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dilidili
dilidili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正式居民
经 验 值:108
魅 力 值:58
龙    币:163
积    分:121.1
注册日期:2012-12-07
 
  查看dilidili个人资料   给dilidili发悄悄话   将dilidili加入好友   搜索dilidili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dilidili发送电子邮件      

若嫌烦了,再来一篇,女儿三岁感言——再读《卡尔﹒威特的教育》 (2009-03-09 15:33:36)
以前常听老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如今知道,各国都有类似表述。比如韩国人说,“三岁的习惯带到六十,六岁的习惯带到一百”。英国专家为给“三岁看老”的说法寻找依据,甚至通过对1000名3岁孩子(1980)至23岁青年(2003)时的跟踪,做出了实验报告。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也普遍认为,三岁是人的“语言爆发期”、“心理成长分水岭”、“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市面上多见“三岁缔造一生”之类的书籍,三岁似乎真的有些不同寻常。作为一个妈妈的来说,孩子三岁意味着终于松了一口气:她去幼儿园了,对她的一切,虽不是说已了如指掌,至少可以不用再为她突然生病的事儿担惊受怕了。总之,可以从柴米油盐的日子里跳出来,腾出脑子想一点形而上的问题了。
记得当初怀孕时,为了不辜负仅有一次为人母的经历,对得起唯一的孩子,尽可能地读了一些育儿书籍。其中,《卡尔﹒威特的教育》印象颇深。只是孩子出生后,日常的喂养工作已让新晋父母精疲力竭,有意为之的培养也就抛置脑后了。如今拉拉杂杂想了很多,也想起了书中论及的那个“先天还是后天”的根本问题,于是重新找出来温习了一遍,发现自己感觉的经验,居然跟这本书的很多教育理念都一拍即合,其实有些也算老生常谈。只可惜,这本书在中国虽畅销,许多父母关注的却只是其智力开发功能,而老卡尔一再强调的培养孩子的健康、品德、情趣、修养,则往往被人忽略, 这样难免走上“十岁神童,十五岁才子,过了二十岁是凡人”的老路---方仲永式的, 这不能不令人遗憾。
下面仅就书中提到的两个问题谈谈我的实践心得。
其一、“哲学家卢梭在他的教育学著作《爱弥儿》一书中有如下一则比喻:这里有两只狗,它们由一母所生,并在同一个地点接受同一母亲的教育,但是,其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其中一只狗聪明伶俐,另一种狗愚蠢痴呆。这种差异完全是由于它们的先天性不同造成的。
与之相对的是著名教育家裴斯塔洛齐的一段寓言:有两匹长得一模一样的小马。一匹交由一位庄稼人去喂养。但那个庄稼人非常贪得无厌,在这匹小马还没有发育健全时就被使用来赚钱,最后,这匹小马变成了无价值的驮马。与上述这匹命运迥异的是,另一匹小马托付给了一个聪明人,最后在他的精心喂养下,这匹小马竟成了日行千里的骏马。
以上两则小故事代表了有关天才与成才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前者强调的是天赋,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其天赋的大小决定的,而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与此相反,后者则几乎视环境的作用为万能,天赋的作用则毫不重要。”
对于天赋和后赋哪个对人的影响更大?老卡尔的结论是“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取决于天赋多少,而是取决于生下来后零到五六岁时的教育。诚然,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然而这差异是有限的。”我也认为,“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或者未生之前从孕4月始能感知外界,也是后天的,主要受母亲影响),先天的因素是有的如智商、性格等,但决定人一生幸福与成功的绝大部分因素是后天的,即后天的环境(父母、家人的情绪、行为举止)的影响。就我对自己孩子的了解来看,她的语言和行为我几乎都能知道“出处”,比如她常说的口头语“天哪”、 “看剑”、“绝对不行”、“胡说八道”、“你挡了我的光了”、“乱七八糟”、“吓死我了”、“吓我大一跳”、“讨厌”之类(皆出自她爱看的图画书、动画片或爸爸妈妈的口头禅);还有她喜欢煞有介事地打电话(时代的影响,同龄孩子几乎都有的嗜好);她能熟练运用剪刀(2岁多时亲戚送了一套文具,其中有一把漂亮的小剪刀,自此爱不释手);她3岁还不会蹬小自行车(不到2岁就上了幼儿园,错过了和发小们一起练习骑车的时机)。此外,我私心虽想让女儿将来学美术,但现在看来,她最有可能的首先是写作,因为她如今每天就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自己一会儿是小鹿斑比,一会儿是小鱼尼莫。一会儿与小鸟、牧羊女小姐姐、扫烟囱的小哥哥一起跟国王、警察斗争,一会儿又和好朋友小鼹鼠一起扫雪。每天早晨,要想让小家伙动作干净利落地起床、梳洗去幼儿园,都得在小鸟、小野兔的召唤声中进行。……不了解内情的人会对她的表现“意外”,但作父母的却心知肚明,这些东西都不是天生的。
当然,就我的人生体会来说,产生重大影响也不一定就是老卡尔所说的0-5、6岁之间,20岁之前的成长环境、遭遇的人和事都会对人的一生有深刻影响,而读过的书、养成的习惯、造就的梦想、炼成的意志,则犹为重要。
老卡尔认为,“综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大多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容、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他们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 我倒认为,如此这般以来,也就成不了伟人和天才了。教育也许会培养出社会有用、全面发展的人,不是书呆子,没有怪癖,一生幸福,但成就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和天才,则未必是教育能做到的。这就像小卡尔,虽然他十四岁就已成为博士,在数学、法学、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造诣,真正被人认可的似乎就是但丁研究专家,至于他的学术思想究竟有多大创造性价值,至少没达到我们认可的伟人或天才的高度。当然,虽然伟人和天才不是教育的必然结果,虽然任何教育都不完美,可是这才造就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大的如东方、西方的差异,小的如个人的差异。所以,教育虽不是万能的,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问题在于,在这个利欲熏心的社会里,不能迷信某种教育方法,尤其是某个教育机构,就像不能完全相信某种奶粉一样。
其二、“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父母是孩子的范本。”“对于孩子来讲,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由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对于老卡尔反复强调的这些观点,我深以为然。以前听闻一些关于儿女与父母冲突的事件,总是把同情放在父母一边,现在却明白父母其实才是悲剧的始作俑者。正如今天的教育学家们常挂在嘴上的那句话“没有问题儿童,只有问题父母”。孩子一生下来,父母的言行就是他仿效的对象。对孩子而言,最初接触的世界,什么都是游戏:学生字、背唐诗、看电视、做家务等等,都是一样的,好玩而已!父母爱读书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最具诱惑力、最好奇的事情。如果父母爱看电视、爱玩游戏,孩子亦然。如果父母影响孩子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那么读书对他而言,就是一件最愉快、最喜欢做的事情。反之,看电视、玩游戏也一样。等习惯养成,这就好比有了“瘾“。想让其改变就很难了。结论是,父母决定孩子的一切,习惯决定人的一生。
在今天中国的城市里,物质生活已经极大丰富,家里的孩子又是唯一的。父母家人们要想不娇惯孩子,就太费心思了;而满足孩子,博取他们的欢心,则太容易了。我时常为此痛苦,比如孩子今天耍赖不想去幼儿园,而我们今天刚好又都在家。我真想说:好啊,你就留在家里吧!妈妈带你出去玩!这样,孩子立刻会兴高采烈。但为了不让她以后“随心所欲”,习惯“逃学”。我们只好又借用“小鲤鱼历险记”的故事,让她和“赖皮蛇”比赛跑去幼儿园。送她入园后,回到家里,心里说不出为什么很歉疚。再比如从幼儿园接她出来,花两元钱给她买个气球,让她高兴一下,对我来说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儿。但这么做合适吗?等有一天,你不想给孩子买某样东西了,她会不会像有些孩子一样躺在地上打滚呢?我相信有心的父母都会有像我一样矛盾的时刻。哪些是真爱,哪些是溺爱?想必聪明的家长都能分辨清楚。可惜有些父母是意识不到这些的,他们往往在孩子的饱暖上无微不至,在教育培养方面却又无所用心。我常常看到,有的家长随意满足孩子的要求,从幼儿园出来就直奔小区门口的超市,先买上一块棒棒糖,反正不差几毛钱嘛,孩子又高兴,何乐而不为呢?等孩子习以为常了,家长也发现孩子龋齿,需要严加管教了,孩子就只有又哭又闹了。其实,这种结果是必然的。对成人来说,先不说戒毒、戒烟了,改个随地吐痰的坏习惯都难呢,何况小孩子呢?
说到这儿,我特别钦佩老卡尔夫妇,尤其是老卡尔博士,在我看来,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小卡尔所以能从小学习数种外语,弹钢琴、拉小提琴,写生绘画,甚至文学、生物、地理、天文、法学等无所不涉猎,原因在于他的父亲,热爱真理,博学多识,多才多艺。可惜老卡尔从未提及自己的童年,他的父母以及他所受到的教育。我相信他的成长经历一定已经为他培养儿子埋下了伏笔。当然,老卡尔是一个真正高尚的人,他有着博爱、宽容的心胸。培养儿子具备这些才能,动机单纯,不为虚荣,不为名利。这些尤其不能不让作为父母的我们肃然起敬。
2009年2月24日
2013-04-19 15:10:27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881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