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家长教育反思)陪读遗祸:中科院天才少年辍学回家
母爱是伟大的。但是,当一个人的世界里只有单一的母爱时,那就注定是一场悲剧……
2003年7月的一天,湖南岳阳某县城突然传出“爆炸”新闻:严家的天才儿子被退学回家了!一夜之间,小小的县城轰动了,无论走到哪个角落,大家见面的第一句话都是:天才怎么啦?人们说的天才就是严永明。
严永明8岁就上中学、13岁就进大学、17岁就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录为“硕博连读生”,如今竟辍学回家了,怎么会不让人大跌眼镜呢?
当年的严永明,不知羡煞了多少父母和孩子,也让仅仅高中毕业的母亲李腊梅一朝成名。据说,严永明没有辍学回家之前,为了儿女而上严家请教的父母络绎不绝。
而今,笔者再次踏进严家的大门,却发现折翅天才的母亲李腊梅精神恍惚,眼睛底下大大的眼袋使她显得比实际年龄大得多。在笔者采访的时候,她不时喃喃自语:“都怪我!要不是我不顾一切去陪读,孩子也不会弄成今天这个地步。我后悔呀!”
名在一朝,严母培养出13岁的少年大学生
21年前,住在县残联隔壁的严家喜气洋洋,因为严家的媳妇李腊梅又给严家添了一个男丁。李腊梅的丈夫给儿子取名严永明。
令李腊梅无比惊喜的是,儿子从小聪慧过人。小永明几个月就会叫爷爷奶奶了,两岁就认识了1000多个字。
儿子具有过人的才智,极大地膨胀了母亲望子成龙的欲望。李腊梅暗自想:要是培养到位,孩子一定大有出息!
可是,小永明并不了解母亲的苦心。他见自己走到哪里母亲就跟到哪里,不禁觉得很烦,所以只要母亲稍不注意,他就会跟母亲玩“捉迷藏”。怎么办?李腊梅想出了一个绝招——实施苦肉计:只要儿子不做完功课,她就不吃不喝;只要孩子偷偷出去玩耍,她也不吃不喝。久而久之,小永明终于领略到母亲的厉害,再也不敢违背她的意愿了。
最初,李腊梅成功了:1983年出生的严永明,在1991年10月就顺利地跳到县重点中学。
在李腊梅看来,她为儿子铺就的是一条金光闪闪的人生大道——小学、中学、大学,直至硕士、博士。她认为,儿子只要读好书,其余的一切都可以忽略。笔者看到,严永明家里至今还挂着这样一副对联:“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儿子从小到大,李腊梅只要求他读好书,至于生活上的一切事务,则由她统统包揽。就这样,身处现代社会的严永明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生活。连他咳嗽一声,也会招来母亲长时间的问长问短。
为了让儿子有安静的学习环境,李腊梅还推出了几条硬性规定:第一,没什么大事的话,即使亲戚也不让进屋;第二,凡是儿子在家,一律不准开电视,也不准大声说话;第三,儿子任何有关学习方面的要求,一律要在第一时间内加以解决;第四,家里除了教科书,其他书都在管制之列。
初中和高中,儿子果然按照李腊梅设计的方向发展。1996年9月,年仅13岁的严永明就考上了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
手捧儿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李腊梅笑开了花。育儿千日,名在一朝。她培养出如此年轻的大学生,在新闻少之又少的县城一时传为佳话,上门道贺的人络绎不绝。
育儿再见成效,李腊梅有些陶醉了。她决定:无论如何,自己都要将陪读进行到底,儿子一开学,就跟儿子去湘潭。
李腊梅向丈夫提出这个主意,丈夫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妻子宠爱儿子竟然到了这种地步。不过,他对妻子的提议又不能不同意,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在妻子的育儿高招下,儿子除了学习不错之外,生活自理能力实在令人堪忧。
“抛夫弃家”,誓将陪读进行到底
1996年10月,李腊梅风尘仆仆地找到儿子所在的大学。令她奇怪的是,一提起严永明,似乎谁都知道。她很想知道儿子为何这么出名。
原来,严永明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报到那天,站在牛高马大的同学中间,严永明仿佛是“稀有动物”。军训休息时,别的同学坐在一起天南海北地聊得起劲,严永明却插不上嘴。对军训的一些动作,严永明更是一片茫然,一个系腰带的动作他学了好几次才学会,正步走时他的手脚总是配合不起来……
随着日子流逝,严永明暴露出更大的毛病——极不合群:与人交往,他通常只是说一句“你好”;对日常礼仪,他知之甚少。比如,他很少主动与他人打招呼,就算人家主动向他表示友好,他也愣愣的不知所措;到老师家去,他不管人家是否已经休息,自顾自地“砰砰砰”猛敲不停。
更绝的是,有一次,严永明在系办公室玩时竟然突发灵感打“119”。他报称湘潭大学发生火灾,几分钟后,消防车呼啸而至。事后,他笑着解释:“我只是想看看消防警察的工作效率。”让前来调查的警察哭笑不得。
学校有关人士忍不住叫苦连天。他们当初以为招了个宝,万万没想到这个天才少年竟然如此不懂世事。
了解到实情后,李腊梅后悔不已:要是自己一直陪着儿子,儿子就不会弄出那么多笑话!深深自责的李腊梅,更加坚定了陪读到底的决心。
第二天,李腊梅就向学校提出了陪读的请求。大学有关部门经过研究,同意了。学校还破例给严永明母子免费提供一室一厅的住房(这可是讲师一级的待遇啊)。另外,在岗位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安排李腊梅在物理系做勤杂工,每月可以有几百元收入。
有了物质上的保障,李腊梅便一头扎进育儿天地里。她认为儿子之所以闹出诸多笑话,固然跟他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有关,但是如果他像以往那样刻苦攻读,坚持三点一线(课室、饭堂、宿舍),就不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李腊梅首先限制儿子的娱乐。当时,住在隔壁的是历史系的一位教授,这个教授很喜欢下象棋,平时难逢对手,自从严永明做了邻居后,两人经常一起下象棋。那段时间,严永明每天都会到教授家里下下象棋,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李腊梅发现了这个情况,第二天就守在教授家门口,一看见儿子就上前拦截,将儿子带回家里。即使严永明偶尔抽空到教授家一会儿,她也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要儿子立刻回家复习功课。
严永明的世界越来越封闭了,他之前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一点自理能力很快就丧失殆尽。后来,据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一些老师回忆,严永明在北京读书时根本不知道添减衣服,有时下雪天还穿着单衣,有时会穿着拖鞋到处跑。时至今日,严永明所在大学的教授们仍为当初的决策后悔不已,他们说:“当初就不应该同意严永明的妈妈来学校陪读。”
对母亲陪读,严永明显得很无奈。他当然明白,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他也知道,母亲为了他,抛弃家乡好好的工作不干,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硬要和他同甘共苦。但他觉得母亲没有一点儿人情味,一天到晚只知道要他读书读书再读书,他连一点个人空间都不存在。他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母亲,我知道您爱我、关心我,但是,我一点也不感激您,我一点都不快乐。”
严永明读大三的时候,物理系的领导和老师见他的状态越来越差,特意为他召开了一次会,大家一致决定:从新学期起,严永明离开“保护区”,搬到集体宿舍去,和同学们朝夕相处。
获知消息,严永明高兴极了,因为这么一来,母亲就不可能再对他实行全程监管。他甚至想到:如果自己搬回集体宿舍,母亲很有可能打道回府!
不料,李腊梅得知这一消息后竟然跑到系里哭诉,搞得办公室的领导不能正常工作。最后,双方各让一步:李腊梅让儿子搬去集体宿舍,系里让李腊梅继续住在原来的宿舍跟踪陪读。
不久,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李腊梅做出了惊人决定:上课室陪读!原来,她见儿子搬回集体宿舍后很难全方位教育儿子,便日夜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这个主意。
上大三第一堂课时,脱离了母亲监管的严永明心情舒畅地坐在课室里听教授讲课。突然,课室里出现骚动,原来后门口出现了一个中年妇女。有的同学认出来了:“这不是严永明的母亲吗?”“严永明,你母亲来陪你读书啦!”严永明一下子脸红耳赤,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有了第一次,自然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接下来的日子里,李腊梅的陪读脚步跟得更加紧了,她甚至抄下儿子的课程表,不论刮风还是下雨,不论选修还是必修,她都按时出现在儿子的附近。日子久了,全校都知道严永明有一个“伟大”的母亲,严永明的心里却有着说不出的痛苦。
在学习上,严永明几乎无师自通。再难的课程,他只听20分钟就开始睡觉或东张西望,但学习成绩依然遥遥领先。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严永明读高中的县一中有一位任课老师还清晰地记得:“他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就像扫描仪一般,应付读书考试简直就是轻而易举。”
严永明有着大量的精力无处宣泄,又难以控制自己的种种冲动,所以经常干点恶作剧或犯点小错误。上大学后,他迷上了电脑,而且很快就学会了编程和破解别人的电脑密码。但是,他也很快开始犯错。一次,他将一个同学存在电脑里的情书打开,那同学扑上去要揍他时,他正读得哈哈大笑。
不过,尽管严永明很聪明,但他接触的其他知识仍然十分有限。有一次,他看了一本《文革十年》,不久就在网上发帖子说“某某是物理系的走资派”。那位被他攻击的大学物理系教授,事后却不得不替他解释:“因为他对社会一无所知,所以他接触一些书上的观点后会觉得非常新奇。”“这完全是孩子的恶作剧。”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对严永明的表现,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大家都想方设法尽力帮助他走出“泥潭”。其中,黎培德教授是比较突出的一位。
“为学须得先为人。”这是黎培德教授的座右铭。黎培德教授打算借此对严永明进行矫治,他给严永明找来一些科学家传记,鼓励严永明学习科学家的钻研精神,领会科学家的高尚情操。可惜,李腊梅接受不了。她很不高兴地认为,那些都是闲书、杂书,对考试一点用处都没有。于是,她明令禁止儿子看这些书。为了检验儿子贯彻落实“规定”的情况,她甚至到集体宿舍去突击检查。
黎教授又有意识地安排严永明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想让严永明在集体交往中逐渐成熟、逐渐开朗。可惜,这一措施又在李腊梅那里搁浅了。李腊梅为了阻止这类事情再次发生,竟然找到黎教授的家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对黎教授诉说自己育儿的艰辛、陪读的不易,求黎教授高抬贵手放她和她儿子一马,搞得黎教授尴尬不已。
就这样,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拉锯战中,李腊梅凭借无比坚定的决心和极端投入的跟踪陪读精神,稳稳地占据了上风。在她面前,学校教育显得千般无奈、万般乏力。
后悔莫及,沉重的母爱折断天才少年的翅膀
大四毕业前夕,严永明获得了上北京中科院免考攻读的机会,导师在严永明“硕博连读”推荐表中写道:“如果把握好方向,能成大器。”
为了赢得陪儿子上京面试的机会,李腊梅又开始酝酿哭闹旧戏。但是,这回学校方面的立场前所未有地坚定,老师都认为:如果让李腊梅继续陪读下去,严永明就会变成彻头彻尾的书呆子,学校的教育也会付诸东流。系主任找李腊梅谈话:“如果你一定要送永明去北京,我们马上通知中科院取消他的资格。”李腊梅只好作罢。
2000年4月,从未离开过母亲半步的严永明独自去了北京。复试、评审过后几天,严永明仍没有回来,湘潭大学老师和李腊梅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又过了几天,严永明终于回来了!颜晓红教授回忆说:“他很开心的样子,和我交流了好久。”那是他与严永明唯一的长时间交流。原来,考试结束后,严永明到北京的一些景点游玩了几天。颜晓红教授又说:“他很兴奋地和我讲起了在北京的见闻。那一刻,我真的被他那股小鸟出笼的兴奋劲感染了。但遗憾的是,学校始终没能解开他身上的‘天才烙印’,没有让他融入社会。”
2000年7月,严永明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中科院攻读。后来发生的事情,完全出乎李腊梅的意料。
在常年管束下,严永明已经习惯依赖母亲和书本,他根本就不具备中科院要求的“灵活、富有创造性”的要求。2003年5月,严永明功败垂成,黯然神伤地从中科院肄业回家。
对严永明肄业回家的原因,李腊梅讳莫如深。她告诉笔者:因为严永明犯了一个错误,在网上发布了一些对美国态度不友好的言论,所以被学校开除了。严永明自己则说,那次处分并没有影响他继续深造,肄业回家是因为他忘了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失去了拿学位的机会。采访中,笔者感到李腊梅不愿儿子这么说,甚至不想让外界知道她儿子回家这件事。
肄业后,严永明在家悄无声息地呆了一年。
2004年7月18日晚,严永明在家中与笔者面对面而坐,他不停地用手搓裤腿,间或拿起桌上的西瓜放进嘴里,直至吃到露出白皮,然后把瓜汁抹在衣服上。他说的话十分有限,不外乎是“是的吧”,“我不知道”……
还有,即使回家一年了,严永明仍然没有学会洗衣服。李腊梅曾经一次又一次手把手教他怎么搓衣服,但一撒手,他又开始用手指甲去抠衣服上的污点。
对没有陪儿子去北京读书,李腊梅一直感到很遗憾。她说:“不然,就不会弄成现在这个样子。只要他有出息,叫我干什么都行。”直到今天,她还是这么想,殊不知儿子已经意识到是母亲的陪读害了他。
严永明开始逃避母亲,凡是母亲在场,他一定迅速消失。有一次,李腊梅进房间给儿子抹席子、点蚊香,严永明一个箭步冲了出去;李腊梅出来后,他又马上回到房间里把门锁上,而且将蚊香毫不客气地掐灭。
“作孽哟!现在儿子怎么见到我就像见到仇人似的?我究竟做错了什么?难道我为他付出的还不够多吗?”在笔者面前,李腊梅流下了无比委屈的眼泪。
唉,可怜天下父母心,看着眼前这个可敬更可悲的母亲,笔者觉得很沉重:她早应该明白,这种将儿子与社会隔绝,一心将儿子系在身边的做法,其实是给儿子的前程和家庭的和睦掘坟墓啊!
但愿天下为人父母者能以此为鉴,别再让类似的悲剧发生!
目前,严永明正在补写毕业论文。中科院方面表示:只要严永明在一年内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还是可以拿到硕士学位的。由于此前已被取消硕博连读资格,严永明决心拿到硕士学位后再参加博士考试,争取继续深造。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严永明也逐渐显得成熟。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会去找同学聊聊,甚至到长沙找曾经帮助过他的记者,和他们谈谈心,因为他现在实在太需要帮助了。我们的社会,不应该对这样一个有着特殊天分的青年弃之不管,对吗?他今后该怎么办?
教育专家王晓春点评:
如果家长并不怎么懂得教育,望子成龙之心却炽热无比,奉献精神极强,为了培养孩子不惜任何代价,而且非常主观固执、自以为是,那么,他的孩子就惨了——很可能成为家长无知的牺牲品!李腊梅的情况就是如此。这种案例我见过不少,很让人痛心。严永明在这样的母亲教育下,整个人格都严重失衡,不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失衡,而且智力因素内部的知识与能力、非创造性与创造性也失衡。孩子几乎成了畸形发展的“精神残废”,也就是俗话说的“书呆子”。
文中母亲的教育思想太简单、太片面!她误认为“以文凭为纲,纲举目张”,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于是,她倾全力要把孩子变成学习机器。不幸的是,她这种做法开始时很见成效,早期见效助长了她的短期行为,等她醒悟的时候已经很不好办了。这和只管提高产值不顾环境污染的建设思路是一样的,一时轰轰烈烈,后患却无穷。
在教育孩子方面,中国的家长并不缺乏热情,缺乏的是科学发展观;也并不缺乏爱,缺乏的是理智。所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对家庭教育的隐患做早期预报是家庭教育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