关村一小、三小是一个学校,还出过大名鼎鼎的“小将”黄帅呐,她的班主任名叫齐鸿儒也跟着出了名,学生们尊敬地称呼他“气葫芦”、“气糊涂”什么的。
七十年代中期,中关村南区往南还是十分荒凉的。当时北大附中的学生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大意是:北大附中四面漏风,西边是屠宰场、北边是太平间…,具体的诗词我记不清了,谁是当年北大附中的学生请帮着回忆一下,当年北大附中的学生现在应该快五十岁了吧。当时,大钟寺大队的领导们信誓旦旦地搞农业机械化,要建设大片大片的农田,要做到身站中关村,放眼就能看到三环路。现在要想找农田,您去大钟寺吧,高压输电线底下、三环路边上有两块农科院的实验田,其它地方就别费劲找了。





怎么还有太平间?因为北大附中的北墙与中关村医院的南墙比临,当时中关村医院的太平间就在医院的南墙根。说起太平间,当时孩子们中流传着太平间诈尸、吃死人肉的恐怖故事,当然这种故事无从考证,大多是大孩子们编出来吓唬小朋友的吧。现在中关村医院的太平间已经不在医院的南墙了,离祖国的花朵远了一些,别把孩子们吓着,太平间曾移到医院的东北角,大门面向大街,这样便于死者的出入。现在那里是中关村医院的急诊大楼了,不管怎样移,太平间还是在医院里的,写字楼的房租太高,承受不起啊。
人们总觉得太平间有所忌讳,就是学识渊博的院士们也这样。前些年,为了改善院士们的居住条件,打算给院士们单独建一座院士楼,考虑到院士们大多年纪大,身体不好,住房最好离医院近一些,建楼的地点选来选去,终于选在中关村医院的太平间边上。不知是否巧合,过去建科学院选坟地,现在建院士楼选太平间边上。院士们得知为自己建的楼在太平间边上,生气得不得了,坚决不去住,什么离医院近,离太平间更近,干脆把我们塞进小格子里算了。国家花钱建的楼不能没人去住,终于,科学院的一些小官员住了进去。推开自家的窗户,低头看看太平间的屋顶,与其它屋顶没什么两样的。
说起中关村的坟,故事还不少。七十年代中还有不少坟头呢,晚上在坟地里还有鬼火出现,这是我亲眼所见的,一次晚上外出,鬼火就跟在我的身后飘动。好在本人有地藏菩萨之心、钟馗之魄,在梦中曾发慈悲救过冤鬼,也在梦中降伏历鬼、吃过鬼肉,何惧区区鬼火。
还有一次,穿坟地抄近道,当我走到一个坟头边时,脚下突然一软,地下出现一个大洞,低头看去,洞中漏出一个大棺材。同行的朋友吓得飞跑而去,生怕地下窜出一个什么东西来。自从我这一脚踩出个大洞后,那个地方就很少有人走了,近道上长出草来。之后有一场大雨,将土泡软,洞塌掉后,棺材才又埋入地下。
大量棺材现天是在文革中、后期,那时,传说苏修要对我国进行一次所谓外科手术式的打击,这下可急坏了国家领导人。挖防空洞是当时的一项重点工作,中关村也不例外,每个研究所、学校、居民委会都在组织挖。原来的中关村是埋东西的地方,现在自然会挖出很多东西了。
挖防空洞时挖出棺材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挖出棺材后人们总是要打开看看。有时会发现一罐铜钱,铜钱是封建的,自然没人要,随地一撒了事,孩子们捡去玩。尸骨就惨了,我亲眼见到孩子们拿骷髅头当皮球踢,在中关村一小的操场上比赛骷髅头足球。骷髅头不是圆的,要掌握好方向还是很困难的,好在孩子们不会头球,守门员也是很少上手的,不然的话来个亲密接触,也太不卫生了。那时村民的家境都不富裕,很少买得起足球,学校的足球只是上体育课时拿出来,平时孩子们除了学校楼道里的门能偷偷地踢一脚外,还能踢什么呀,就别怪孩子们啦。
有一次,在挖防空洞时挖出了一个空棺材,木质良好,跟新的一样,有一个阳钢气十足、身体倍儿棒的小伙子(现在称帅哥或猛男)跳到棺材里一躺,嘿!正合适,随即说道,棺材我要了,其他人谁抢这东西呀,要就要吧,大伙儿帮小伙子把棺材抬回去,之后小伙子把棺材运回河北的老家。不知怎么,一年后,那小伙子得了重病,死在老家了,他家里人就用那口棺材将其安葬了,空棺材终于有了主人。善哉!真是现代版的聊斋志异。






要问中关村有什么特色建筑,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建设的产物,能有什么特色呢;现在的新建筑也没有特别突出的。很普通的住宅楼,苏联式的办公楼,比比皆是,多了也就不显什么特色了,心理解释为“审美疲劳”。
值得一提的是坐落在北区的一座礼堂,过去名曰“四不要礼堂”。不要什么?不要门票、不要座位、不要演员、不要观众吗?不是!所谓四不要是指其建筑特点,即不要柱子、不要梁、不要钢筋、不要水泥。不要这些就能建成一个大礼堂,可见中关村人的聪明才智了吧,当时为建这样一个礼堂,中关村人没少下工夫,可以说当时的高科技全都用上了,礼堂建成后中关村人着实自豪了一把。谁说知识份子不豪爽,瞧这“四不要”的名字足以显示知识份子的豪气。1976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中关村人心里有些不塌实了,万一地震发生在北京,这“四不要礼堂”会不会倒呀?随后“四不要礼堂”就被改造了,“四不要礼堂”的名字也就慢慢没人叫了。原来的“四不要礼堂”是一座拱形建筑,象个坟包,改造后的礼堂方方正正,象骨灰盒了。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建筑是刚建成的图书馆。原来的图书馆在计算所边上,比较小,但是在那里经常会见到大科学家的身影,不知怎么,现在大科学家的身影很难在图书馆里觅得,连“中”科学家也不多见,见到的大多是为写论文着急的研究生了。话说回来,现在都是信息社会了,查资料可以上网,亲自去图书馆的机会就少多了。现在的新图书馆方方正正,高台阶、高柱子、庄严肃穆,有些老村民又有看法了,活象一座纪念堂,老村民一启发,年轻人也怎么看这图书馆怎么象纪念堂了。
好端端的礼堂、图书馆怎么非要联想到与死者有关的物件,这只能说是他们心理作用罢了,谁让中关村原来是坟地呢,俗话说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难怪部分人心里总有一个未了的坟地情结。
问:北京的第一批高层住宅在哪里?答:在中关村。胡耀邦主抓科学院工作的时期,为改善科研人员的居住条件,在中关村黄庄小去建设了北京的第一批高层住宅。因为是第一批高层住宅,一切都很保守,住宅楼的地基可深了,好象比现在24层楼的地基还深。前面说的能在百米开外闻到怪味的屠宰场在这次建设中拆掉了,相应位置建了几个居民楼。






有资料说中关村村民的寿命短,原因是工作辛苦、不重视身体锻炼。依我看工作辛苦是真、不重视身体锻炼好象不对,中关村的村民锻炼身体是很积极的。有人有另类解释,说中关村的地气不好,阴气太重。什么地气?谁闻得到、看得见?就连那些气功大师们都说中关村的地气好。何以见得?前些年练气功时髦,中关村村民也有不少跟着练的,其中不乏有些大科学家。我亲眼见到气功师傅在松柏圈出的园子里教大家练所谓采气的工夫,师傅也罢、徒弟也罢都对我说中关村的地气好,叫我也学着采地气,所谓采地气即把地下的真气吸入自身的体内。这些高人们都说中关村的地气好,您就别做另类解释了。
说中关村的地气,这些年是越来越好。您没看到吗,很多人都削尖脑袋地往中关村里钻,钻不进来也想尽办法攀个亲戚什么的,您数数现在北京有多少个叫中关村的地方,卖房子的总想办法把自己的房子与中关村联系起来,房子明明靠近长安街的延长线,不提神圣的天安门,却说比邻中关村。海淀区之所以叫海淀区是因为有个海淀镇,现在,海淀区连老祖宗海淀镇都不要了,改成中关村西区,真可谓是蛇吞了象。中关村西区北面有一所大学,名字太一般,说不定哪天这所大学与时俱进一下,改一个响亮的名字,叫中关村西区北大学什么的。

『 文章打印于:http://www.hlgnet.com 』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