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雷老虎
-雷老虎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7739
魅 力 值:2333
龙    币:14523
积    分:8619
注册日期:2002-05-15
 
  查看-雷老虎个人资料   给-雷老虎发悄悄话   将-雷老虎加入好友   搜索-雷老虎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雷老虎发送电子邮件      

介绍有啊,内详。开车5个小时以上,吃的很好,住的也很好。丰俭由己呗。
正蓝旗介绍:
清代八旗实际是指满、蒙、汉各八旗,共二十四旗,正蓝旗地名正是来源于蒙八旗。
公元1251年,蒙古大汗蒙哥命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驻帐于现在正蓝旗南部的金莲川草原。(蒙哥与忽必烈均是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托雷的儿子,相信很多人是通过《射雕英雄传》认识的拖雷,他与郭靖结为安达。)忽必烈在此广纳贤士,组成著名的“金莲川幕府”,成为后来忽必烈登帝位和统一中国的人力资源储备。
另外,忽必烈在这个“岭北滦水之阳”之地建城,并在1260年在此登上汉位,后称为“上都”。1279年元灭南宋后,定都现在的北京,并称为“大都”。但是上都仍作为夏都,实行元朝独特的两都巡幸制度,即元朝皇帝每年夏季在上都避暑理政。
元大都还是个具有国际化都市色彩的城市,这里中外交往频繁,马可•波罗在元上都受到忽必烈极高的待遇,他的游记对元上都有详细的描述记载。


《馬可•波羅遊記》插圖:馬可•波羅和忽必烈汗在大都的王廷
“察罕诺儿”意思是白色的湖,忽必烈大汗在这里建了一座宏伟的行宫,经常喜欢在这里驻跸,因为这座城市周围有许多湖泊和河流,天上天鹅群集,这是块美丽的草原,成群结队的鹤、雉、鹧鸪等飞禽来此栖息,有丰富的禽兽可供行围打猎,所以,蒙古大汗每年夏季必来此地巡游,享受极大的乐趣。
  元上都是忽必烈称汗时所建的都城。上都城规模非常宏伟,全城分内外城和外苑三重。内城是皇宫,有宫殿三十余处,有土木、砖、竹、大理石结构的宫殿、楼台、亭阁、园池等建筑,加上城外蒙古族帐幕式的宫殿失剌斡耳朵,可谓荟萃了当时国内外各个民族建筑的精华。外城是市街区,区内有大小官署六十座,手工艺管理机构和厂局一百二十余处,佛寺一百六十余座,以及孔庙、道观、城隍庙、三皇庙、回回寺等各种宗教寺院。还有节次鳞比的商肆,达官和平民的住宅等等。在城外还有许多居民住宅。上都的交通四通八达,南有四条驿道通大都,北通和林,东通辽阳行省,西经丰州、宁夏、河西走廊通中亚。上都不仅是蒙古地区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仅次于大都—北京的政治中心。据马可.波罗回忆,上都城方圆25英里,内有大汗的宫殿和御花园。宫殿用大理石和各种美丽的石料建成,设计精巧,造型优美,豪华壮丽,叹为观止。御花园中溪流纵横,树木成荫。林中有精巧玲珑、雕龙画凤的御亭。书中描述“上都城的宫殿,既干净又美丽,使人惊奇。在那里有镶镂的地面、丝绸屏风、精致的陶瓷和带有心喷泉花园的油纸门。”“华丽的殿堂里到处是丝绸幔帐,有许多珍贵的地毯,屏风和画得非常好的画”“上都城外的帐篷城在一个蓝色的湖周围,生长着成片的繁茂树林,美妙的帐篷城是皇帝避暑住处。帐篷和军旗、巨大的丝绸蒙古包和旗帜在迎风飘扬。”“在一个木头高台上屹立着用丝绸和金镀竹子制造的可汗美妙的大帐。”上都草原气候温和,益于健康,所以忽必烈以及元朝诸帝都把这里作为避暑和游憩的胜地,每年阴历四月来到八月才离去。
不过元朝灭亡后,元上都几经战乱的损毁,变成了一座废墟。现在只能通过遗址缅怀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草原都城了。
正蓝旗位于锡林郭勒盟的最南端,虽然距北京直线距离仅有180公里,但是平均海拔却高了约1000米。
正蓝旗自然条件独特。北部为浑善达克沙地,呈现出沙地草原的自然风光,就是之前我们开着越野车逛过的地方。南部是燕山北缘的低山丘陵与大兴安岭西南缘的低山丘陵交会地带,山间分布有面积较大的典型草原,即为金莲川草原。它们是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屏障。


在元朝,草原丝绸之路从上都出发。以上都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道上,是行色匆匆的前往上都朝觐皇帝的罗马教皇、高丽国王使者以及波斯、缅甸、印度、尼泊尔、意大利等国的学者、高僧、商贾、工匠、艺人,与他们擦肩而过的,是元上都派往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友好使节。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上都觐见元世祖忽必烈,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专节记述上都豪华的宫殿和御花园。元人的许多文集中,载有不少关于元上都的诗文,总计为五百多首。
相比较而言,对于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上都的战略地位更胜于大都。元人虞集在《贺丞相墓志铭》中写道:“上都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元代皇帝始终非常重视上都,一来方便与漠北蒙古宗王联络,二来还可按照蒙古传统习俗举行宴会、祭祀、狩猎活动。每当北方或东方、西方发生紧急情况时,元朝政府就会把大批的军队和物资从南方汉地调往北方,这个过程中,上都是最重要的枢纽。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元朝共有11位皇帝,其中有6位皇帝在上都城登基称帝。元中期以来发生的“南坡之变”、“两都之战”、“上都兵变”等宫廷斗争、流血冲突,都证明了上都极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

正蓝旗水源丰富,在沙地和草原上拥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是一大自然景观,也是正蓝旗能成为草原都城的重要原因。
之前我们到过的扎噶苏台淖尔是正蓝旗最大的淡水湖。蒙族司机说“扎噶苏”是“鱼”的意思,鱼儿的湖,哈哈,那不就是我的湖嘛。最大的咸水湖是浩勒吐音淖尔,因是蒙语音译的缘故,我现在还没能从地图上找到它。正蓝旗植被类型丰富,畜牧业发达,古代是皇家奶食的供应地,现在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基地。小扎格斯台淖尔(扎格斯台淖尔,蒙古语意为“有鱼的湖”)位于正蓝旗西北的扎格斯台苏木境内,为内陆咸水湖。由于其周边的草原退化,为浑善达克沙地占领,因而形成荒漠草原-内陆盐生草甸景观,其建群种为克氏针茅(荒漠草原)及芨芨草(盐生草甸)。
正蓝旗方言是中国蒙古语标准音,曾得到过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批准。
在正蓝旗旅游,除了元上都遗址和元上都博物馆之外,还可以参观金桓州城遗址、侍郎城遗址、察盟政府旧址、突厥石人、察哈尔民俗馆、纳•赛音朝克图纪念馆、乌和尔沁敖包、昌图敖包、浑善达克沙地、小扎格斯台淖尔、高格斯台河、忽必烈夏宫。

到了多伦才发现,这里是那样的美,一个即有山、又有水、有草原、有历史、有古迹的美丽小城,而又距离北京是那样的近,不管是坝上草原还是木兰围场与这里比起来都显得暗淡无光。
【多伦简介】:
多伦县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盟东南端。背靠草原、面向京津,是内蒙古距首都北京最近的旗县(航线距离180公里),距锡林浩特、张家口、承德、赤峰均在280公里左右,是锡盟连接东北、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辖2镇2乡,总面积3773平方公里,人口10.5万人。

  全县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的农牧结合经济类型区。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的大陆性气候。海拔1150一1800米。年均气温1.6℃。年均降水量385毫米,属锡盟境内丰水带。
  境内水资源丰富,是海河流域滦河水系的源头,有常年性河流47条、大小湖泊62个,水域总面积16.2万亩。有库容1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1座、库容0.26亿立方米的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7座,水库工程所蓄积水资源占全盟一半以上。


多伦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史称“多伦诺尔”(蒙语,汉意七个湖泊)。早在新石器时代,七湖之地就有人类居住。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这里历来是汉地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文明冲突与融合的最前沿。公元前300年燕昭王以秦开为将,破东胡,扩地千里,筑“燕长城”,至今遗迹尚存。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在多伦选风水宝地“拜日跸林”,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为大辽的兴旺祈祷;成吉思汗囤兵多伦攻打金朝;忽必烈在滦河岸边建避暑行宫东凉亭,成为元朝历代皇帝游玩狩猎之地;明成祖朱棣征伐北元,归途中病故榆木川,魂飞多伦;清朝顺治帝巡视塞外,在多伦召见蒙古王公;康熙帝在多伦诺尔与内外蒙48家王爷和三部首领会盟,正式确定了清王朝的北方版图。并敕建“汇宗寺”,雍正帝又建“善因寺”,使多伦成为中国北方喇嘛教中心。班禅六世东行途经此地说法祈福,进一步提高了多伦喇嘛教的影响力。汇宗寺的兴建以及章嘉活佛对整个内外蒙古喇嘛教事务的主持和管理,大大促进了多伦城商业的繁荣和发展。在这之后,多伦城逐步发展成为拥有4000商号、18万人口的著名塞外商埠——旅蒙商之都。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在纵横交错的十八条大街里,商业店铺、手工业作坊、会馆、庙宇、清真寺与民居错落有致,分布其间,被称为“南迎中华福,北接蒙古财,日进斗金,日出斗银”富足的草原城市。独特的气候条件、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复杂的地质结构,形成了多伦多样的自然风貌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境内山地、丘陵、河谷、沙滩以及纵横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繁盛的草原和原始林,多姿多彩,别具一格;气势宏伟的汇宗寺与山西会馆及清真寺成为多伦古城辉煌繁荣的历史见证,经过历史洗礼的古代遗址燕长城、辽代古墓群、元代古墓群、忽必烈避暑行宫东凉亭,也令人怀古惜今;而耶律阿保机、成吉思汗、朱棣、顺治、康熙、乾隆、班禅六世、章嘉活佛、李大钊、吉鸿昌等或皇或帝、或官或宦、或僧或圣、或志士或名人,其在多伦的轶文趣事,使多伦更增添了耐人寻味的神秘色彩。沿续了三百年的汇宗寺、善因寺跳扎布(喇嘛舞蹈)、六月十五赶庙会,正月十五的灯会社火、耍龙灯、踩高跷、扭秧歌、盛夏的环湖自行车赛、冬季的冰雪节,更显古城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附:
元上都历史:
一、 大汗的时代——曾经是世界文化与政治之中枢
在时间的长河中,草原英雄的时代似乎注定在公元十三世纪到来。相对于东方民族的勃勃生机,此时的欧洲文明,还处在漫长的中世纪“黑夜”之中。蒙古民族在大陆上以无可抑制的攻击力征服了大半个欧亚大陆,连之前的突厥民族也自叹弗如。在这群草原英雄群像之间,最出色的家族当属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的家族,虽然拖雷自己没有被推选为大汗,但是,他的儿子们之中诞生了三位可汗——蒙哥、忽必烈和旭烈兀,这样显赫的“豪门”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忽必烈成长的时代,恰是大蒙古国迅速崛起和领土扩张的时期,黄金家族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使他学到了熟练驾驭政治的能力。公元1252年,在金帐汗国的鼎力支持下,蒙哥在斡难河畔即大汗位,从而为拖雷的后裔们在日后将近四百年间掌握全蒙古的正统汗权打下基础。蒙哥汗即位之后,派自己最亲近的弟弟忽必烈出任漠南的最高军政长官(“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元史》)。从此,忽必烈的名字开始逐步影响世界历史。
离开漠北的忽必烈,带领人马来到漠南的金莲川草原,即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上都镇东20公里的元上都遗址所在区域。金莲川草原在此之前曾是东胡、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等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地方。金世宗完颜雍选择这里为“捺钵”(契丹语,意为“行营”)之地,并命名为金莲川,隶属于西京路桓州管辖。在迷人的金莲川草原,忽必烈着手建立了自己的参谋机构——著名的“金莲川幕府”。公元1256年,忽必烈决定在这片草原上修建城池,命汉族人刘秉忠选址造城。历经三年,于公元1259年建成并被命名为“开平府”,史载其“北控大漠,南屏燕蓟”。奇怪的是,今人通过卫星测量发现北京城的中轴线如果往北延伸,其延长线直指古开平,而且,两条中轴线几乎吻合。这也许是个巧合,也许是古人有意为之。公元1259年7月,南征的蒙哥汗在合川逝世。讯息传来,忽必烈迅速作出反应,于1260年3月在开平即位。
此时的蒙古民族的政权中心在哈喇和林,该城位于今天的蒙古国杭爱山南麓,鄂尔浑河上游右岸的额尔德尼召之北,当时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都市之一,罗马教皇的使者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即于1246年在哈喇和林拜见过窝阔台汗。哈喇和林此时的权力属于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但是,阿里不哥在1261年被打败,哈喇和林被忽必烈的军队占领。1263年,忽必烈升开平为上都,1264年,升燕京为中都,后改为大都。蒙古帝国的统治中心逐渐移至漠南,哈喇和林失去了都城地位。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国号“大元”,取《易经》之中“大哉乾元”之句。
上都作为元朝的夏都,与大都南北遥望,成为元朝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上都的环境十分优美,城南是滦河的上游上都河,城北群山环抱。据元人记载,“山有木,水有鱼盐,百货狼藉,畜牧繁息。”地理形势方面也颇为优越,山川雄固,林木葱茂。据文献记载,上都城是一座颇具蒙古族风格的汉式城市。它由宫城、皇城和外城组成。
宫城位于全城偏东,东西宽约570米,南北长为620米,略呈长方形。宫城东、西、南三面城墙正中开设城门,东面称东华门,西面称西华门,南面称御天门。南边的御天门最重要,它与皇城的南门明德门在一条轴线上,是出入要道。皇帝下诏,也在御天门上。忽必烈曾经于1273年在此向全国发出兴师伐宋的诏书。城内宫殿建筑三十余处,最重要的是大安阁。大安阁位于宫城的中央,是上都的主体宫殿,建于1266年。元朝皇帝在这里登基、临朝、议政、修佛事,举行重大典礼。可以想象当年大安阁里至高无上的大元帝国的皇帝,接受着欧亚大陆众多王朝、公国使臣的朝贺,决策着八方万里芸芸众生的命运。宫城内还建有穆清阁、万安阁、统天阁、鹿顶殿、歇山殿、洪禧殿、水晶殿、香殿、宣文阁、睿思殿、仁春阁、隆德殿、清宁殿、楠木亭等,如今仅见基址。
皇城在外城的东南角,呈方形,每边长1.4公里。皇城的东南墙是外城东南墙的一部分。城墙用黄土版筑,表面用石块堆砌而成。现存残墙高6米,下宽12米,上宽2.5米。四角有高大的角楼台基,今天依然可见。南北各有一门,东西各有二门。城内道路整齐,井然有序,南半部为官署、府邸所在区域,东北和西北隅分别建有乾元寺和龙光华严寺。皇城北城墙的承应阙上有著名的“回回司天台”,是阿拉伯人扎马鲁丁的杰作。外城呈方形,每边长2.2公里,城墙全用黄土版筑。现存残墙高5米,下宽10米,上宽2米。外城北部为皇帝游乐的御苑,南部为官署、寺观和作坊所在地区。元朝决定大汗人选的忽里台大会就在北苑举行。城外东、南、西三处关厢地带,为市肆、民居、仓廪所在。今天,当地蒙古语俗称上都遗址为“兆奈曼苏默”,为108座庙的意思,就是依据城址中建筑众多而讹传的。
忽必烈确定的两都巡幸制在元朝延续了下来。每年农历四五月份,元朝皇帝都会离开大都到上都避暑。每年九月份再从上都回到大都。继忽必烈在开平继皇位之后,元朝还有五位皇帝是在上都登基的——成宗铁穆耳、武宗海山、文宗图帖睦尔、天顺帝阿剌吉八、惠宗妥欢贴睦尔。

700多年前,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奉罗马教皇之命不远万里从威尼斯水城来到元上都考察。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元上都的繁荣景象:“终抵一城,名曰上都,现在位大汗所建也。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皆涂金,绘有种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心目”。这座令马可•波罗惊叹的东方城市,几百年来在欧洲享有盛名。
二、 兵燹之祸——草原政权的动荡与不息的生命力
公元1333年,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即位。此时曾经辉煌显赫的大元帝国,已经出现分崩离析的迹象。元帝国之外,随着各汗国的蒙古族征服者逐渐被当地宗教所征服,血统上也逐渐被当地民族所稀释、同化,各蒙古汗国之间的联系已不如忽必烈时期那么紧密,元朝的皇帝仅是名义上的全天下蒙古人的大汗。公元1357年6月,红巾军领袖刘福通指挥三路大军北伐,中路军由关铎和破头潘率领,从山东曹州出发北上。1358年,关铎指挥的红巾军取道大同,北上兴和,于是年12月攻克上都,胜利后的红巾军将上都的诸多宫殿付之一炬。之后这部分红巾军离开上都,攻辽阳,继东征高丽。自叹时运不济的元顺帝对各地风起云涌的起义已疲于应付,更无暇顾及重建上都。后来每一拨起义军攻入上都,都要放火烧一次,逐渐地,上都就被废弃了。元上都从1259年建立,到1358年被焚毁,一共经历了99年。在这99年之中,上都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不仅是元帝国的中心,也是横跨欧亚大陆的诸蒙古汗国的中心,在推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世界的心脏,它跳动了99年。仿佛是宿命,这个曾经伟大的城市伴随了元朝的兴亡全过程。今天,这片宁静了648年的城市废墟,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马可•波罗游记》记载的元上都的繁华早已不再,留下来的只有永恒的历史沧桑。已成废墟之地的上都遗址,残砖碎瓦遍地,柱础基石苍凉,杂草野花丛生,七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把显赫99年的上都文明永远地封存起来。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曾承载了辉煌而多姿多彩的元朝文明。在时间的轨迹上,它退隐了。但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它永远是中华文明不可遗忘的一部分。
元朝政权崩溃之后,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北奔。其继承者据有漠北甚至长城以北,仍使用“元”国号,史称“北元”。1369年(元至正二十九年,明洪武二年)明将常遇春曾领大军一度攻克上都,但未留守。1370年二月,明王朝又派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居庸关,先攻克兴和,五月进入上都。从此以后,上都(开平)成为明军和北元军双方争夺之地。直至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明王朝正式在此设置开平卫指挥使司。开平卫设置后曾大力经营,加强屯守。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开平卫治徙京师,屯里随之废弃。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改行洪武年间的军事策略,于二月复设开平卫,派遣官军驻守,储备军粮,修筑城堡,以阻止北元军南下及作为北征屯集点。明成祖五次亲征漠北,曾驻扎开平。成祖之后,明王朝由主动进攻改为消极防守,开平卫便成为边墙之外的孤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开平卫移到长城以内的独石口堡,改隶万全都指挥使司,开平城正式废弃,上都城的历史使命彻底终结。今天我们依然能在上都遗址看到明代早期的建筑遗迹。
三、 察哈尔的衰微——察哈尔八旗始末
北元政权的三百多年间,其大汗依然享有全天下蒙古汗国的宗主权。公元1510年,蒙古中兴之主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分蒙古为六万户,大汗直接统领的就是察哈尔万户,为左翼三万户之首。察哈尔在蒙古各部落中,应该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部分。他的部民主体始于成吉思汗创立怯薛军,建立常备的护卫军;兴于北元达延汗中兴,建立大汗护卫军;衰于林丹汗抗金失败,部众离散衰微。成吉思汗的怯薛军,是蒙古民族的精华所聚,是按照成吉思汗的旨意,从万户长、千户长、百户长和自由人的儿子中挑选的品行端正、武艺高强、相貌端庄的人组成的大汗护卫亲军。在战争中,怯薛军具有极强的战斗力,是成吉思汗大军的中流砥柱,披坚执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西征花剌子模,南征西夏、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怯薛军的英雄主义精神,成为蒙古文化核心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怯薛军的英雄主义精神,在达延汗建立的大汗护卫军身上得到继承和弘扬。但是,达延汗时代结束后,蒙古汗权再度衰落,地方割据势力崛起,蒙古草原重新陷入了诸侯混战、长期分裂的局面。
十七世纪初,后金崛起之后,努尔哈赤采取武力打击与政治拉拢的手段,对蒙古诸部进行分化瓦解。察哈尔万户的敖汉、奈曼等部先后归附了后金,其他蒙古部落亦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面对蒙古诸部渐趋分裂,势力日衰的局面,蒙古大汗林丹汗实施错误的“先处里,后处外”的战略,于1627年举众西进,欲以武力征服控制全蒙古,而后集中力量与明朝、后金争雄。这次西进,很快击败了右翼诸部,控制了蒙古的广大地区。但军事上的胜利,并没有达到他统一全蒙古的目的,反而加剧了蒙古诸部的众叛亲离。1632年,后金皇太极发起了对林丹汗的进攻。1634年,林丹汗兵败,走殁于甘肃大草滩。次年,其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在后金的围困下率部投降。从此,蒙古的正统汗权被女真贵族攫取,普天下的蒙古人没有了自己民族的大汗。
额哲降清后,仍保留部众,被封为察哈尔札萨克旗的固伦额驸和硕亲王(札萨克,蒙古语“执政官”的意思;额驸,“驸马”之意),驻地在辽东义州。额哲去世后,其弟阿布鼐袭爵。第三任札萨克和硕亲王布尔尼是阿布鼐的儿子,在康熙十四年趁三藩之乱时叛乱,结果兵败,被科尔沁额驸沙津以箭射死,察哈尔汗裔嗣遂绝,札萨克旗亦被削。因之察哈尔的地位骤然降低,察哈尔部众被迁至大同、宣化边外,混以喀尔喀和厄鲁特蒙古部落的降众,被编成了察哈尔八旗。察哈尔八旗分为左右两翼,正蓝旗为左翼旗,元上都遗址区域在其境内。乾隆二十六年,设察哈尔都统,驻张家口,这是张家口成为察哈尔八旗政治中心的原因。辛亥革命之后,北洋政府成立察哈尔特别区,察哈尔八旗的传统牧地受到强力冲击;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察哈尔省;新中国建立后,察哈尔八旗的旧有管理体制被彻底变革。
小知识:清代蒙古族就政治地位而言,有三个层次,即八旗蒙古、札萨克蒙古和内属蒙古。八旗蒙古是较早归附清朝的蒙古部众,取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札萨克蒙古是指内、外蒙古领有旗属的王公贵族,他们有自己的领地、属民,爵位世袭,对内事务也有一定的自主特权。内属蒙古是指在历史的变迁中,由于种种原因,丧失了自己的固有权利的蒙古贵族及其所部。清廷视其人数之多少,编为旗、佐,由清朝派总管管理。总管旗既无八旗蒙古的政治地位,也无札萨克蒙古的世袭、自主权利,察哈尔蒙古就属这一类。
该网址不再展示
南坡之变


元朝建立以后,宗室内乱、宫廷政变、后妃干政、权臣用事等接连不断,令朝政混乱。元英宗即位后,决意改革朝政,因朝政被权相铁木迭儿及其党羽把持,难以推行。至治二年(1322年),铁木迭儿死,元英宗起用太常礼仪院使拜住为中书右丞相,开始推行新政,同时处死铁木迭儿之子八思吉思,并追查其党羽。以御史大夫铁失为首的余党很震恐,于是密谋政变。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五日,元英宗与拜住自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南返大都(今北京),途经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驻营。当日夜晚,铁失与铁木迭儿之子锁南、知枢密院事也先帖木儿、大司农失秃儿等十六人发动政变,以阿速卫军为外应,杀死元英宗和拜住。随后,迎立晋王也孙铁木耳(泰定帝)即位。史称此事件为「南坡之变」。

元仁宗延祐七年 ,卒,硕德八剌继帝位,即元英宗时仁宗母答己太后任过去被仁宗罢黜的权臣铁木迭儿为右丞相,相互勾结,排除异己,权倾朝野。英宗刚毅而思有作为,锐意于改革。元英宗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立太祖功臣木华黎后裔拜住为左丞相,极力抑制答己、铁木迭儿一党的势力。至治二年(1322)八、九月,铁木迭儿、答己相继去世。十月,立拜住为右丞相,表示要励精求治、一新机务。此后数月,曾采取了一些改革性的措施 : 广泛起用汉族地主官员和儒士 ,如张珪、吴元珪、王约、吴澄等;发布《振举台纲制》,要求推举贤能,选拔人才;罢徽政院及冗官冗职,精简机构,节制财用,行助役法并减轻徭役;颁行《大元通制》,以加强法制,推行汉法;清除铁木迭儿余党,查处他们的贪赃枉法事件。这些措施遭到一部分保守的蒙古贵族反对。三年八月初,尚存的铁木迭儿余党、御史大夫铁失阴谋发动政变,密遣心腹去漠北,当月五日,元英宗、拜住由上都启程返京,途中宿营于上都西南20里南坡店,被铁失等刺杀,史称南坡之变。
延佑七年(1320年)正月二十一日,仁宗去世。二十四日,大子硕德八刺奉皇太后答己之命罢免中书右丞相伯答沙,以铁木迭儿为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儿复相后,立即着手报复政敌。
  他先是诬谄中书省参议韩若愚有罪,请求处以极刑。太子知道韩若寓冤枉,拒绝了这一请求,但慑于答己大后和铁木迭儿的淫威,不得不将韩若愚革职。二月,又先后把不依附于自己的中书平章赤斤铁木儿,御史大夫脱欢、中书平章李孟、兀伯都刺、阿礼海牙等罢官、夺爵、降职。四川行省平章赵世延曾弹劾过铁木迭儿。这时,铁木迭儿便唆使人诬告他有罪,同时又暗示他只要咬出同党就可以得到高官厚禄。赵世延严辞拒绝。铁木迭儿便给他加上违背诏书、大不敬等罪名,拟处死刑。英宗明知冤枉,但也只敢说赵世延犯罪是在大赦之前,应该有所宽大。铁木迭儿要求追究当年和赵一起弹劾过自己的人。英宗仍以这些事发生在大赦之前,不应该追究来搪塞。铁木迭儿一再要求处死赵世延,英宗就是不同意。于是,负责审讯的官员为了讨好铁木迭儿,千方百计地折磨赵世延,企图使他因不堪凌辱而自杀。不料赵世延即不招供,也不自杀。铁木迭儿只好将他长期关押狱中。英宗救下了赵世延。
  铁木迭儿在诛除政敌的同时,大批提拔亲信,把江浙行省左丞相哈律(一写黑驴)、陕西行省平章赵世荣提升为中书平章。他的党羽、宜徽院使失列门以答已太后的名义要求太子大规模更换朝臣。太子以先帝旧臣,岂宜轻动为理由加以拒绝。中书左丞张思明也劝铁木迭儿不要闹得人心惶惶,引起诸王、驸马们的不满。这样,铁木迭儿才稍加收敛。
  三月十一日,太子硕德八刺即位,是为英宗。英宗一面和太后、铁木迭儿周旋,加封铁木迭儿为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师,甚至下诏禁止官员非议铁木迭儿。尊答己太后为太皇太后。一面积聚力量,提拔自己的亲信。四月十一日,英宗将木华黎后裔、安童之子、太常礼仪院使拜住提升为中书平章,以牵制铁木迭儿。拜住素来主张以儒学治天下,与英宗一拍即合,成为他的主要助手。以英宗、拜住为一方与太皇太后答己、铁木迭儿等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四月十三日,铁木迭儿请求禁止各大臣越级上奏,企图阻塞言路。英宗同意了这一要求。五月初三,铁木迭儿诬陷上都留守贺伯颜穿便服迎接诏书,以大不敬之罪处死,抄家。英宗仍不动声色,但在贺伯颜死后不到十天,便将拜住提升为中书左丞相,地位仅次于铁木迭儿。五月二十日,英宗又根据拜住的建议,以阴谋废立皇帝的罪名将阿散、哈律、脱忒脱、失列门等人处死并抄家,沉重打击了太皇太后、铁木迭儿这一派的势力。于是,铁木迭儿又一再要求处死赵世延,被英宗拒绝。至于铁木迭儿一再陷害拜住,英宗更是置之不理,反而对拜住更加信任。
  至治二年(1322年)八月二十五日,铁木迭儿去世。九月二十二日,太皇太后答己去世。英宗真正掌握了大权。十月二十五日,英宗升任拜住为中书右丞相(元代尚右),并决定不再设左丞相,以示尊荣。英宗、拜住着手革除弊政,推行新政。
  英宗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减轻赋役,重农抑商,裁减冗官,启用儒臣等。例如十一月,英宗诏示天下,凡流民重操旧业者,豁免三年赋税。驿站户因贫苦而典卖妻子者,官府出钱为之赎还。凡有劳役先征发商贾富贵之家,以扶植农业。豁免陕甘明年差税的十分之三和各处官田田租的十分之二,而江淮地区的创科包银则全部免除。同月,还下令裁减世祖以后设置的冗官。又如至治三年(1323年)正月,启用前枢密副使吴元,王约等人,让他们参加中书省的决策,并根据拜住的建议,启用了一批有德老儒。同月,还将赵世延释放出狱。二月,颁行《大元通制》,统一了法令规章。四月,实行助役法。派使节考察各地税籍,划出若干亩田地,让应该服役的人轮流耕种。然后再用这些田地的收成作为雇人服役的费用。
  英宗在实行新政的时候处理了铁木迭儿专权乱政的罪行,却没有很好地清理铁木迭儿的党羽,导致了后来的政变。先是在至治二年(1322年)十二月,英宗下令处死铁木迭儿之子、宣徽院使八思吉思,罪状是贪赃枉法。接着,在至治三年(1323年)六月,下诏追夺铁木迭儿一切官爵,抄没家产,并将其罪状公布于大下。又以贪赃罪罢免铁木迭儿之子知院旺丹。这些举动使铁木迭儿余党震恐不安,于是,铁木迭儿的义子,禁卫军将领铁失等人阴谋发动政变。
  八月初二,铁失派人前往土拉去见抚军漠北的晋王也孙铁木儿(甘麻刺长子),告诉他政变计划,并说若能成功将拥戴他为帝。初五,英宗从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北)起驾南返大都(莫久愚、赵英主编《中国通史图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驻跸离城30里的南坡。铁失等以阿速卫亲军为外应,发动政变,入皇帝行帐,杀害了英宗和拜住等人。铁失等当夜驰往大都,收封省部印信,遣使奉玉玺至漠北晋王镇所。九月,也孙铁木儿在漠北即位,次年改元泰定。

两都之战

泰定帝在位五年,没什么大的建树。致和元年(1328)七月,泰定帝病死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一场皇位争夺战爆发了。
  就在泰定帝病重时,丞相倒刺沙匆匆从大都(今北京)赶往上都。元朝时,上都比大都的位置重要,新皇即位,一定要得到设在上都的和林皇家议会忽里台的确认,方为有效。倒刺沙因太子年幼,不即拥立,竟擅权自恣,独断独行。皇后巴巴罕见朝廷上面闹得不成局面,只得临朝称制,遣使进京,命平章政事乌都伯刺,收掌百司印章,安抚百姓。
  而留守大都的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知道势难再缓,便去见西安王阿刺忒纳失里,说:“故主已殂,太子尚幼,国家须立长君,始可无虞。况天下者,武宗之天下,英宗已不当立,大行皇帝更出旁支,愈加混乱。今日正统,应归武帝嗣子,岂可一误再误?”
  阿刺忒纳失里本就是怀王图帖睦尔一党,自是求之不得。却故意说道:“周王远在漠北,如何是好?”燕铁木儿道:“周王远在漠北,可怀王近居江陵,不如先迎怀王入都,安定人心,然后再迎周王,仁宗故事,即是先例。”
  于是燕铁木儿便召集心腹,准备停当。由阿剌忒纳失里下令,八月初四黎明,文武百官都到兴圣宫开会。乌都伯刺正要宣示皇后巴巴罕的手敕,收缴百官印章。在此关键时刻,燕铁木儿率阿速铁木儿、索伦赤等17人,闯入宫中,要立武宗之子为帝,敢有不顺从者,立即处死。
  随后,燕铁木儿与阿剌忒纳失里共守内廷,分布心腹于枢密院,控制大都,召集百官听命。同时,委派前河南行省参知政事明里董阿、前宣政使答里麻失里,驰往江陵迎怀王图帖睦尔。图帖睦尔遂于9月平安抵达大都,入居大内。自称监国,待尚在漠北的大兄(和世 )到来后让位。《元史?土土哈列传》:“燕铁木儿与诸王大臣请帝早即大位,以安天下,帝以明宗居长,固辞。”
  其实自古以来,帝位是最具诱惑性的东西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图帖睦尔心中当然觊觎了,但弟不先兄,这是蒙古传统。因此,他在没有合理借口的情况下,不敢贸然接受。但老谋深算的燕铁木儿严肃地对他说:“大王让德,欲待周王,固然是极好之事。但时势相迫,亦宜从权。人心向背之机,间不容发,万一失去这个机会,噬脐无及。万不可坚执己见,以失民望。”燕铁木儿又率群臣劝进,伏阙上书,请怀王早正大位,以慰人心,而安天下。于是,图帖睦尔在多次表示“固让之心”之后,于9月13日于大都大明殿即皇帝位,改元天历,是为文宗。不久,立卜答失里为皇后。《新元史?后妃列传》:“天历元年,册立为皇后。二年二月,授册宝。”
  与此同时,在上都的辽王脱脱(斡赤斤后)、梁王王禅(甘麻剌孙,泰定帝侄,封地在云南)、右丞相塔失铁木儿、左丞相倒剌沙、御史大夫纽泽等闻大都政变,惊骇不已。也于9月间在上都拥立泰定帝幼子阿剌吉八即皇位,是为天顺帝。
  上都与大都形成两个皇帝并立的对峙局面。上都得到了和林皇家议会忽里台的授权,很快组织起讨逆大军,加紧进攻大都。而辽东、关陕、川蜀等地藩王也先后起兵响应上都。而文宗也传令封府库,收百司印,募死士,买战马,运京仓米,饷输士卒,遣兵扼守各路要塞,积极备战。争夺帝位的斗争由宫廷政变发展为两都之间的大规模内战。
  燕铁木儿想到自己的弟弟撒敦、儿子唐其势还在上都,便密令塔失帖木儿召返京师。两人得了消息,抛弃家眷,星夜奔回。燕铁木儿遂命撒敦率兵镇守居庸关;唐其势屯兵古北口,以御上都。上都军与大都军在居庸关、古北口一带展开激战。初时,上都军所到之处,人马辟易,无往不胜。正当上都军全力南进时,在东北的东路蒙古元帅帖木儿不花(燕铁木儿之叔)与后王搠只哈撒儿、齐王月鲁不花,在10月13日乘虚进围上都,留守倒剌沙经过两个多月的武装较量后,彻底认输,奉皇帝玉玺投降,文宗将他投入监狱,天顺帝阿剌吉八被俘。上都的支持者失去首领,相继溃散瓦解。
  11月,梁王王禅及倒剌沙、纽泽等均被处死。

--
2011-07-07 18:24:13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988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