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emily05
emily05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1508
魅 力 值:669
龙    币:6742
积    分:2960.3
注册日期:2005-07-05
 
  查看emily05个人资料   给emily05发悄悄话   将emily05加入好友   搜索emily05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emily05发送电子邮件      

李子勋亲子关系:家庭塑造人
说到双亲对孩子的教育,我就想起一个故事叫“临江之麋”。讲一只小鹿从小与几只小狗作伴,在它看来狗是一种友善的动物。长大以后,主人带它重返森林,回归自然。不久,它遇到几只猎狗,儿时的记忆让它自然地把狗看成是朋友,结果惨遭厄运。

自然界普遍存在一种“印刻效应”,刚睁眼的小鸭会把孵蛋的母鸡看作妈妈,长大的鱼会游回它的出生地去产卵。人类在幼年时期,双亲与环境对其心身体验产生的影响很像这种“印刻效应”。如果说孩子的心理、个性在出生时是一张白纸,到五岁时可能已被双亲想当然地胡乱涂鸦到无处可再下笔。一位女性告诉我:“儿时非常痛恨母亲因为烦心之事打我出气,曾经发誓为人母时决不动手。不想世事难料,我的女儿依旧成了我的替罪羔羊。看到女儿泪眼汪汪且胆颤心惊,我真感觉是造化弄人。”记住,你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可能来源于你对儿时经历的反刍。

记得小时候,我的邻居娶了一位二十岁的漂亮媳妇,行为乖巧,深得大伙喜欢。但她有个怪癖:极其怕猫,怕到望猫即逃的地步。住宅院里,本有两户人家养了猫,一黄一黑,习惯了邀欢取宠,游手好闲。看到那女子避猫时那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慌乱样,邻居们甚觉好笑,常装猫叫来逗趣她。一晚纳凉,大家围坐一起,天南海北谈兴正浓,突然“喵呜”一声,那只黑猫从天而降,正好掉在这女子的头上,只听一声惊叫人便倒了。肇事者这才明白玩笑开过了头,急忙将这女子送往医院,守了两天两夜她才从歇斯底里的状态下复原。从此,人们逗她的胆子已不再有,两只骄傲的猫也被主人送往他乡退避三舍,以免再生事端。同院的人都很好奇,不明白为什么她那么怕猫,后来才知这女子的母亲有洁癖,厌恶一切小动物,从小就经常危言耸听来恐吓她。若干年后,女士虽不再怕猫,但她的儿子长到十二岁连刚出壳的小鸡都不敢碰,那种对小动物的恐惧,与其母亲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想见,女士也用她的母亲曾经用过的恐吓方法,来教育儿子,对待儿子。恐吓也许是家长教育孩子最经常使用、也是最无赖的杀手锏。使用不当,孩子心灵深处就会留下难以消除的恐惧体验。

家庭塑造人的力量,远大于人们的想象。家庭教育可能包含一些传统、习俗的东西,也有一些家庭规则。这些规则反映双亲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我有一个朋友,她出身于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崇尚自由、平等与博爱。她的丈夫却是东北人的后代,夫权意识明显。他们在大学相识、相爱。恋爱时节,两人尚能平心相容、克己相待。结婚后,角色变了,儿时耳濡目染的陈规陋习在尘封多年之后,似乎顺理成章地来了个借尸还魂,就像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一个一个争先恐后地跑了出来。家庭优先权之争给这段原本美满的婚姻画了个句号。

“家庭”两个字,在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这似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和文化沉积,一种荣格笔下的集体无意识。但家庭常常也在伤害人,可以不夸张地说,一个人的品行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主要植根于家庭教育,而非社会之责。例如,喜欢把爱作为砝码来使孩子臣服就范,孩子就学不会怎么去爱和被爱;不能变换角色平等地和孩子相处,孩子就无法学到怎么与社会相处;以为批评和大棒就能给孩子一个好品质,恰恰给予孩子的是精神和肉体都备受折磨的自卑和自贬。溺爱与苛求是教育孩子最可怕的两个极端,但遗憾的是这两个极端常相伴而行。教育孩子之难,难在双亲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乐于宽容与变通。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成为一个好的模范,不然,上行下效、承先启后,受苦的永远是下一代。

第二章 空间无价 有舍才有得 ——少儿期心理发展任务少年阶段,孩子要完成的心理任务有很多,首先是与父母完成亲密分离,这种分离代表孩子从俄狄浦斯情结中出来,欣赏并喜欢父亲,接纳家庭的权利,并与父母形成稳定的情感交流与言语交流模式。同时,孩子还要学习家庭的规则,并愿意按照父母引导的成长方式去发展自己。如果父母按照两种模式来教导孩子,孩子也会学会用摇摆的应答方式来面对不同的家长。然后,孩子开始尝试从外界(邻居、学校、社会)去寻找亲密感,并试图用一种家庭似的感觉去获得安全感。孩子已经形成早期的自我感,自我感的建立是在孩子开始对自己身体感兴趣,形成身体边界感的时候。心与身是相对应的,身是心的所依,心是身的所属。孩子照镜子正是一种自我认同的开始。这个阶段有三个最重要的任务: (1)自我情绪的识别,体验与管理。孩子在五岁以后已经对自己的情绪变化好奇,家长要引导孩子阅读自己的情绪类型。告诉孩子这是快乐,这是愤怒,这是敌意,这是委屈,这是伤心。鼓励孩子体验这样的情绪,并鼓励孩子与父母分享情绪的感觉。家长要告诉孩子,情绪本身是没有好与坏之分的,情绪是受身体内部心理与生理共同影响产生的。但情绪需要管理,比如如何适当地释放或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选择环境、情绪释放的程度和时间,让孩子了解男女之间在情绪类型、情绪方式上有哪些不同。不要让孩子压抑情绪,或因为家长不喜欢某种情绪方式,如哭、撕扯东西、吵闹、拒绝、怒目圆睁,就不管孩子感受如何,大加呵斥。先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情绪识别),也知道你内心很……(情绪体验),不过,你可以用……(情绪表达方式)来告诉我你感觉到……(情绪),并且我已经知道你想……(情绪目的),那么,为什么你还要这样无休止地……(情绪时间)呢?这样的话,就可以让孩子在一次情绪爆发中学到很多。不要让孩子误认为什么情绪是不好的,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情绪发泄方式是不好的。(2)自卑与自尊、自信与不自信。这个阶段孩子的另一个重要心理任务就是社会化,社会化过程中孩子会因为社会认同的不足,竞争意识的受挫,羞耻心的产生,学习不顺利等引发自信危机。突然感觉不那么相信自己了,自我怀疑了,有些孩子的心理可能会暂时“退化”到幼年时期,更多的依恋父母,想从父母那儿重新获取自信的资源,和自我完美感。家长要及时鼓励孩子,给予孩子坚定的信任,并把社会化过程中的受挫看成是普普通通的事,减低孩子的焦虑。家长要努力帮助孩子寻找,建立一种个人优势,如体育、艺术、写字、阅读,不管哪一个方面,孩子觉得他是最棒的,这样的感觉就会让孩子获得必要的自信与自尊。最糟糕的做法就是夸大孩子的缺点,或因为孩子学习不够好而全盘否定孩子。这样会给孩子在建构自信自尊的心路历程上增加沉重的负担。鼓励孩子勤奋学习、喜欢自己、接纳社会是很重要的。(3)性别意识与自体性。在这个阶段要帮助孩子形成性别意识,心理学认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处在性心理发展的潜伏期。其实,更多的资料显示,孩子在这一时期一直或多或少伴有自体性爱,通过抚摸自己的身体来缓解社会化过程中的焦虑。他们对异性没有感觉,却在同性伙伴的交往中感觉兴奋与快乐,并激发友情与亲密感。家长要告诉男女孩子各自的行为规范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 8.重视他的需要 女儿很自私 一天,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放学回来,对我说:“妈妈,我给你留了一件礼物。”我问:“是什么礼物呀?”“是一块糖果。”我听了挺高兴,忙感谢女儿。谁知女儿接着说道:“妈妈,这是老师发给我们的。一共发了两块糖果,一块大的,一块小的。我本来都想留给你,可我看着那块大糖果特别想吃。我忍了一下,又忍了一下,最后还是没忍住。现在就剩下那块小的了。” 虽然没忍住,但不管怎样,不还是有块小的吗?我摸摸女儿的小脸,回应道:“没关系,只要女儿想着妈妈就挺好。谢谢你的礼物!” 女儿看我没说什么批评的话,一下子放松了下来,接下来的话就更让人哭笑不得了:“妈妈,那块小糖果我不爱吃,因为我觉得它可能太硬了,我怕吃了会把牙硌疼!” 其实,以前也有过这种情况,女儿会说:“妈妈,这块点心我吃不了了,留给你吃吧。” 我有些奇怪,其实从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教她分享的道理,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什么事都先想着妈妈,我总是很羡慕。可女儿却总是把自己照顾得挺好之后再想到我,这让我多多少少有点伤心。请问,我该怎么对待这种情况? 我们都曾被父母告知“孔融让梨”的故事,也把这样的故事告诉过自己的孩子。但我们听这样的故事和把这样的故事告诉孩子的时候,骨子里并不真的那么情愿,只是觉得应该如此,而不是真心如此。东方的文化追求一种“大我”的概念,不那么强调自我。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事先想一想这样做应该不应该,不鼓励仅仅考虑自己的意愿、兴趣,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通常认为自己想怎么做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别人期待我们怎么做。其实按照这位母亲的担忧,我们会陷入一种难堪的情景。因为母亲绝不会真想吃孩子喜爱的糖果,只是希望听到孩子符合道德但违背意愿的声音,这其实是虚伪的声音。我们通常鼓励孩子说一些虚假甜蜜的话来取悦自己,最后获得一个机会对孩子说:“宝贝,妈妈不吃你的,妈妈只是想知道你有这样的心意。”孩子得到的感觉是不管自己是否情愿,这样的话一定要表达。更为悖论的情况是,我们教育孩子要把自己的东西无私的分给别人的同时,又告诫孩子绝不能向别人要,或者随意接受别人的东西。我也有个女儿,在她小的时候,我也曾遇到这样尴尬的场景,邻家的孩子来玩,要玩她的洋娃娃,她不肯,那孩子就哭。我问她儿歌里是怎么说的,她非常流利地说:“排排坐,分果果,大的给别人,小的给自己……”我说好东西是要和别人分享的,她回答说:“好孩子不会要别人的东西。”邻家孩子只好哭着回家了。我们的某些文化教育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是不能用善恶来判断的。我个人觉得,首先要帮助孩子珍视自己,觉得自己很重要,而不是教育孩子别人比自己宝贵,别人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更重要。一个不珍爱自己的人绝不会去珍爱别人,一个不认为自己重要的人也不会认为其他的生命很重要。我们对孩子的许多教育完全建立在大人假设的世界观里,以为我们用无私的心(实际上我们自己也从来没有真正无私过)来塑造孩子,孩子就会有良好的自我道德。其实,很多说法看起来很美,真正这样做的话,不仅伤害自己,也伤害这个社会。我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成长在线》做节目,其中有个个案很有代表性。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每天给自己定下任务要收集多少旧电池,以此来帮助环境免受旧电池的污染。她的成绩斐然,被学校、社会多次当作典范。慢慢地,她欲罢不能,给自己定的任务越来越重,结果学习生活都受到很大影响,内心也很焦虑,最后连吃饭和睡觉都出问题了。她的父母也受到此事的影响,知道这样干下去孩子身心会崩溃,但却不知道怎么来说服她回到一个五年级孩子应该有的自然状态。我对这个孩子说:“如果我们有能力,我们要承担大一点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奉献更多的爱心,为此我们感觉很愉悦。如果我们能力很小,那么我们就承担小一点的责任,为此我们也很愉悦。如果我们能力很差,坦然地接受社会与他人的关心照顾,我们也可以是幸福和愉悦的。只有这样,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的文化也告诉我们,“能者安邦兴国,无能者独善其身”,两者对于这个社会都是同等重要的。帮助别人首先要看自己有多大的能力,我们都鼓励孩子去爱别人,在没有完成对自己的关爱时,对别人的爱就是无源之水。假想我们内心有一只盛满爱的杯子,给别人的爱是杯子中自然溢出的水,那是真爱,是真正的对他人的关怀与帮助。如果自己不珍爱自己,杯子里盛的爱就会很少,在自己对爱与被关注还很饥渴的状态下,倒空自己的杯子去爱他人,这是假爱,是需要回馈的爱,是一种希望获取更多爱的虚伪的爱。一个不顾自己的利益,把自己整得惨兮兮的人,其实是社会的负担,因为任何理想的社会都期待每个人能得到必要的舒适与满足。对这个母亲来说,你对孩子的担忧是你内心存在对文化观念的一种困扰,这个困扰不是孩子的,是你自己的。你能做的就是充满好奇心去等待,孩子爱母亲的心是真诚的,不能容纳虚伪,你也不能鼓励孩子去虚伪!
2009-09-20 03:26:50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685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