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信愿持名
信愿持名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高级居民
经 验 值:94
魅 力 值:70
龙    币:1227
积    分:440.7
注册日期:2010-10-12
 
  查看信愿持名个人资料   给信愿持名发悄悄话   将信愿持名加入好友   搜索信愿持名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信愿持名发送电子邮件      

人格道德的培养更有发展后劲----全文转载自《新京报》:少儿国学班
少儿国学班 读经习礼,嫁接传统

上世纪90年代,国内再掀国学热潮,一些针对少年儿童的国学培训机构也随之涌现,持续至今,热度不减。在谈到少儿国学培训行业的发展时,汇贤雅国学负责人苏兴指出,现在行业内仍是鱼龙混杂,很多机构缺少课程体系和教学成果,有些机构甚至不以传播国学为己任,而以盈利为目的。“现在好的国学老师很难招,社会对少儿国学课程的了解度和认可度也不够高。”苏兴坦言,虽然国家正在力推国学,但其支持力度和影响力还不足,少儿国学课程仍需进一步发展。

汇贤雅国学 将国学经典引入日常生活

位于回龙观的汇贤雅国学课堂里,5岁的朵朵和4岁的亮亮正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诵读国学启蒙经典读物《弟子规》,老师会不时停下来解释一下所朗读的内容,面前的小黑板上写着当天要学习的汉字。

朵朵和亮亮都没有上幼儿园,而是在汇贤雅上全日制班,每天从早上八点半到下午五点半。汇贤雅的吴老师介绍,每天上午会有两节课,每节一个小时,最主要的是锻炼孩子的定力,如果他们的状态不好就可能提前下课。

与同龄孩子相比,朵朵和亮亮确实比较安定。记者与吴老师交谈时,调皮的朵朵突然在一旁大声插话,吴老师温和地说:“朵朵,老师不是讲过嘛,‘人不闲,勿事搅’,别人忙碌的时候不要打扰。”朵朵听了之后,马上安静下来。后来,朵朵又玩起记者的签字笔,吴老师又说:“朵朵,‘用人物,须明求’。”朵朵笑嘻嘻地把笔放回原处,吴老师赞赏道:“过能改,归于无。”

吴老师解释,他们在指出孩子的错误时,一般都会用经典中的语言。这样结合日常生活场景能加深孩子的理解。“朵朵刚来时,接受不了批评,我就用《弟子规》里的‘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解释给她听,这样她就懂了。” 吴老师介绍,一个月内,朵朵和亮亮大概要学一本内容比较少的书,诗歌十首,还要认识不少汉字。“我们最担心的是孩子厌学,所以不是一味地强加,也不要求所讲的都能理解。在讲书里的道理时,我们会举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时会通过看动画、视频或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解。”吴老师回忆,前些日子下大雨,学堂一位老师开车送亮亮和他姥姥回家,第二天亮亮在学堂就特别懂事。“生活中的一个画面就能打动他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教十个月有可能这一下就贯通了。”

体验样本一 燃香、听音乐习得 “静”“定”

●陈浩然,15岁,汇贤雅国学夏令营学员

我妈妈一直在学国学,有时她会告诉我一些相关知识,最开始我很不喜欢国学,我的数理化都很好,语文不怎么样。上了国学课程之后,我才发现国学和平时上的语文课还是有很多区别的。小学、初中的语文课要背诵,在这里老师不强行要求。老师在讲解古文的时候,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有时我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事情,就会想起古文中的某段话。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是老师用了将近两个小时为我们讲解《大学》中的第一段话,那堂课讲得很深,很透彻,我们也都能听懂。其中讲到的“静”“定”学问让我受益匪浅。我是一个很活泼的人,以前很难静下来。进入夏令营之后,我们进行了一些“静”“定”的练习,比如在屋里燃着香,放着音乐,甚至像和尚一样打坐。我现在已基本能做到“静”和“定”了。

通过学国学,我的日常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回家后父母都说我变得成熟稳重了。我觉得学习国学一点儿都不难,在夏令营中除了经典之外,我还学了太极拳和茶艺。现在周末我也在继续学习国学课程。

■ 家长声音

人格道德的培养更有发展后劲

  ●郝建欣,朵朵母亲

  我觉得现在的教育中知识性的内容太多了,人格、品德方面的太少,而这些就应该从小时候抓起,从孩子第一次任性、第一次犯错开始,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再开始就为时已晚了。朵朵以前也上过幼儿园,普通幼儿园的老师们很负责,孩子学的东西也很广,但他们在教孩子品德时则和国学班差得很远,比如他们会让孩子们来分享东西,但是很形式化,有的更是让孩子只背不做,这样就更没有意义。真正去做才是目的。

后来我决定让朵朵来上全日制国学班,国学就有培养人格、道德的作用。之前我也和一些家长交流过,很多家长说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自己做选择,我觉得这是西方的教育理念。孩子这么小,他可能能分辨出是喜欢弹钢琴还是古琴,但是对道德是没什么辨别能力的。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不能用条条框框去限制他的发展,我觉得技艺类的可以这样,但道德方面应该有所限制。开始送朵朵来这儿时,她爸爸也反对,就是怕学国学会与社会脱节,但我觉得这是鱼与熊掌的关系,人格、道德这些才是会发出后劲的。

上了几个月的国学班,朵朵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她懂得了感恩和体谅父母:过生日的时候她不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而是先感谢父母;我们和同事出去玩,同事的孩子一直缠着同事,朵朵则说妈妈你休息吧,我自己玩儿,她懂得不能总是让别人为自己付出。再比如以前带她去同事家,叫她打招呼,她就会躲在我身后,现在能主动问好、鞠躬,这些变化都是很可喜的。现在我们还没想好是否让朵朵读小学,也有可能送她去教国学的私塾。

  ■ 围观

  以现代意识推行国学教育

  ●沈立岩,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正如管子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蒙学热”反映了生活相对富足之后,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反映了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从行为规范到价值体系)的缺失。显而易见,如果我们的启蒙教育还得求助于传统蒙学,那么我们多年来的所谓精神文明建设成就何在?

  我认为传统蒙学教育肯定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的社会环境,因为其中包含的一些伦理道德规范具有前现代甚至反现代的特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所有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已全部失效,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节义等传统价值观念经过现代转化之后仍有可能成为有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尺。但进行“国学”教育必须对其中违背现代文明的成分进行必要的批判,同时吸收现代文明的有益成分,诸如对个体价值和权利的尊重,对平等意识和公平意识的强调等等。

  中国传统经典没有什么不适合少儿阅读的,因为作为经典,其价值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和验证。《圣经》仍然是现代西方社会和基督教社会的必读书,人们读它也并不意味着无保留地接受它的教条,也没有听说因为读《圣经》而导致社会的倒退。对待国学经典,也是一样的。我对国学教育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以现代意识推行国学教育。”

  中小学教材应加大古文比重

  ●汪龙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据我了解,上世纪90年代北京就出现了开设少儿国学课程的机构。当时采取“读经”的方式,学生到一定年龄之后再进行讲读。

  中国古代,孩子从三岁就开始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六岁就要背完。六岁以后“发蒙”,进私塾,一般到九岁就能把四书五经背完。现在常讲古人过目不忘,其实他们从小就开始背诵经典,这对培养记忆力是很有意义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少儿“读经”确实有一定的好处。但是现在毕竟没有了古代传统文化的语境,古文艰深,孩子们不一定能全懂。即使“读经”能够锻炼记忆力,这种记忆力能不能转移到其他方面也值得考虑。

  当然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对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怎样让国学教育与现代社会相衔接是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不能只让孩子们去培训机构里学国学,而应当在中小学教材里加大经典文言文课程的比重。据我所知,台湾的中小学教材里文言文比重达到了70%,而大陆只有40%。此外,我们应加大“美文”的比重,而且所选文章应尽量浅显易懂,像《弟子规》、《朱子家训》都很好,讲大道理的文章可以少一些。在学习形式上,可以采取一些优美的方式,比如让学生一边听着古筝、古琴的声音,一边进行诵读。学习的地点也要有一个好的环境,最好是在野外,可以给孩子新鲜感和趣味性。

  诵读经典是一种人文陶冶

  ●阎萍,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现在不少中小学都开设了诵读经典课程,有人认为这是耽误孩子的时间,但我觉得诵读经典是一种享受,是一个陶冶人的过程。古文精炼的字组合起来能变成带有音乐感的东西,它的音乐感就是通过诵读来体现的。孩子在诵读经典的时候可能还不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意思,但是肯定可以隐约感觉到古文所带来的音乐感,这种影响是很有益的。而且我认为孩子背诵经典是很必要的,现在他们还没有太大的学业压力,有精力来背诵经典。近现代很多名人理工科很好,国学功底也很强,这种人文的影响是终身的。

  中小学的语文课程虽然对学习经典有一定要求,但语文课并不可能什么都承担,它有着教孩子识字、写作等多方面的任务,学校的国学教育比如诵读经典等,主要还是集中在活动课或实践课当中。

(该网址不再展示)
2011-09-26 12:06:22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873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