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搬运工
搬运工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高级居民
经 验 值:556
魅 力 值:84
龙    币:405
积    分:385.9
注册日期:2012-05-12
 
  查看搬运工个人资料   给搬运工发悄悄话   将搬运工加入好友   搜索搬运工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搬运工发送电子邮件      

(3)又一个小生命诞生了
在北美行医的故事(3)---又一个小生命诞生了 2010-04-29 12:21:14

注:平时上网不多, 最近刚在文学城上注册, 打算偶尔练练笔,免的把自己那点中文,统统还给辛勤培育的中学语文老师, 于是就写了前面的短文。没想到自己即兴涂鸦之作, 能引起这么多网友的关注, 我觉得这应归功于我的工作-一个人人都知道,但又不太了解的职业。我非常幸运能在北美进入这个行业,所以很珍惜也很享受每一天的经历。如果大家不嫌弃, 我会用拙笔记录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与网友们在工作生活之余共享。作为一个除了对文化有些兴趣,对政治、宗教等上层建筑的东西所知甚少的人,我只会写点局限于生活层面的博文,不敢奢想更深。言多必失,请各位多包容,给我加油,我会继续努力。喜欢看大家的点评,只是因为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回应,请你们原谅。

有位网友评论说“在犹豫是否以后继续看你的博客,实在是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啊。”我本以为自己的文章写得挺阳光呢,没想到竟成了催泪弹。哎,大家本来活得挺辛苦的,我实在不该再故作深沉地“煽情”。其实, 我的工作大部分时间是个开心的行当, 按中国老话, 结婚生子乃人生大喜之事, 我总是那第一个迎接孩子诞生, 跟父母报喜的人。 这不昨晚半夜又接生了一个八磅重的男婴,名叫Jason Alexander Romero。

Jessica 是一位漂亮精干的西裔女孩,公司会计, 丈夫Alfredo是大学认识的,做工程师。小两口准备结婚两年后生小孩, 巧合的是,在一周年纪念日那天, Jessica发现自己怀孕了。 早期她只是有些正常妊娠反应,后来20周的B超发现胎盘有点问题,脐带是边缘植入(Vilamentous Insertion)。 胎盘是个很独特的器官, 圆圆扁扁的像个飞碟盘,夹在子宫壁和胎儿之间,靠中间的脐带连着,孩子生完后就从母体自动脱落了。 胎盘功能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是将母亲的血液过滤加工后输送给胎儿, 外号”营养加工厂”。脐带边缘植入可能会影响到胎盘这个功能, 导致胎儿生长发育不良。不过Jessica的几次跟踪超声都很正常, 剩下要担心的就是生产过程中, 脐带不会提早剥离, 这样情况下就要紧急剖腹产,否则一但出血孩子生命会有危险。

Jessica 昨天满40周了,一大早就给诊所打电话说宫缩很规律很痛,我把她收入产房, 过了几个小时她就疼得要求打硬膜外麻醉了。 麻醉后的Jessica身上戴着胎儿心跳和宫缩显示器,很放松地躺在产床上, 一边看电视一边跟丈夫Alfredo有说有笑地聊天。晚上9点钟,我接到产房护士的Page,报告胎儿心跳有间断性变缓的问题,这往往是个不祥的指征,最坏的就是脐带胎盘供氧不足。我火速赶到产房, 经过一番折腾:加快输液给氧, 调整孕妇姿势,停催产素等等,Thank God,最后心跳总算恢复正常。 夜里11点半时,Jessica终于宫口开全, 可以推了。

离4月29号只有半小时了,他们想争取孩子有个4月28的生日。 我和护士,Alfredo,一起帮Jessica加油,大声数着“one, two, three, four, push, push, push!!!”Jessica便随着宫缩的频率, 使出全身吃奶的力气推。23点57分,午夜的钟声就要敲响之前,一个肉呼呼的, 长着一头黑发的婴儿终于降生了。随着我的宣告:"Congratulations, It's a boy!”, 小孩“哇”地大声哭出来,小手小脚乱舞。 此时听到这种哭声, 真比帕瓦罗蒂的歌剧声还美妙动人, 产房里响起一片欢呼。

护士把小孩擦干后,抱给了母亲(bonding time见后注)。象大多数第一次做父母的人一样, Jessica 和 Alfredo 脸上带着又惊喜,又有点不知所措的表情。到处扒扒看看,数数手指脚趾,一个不缺,松了口气。Jessica 碰碰还有点没缓过神的Alfredo, 嚷着“快给两家父母打电话报喜啊!”过不久, 产房走廊里便出现了一群西裔男女老少,兴高采烈地拿着鲜花气球,不用猜, 我就知道是Jessica夫妇的亲属来祝贺啦。

凌晨1点半, 我一个人在空空的大街上开车回家,周围夜深人静,我这个天生最胆小怕黑的人,现在心里十分平静。 回想起刚才产房里温馨的一幕,我感到很充实, 也很感恩,今天我又顺利地迎接了一个小生命的诞生!

后注:Bonding—the term for the close emotional tie that develops between parents and baby at birth—was the buzzword of the 1980's. Dr's. Marshall H. Klaus and John H. Kennell explored the concept of bonding in their classic book Maternal- Infant Bonding. These researchers speculated that for humans, just as for other types of animals, there is a "sensitive period" at birth when mothers and newborns are uniquely programmed to be in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and do good things to each other. By comparing mother-infant pairs who bonded immediately after birth with those who didn't, they concluded that the early-contact mother- infant pairs later developed a closer attachment.



以上内容人物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打印]

由梅兰松竹张贴 @ 2010-04-29 12:21:14 (被阅读8347次)

--
【视频40分钟】:从学者、律师到牧师-----刘同苏,候君丽夫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2ODk0NjU2.html
--
2012-05-23 10:31:32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862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