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kwanyin
kwanyin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6167
魅 力 值:1710
龙    币:9532
积    分:6181.4
注册日期:2006-05-10
 
  查看kwanyin个人资料   给kwanyin发悄悄话   将kwanyin加入好友   搜索kwanyin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kwanyin发送电子邮件      

初上幼儿园的小渔儿打人了!(技术贴)
首先,我得承认,当老师跟我说“小渔儿今天在幼儿园打人了”的时候,我的心里先窃喜了一下。但是这种“窃喜”绝对无关于这种暴力行为,更无关于“护犊子”,而是我马上意识到:小渔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
每个人在适应了某一环境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行为,作为成人来讲,或许没有意识到。如果一开始进入环境的时候紧张感很强,那么在适应以后最初的放松感也会很强,就很可能会意识到。比如说:可以自如地跟同事打招呼,这就是一种表现形式。
而作为孩子来说,他们也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但是至于他们会采用哪一种表现形式,是我们完全未知的。即使作为小渔儿的妈妈,我也很难预料小渔儿在由紧张到放松,由害怕到适应之后,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示或者表达自己的放松情绪。而当老师跟我说他“打人了”的时候,我知道了,他采用了这样一种的方式。

然后,我想谈谈当孩子出现一个“不好”的行为时,我们如何对待。
一、我认为,当孩子出现一个成人认为“不好”的行为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这么做。也就是搞清楚孩子出现这个行为的动机。
1、不满。
一般是愿望没有达成导致出现的过激行为,如想吃什么东西得不到,想玩什么玩具没有得到满足等。
2、焦虑。
一般由于新到一个环境或者面对一种新的事物时心情紧张造成的。比如说孩子刚到幼儿园时的哭闹,原本不再尿裤子的孩子会出现尿裤子的行为等。

不满和焦虑所产生的“不好”的行为,通过成人的观察和互动是可以了解到的。尤其是由不满造成的某种行为,更容易了解,因为会有“前情”,也就是孩子提出过某种要求得到了拒绝。
3、不明原因。
而孩子有一些行为是突然的,成人看起来毫无动机毫无理由产生的。这是我今天想重点讨论的。因为小渔儿的行为就老师来讲,就是“毫无征兆地打了一下小朋友的头”。
二、当孩子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打人行为”的时候,我们如何对待。
我之所以当时就问小渔儿:是不是喜欢小朋友。当然不是因为我想“护犊子”。一是就像单老师说的“当着孩子的面讨论这个问题不太好”;二是小渔儿在一岁多一点的时候在外面和小朋友玩曾经出现过打小朋友的行为。我通过引导他“喜欢小朋友就拉拉手或者轻轻摸摸小朋友”这样的方式,使他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行为。

我认为,要消除一个不好的行为,不如给孩子建立起一个与“不好行为”对应的“好的行为”。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成人认为“不明原因”的行为,他们可能的确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行为。这种时候,给他一个良好的行为动机来诱导他产生一个良好的行为就成为可能。
如果孩子打了别的孩子,大人说“他惹着你了?”或者“他打你了吗?”“你想玩他的玩具是吗?”这种问话就会给孩子一种暗示“他惹着我/他打我/我想玩他的玩具,我就可以打他。”显而易见,孩子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以后让他“不打人”就会变得相当困难。
只简单地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对于孩子来说是茫然的。因为他不知道当他需要宣泄某种莫名奇妙的情绪时,他用什么样的方法是正确的,是有良好社会效应的,是能得到大众认可的。

所以,当小渔儿出现莫名其妙打人情况的时候,我会先给他一个理由:你是不是喜欢那个小朋友?
他回答:是。(他接受了这个理由)
接下来就要告诉他:如果你喜欢那个小朋友,就要拉拉他的手,或者轻轻地摸一摸小朋友,告诉他:我喜欢你。我们做好朋友吧~
小渔儿这时一般会跟着学:我喜欢你,我们做好朋友吧~(接受了这种行为)
然后,再告诉他:如果你太用力了,小朋友会觉得疼,就不喜欢你了,就不跟你做好朋友了。(告诉他另一种行为的后果达不成他起初的动机。)
针对人们普遍认为的孩子动手没轻没重的事实,我们就要告诉孩子什么是“轻轻地”,只有“轻轻地”,小朋友才会喜欢跟你一起玩等等。

当然,除了“打人”的行为,任何“不明原因”的不良行为,我们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只不过需要给孩子找到不同的动机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
而且那些因为孩子不满产生的不良行为,也要告诉他什么样的行为是更有效的,并且让他们切实体会到这种良好行为产生的有效性。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站网友《kwanyin》原创,转载需征得原作者同意并注明转载自www.hlgnet.com』

--
失去过,伤痛过,追寻过,激越过,然后变成永恒,抚慰一切悲哀——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2010-09-17 10:46:47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2997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