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dilidili
dilidili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正式居民
经 验 值:108
魅 力 值:58
龙    币:163
积    分:121.1
注册日期:2012-12-07
 
  查看dilidili个人资料   给dilidili发悄悄话   将dilidili加入好友   搜索dilidili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dilidili发送电子邮件      

再来一篇,《择校还是不择校,这是个问题》
择校还是不择校,这是个问题

当今中国父母的忧患意识堪称世界之最,但这忧患却不是针对自己,也非针对国家,而是针对着他们的下一代。对于他们来说,有了下一代,没有他们自己的日子也就正式开始了;为孩子活着即刻成为他们此后人生的全部意义。这样的生活态度无疑与传统某种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息息相关,以为孩子就是自己的庄稼地,作为父母的责任便是精心播种,勤苦耕耘,然后是笑等秋季的收成。然而,这一切不过就是一厢情愿的自私想法而已,是打着爱的旗号对于孩子的公然绑架。他们在主动葬送了自我的世界的同时,也一并剥夺了原本属于孩子自己的世界。如今,这种爱的绑架已然在择校问题上变得愈演愈烈了。

曾经在我所居住的小区里目睹过这样一幕感人场景,一位身怀六甲的女士一边抚摩着微隆的腹部,一边急切地和旁边几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探讨着孩子将来该上哪所小学的问题。富有远见的爱子之心就这样以一种极为焦虑的形式提前释放了出来。于是,紧接着,再看到那一系列令人焦虑的场面也便不足为奇了:睡眼惺忪的孩子在大人的陪同和催促之下,跌跌撞撞地奔向地铁站或是爬上私家车,穿过几乎大半个北京城来到他们心仪已久的学校;要不,就是一家几口不惜以牺牲原有生活质量为代价,蜗居于一间破旧不堪的学区房里……幼儿园里的孩子们虽然暂时还不必如此披星戴月、花钱买病,却也一点儿没有闲着。无论是放学后还是节假日,他们都得马不停蹄地奔波于一个又一个名目繁多的兴趣班。我更愿意给这些个兴趣班的名称前面再添加两个字,那就是“扼杀”。什么兴趣班?明明就是扼杀兴趣班嘛。因为站在这些班里讲台上的那些人根本就不是什么教师,个个都是能说会道的商人,孩子在他们的眼里无非就是客户和钞票。这里只有利益,没有教育。

教育必须是建立在情感交流基础之上的知识性启蒙,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尊重与热爱。如果缺失了这一最基本的前提,教育势必会把孩子引导到邪路上去。当我看见一个舞蹈老师在草草教完孩子几个简单的动作之后,便匆匆赶往她的下一个兴趣班时,我不知道这样几个舞蹈动作对于孩子究竟能够产生什么意义?舞蹈本是美丽的,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但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我发现不了任何美丽的东西。难道我们还能指望从丑陋的师生关系中收获到美丽的果实吗?

我们的孩子在兴趣班里被当成了钞票,在全日制学校里则被当成了学习机器,他们似乎从来就没有被当成人。如果连人都不是,那又何谈什么人才?人才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拥有个性的人、一个因注重自由拥有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人。这样的人永远都是在从容、自信的精神空间里成长起来的。看看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有谁是被父母和老师逼迫着学习成才的?而我们父母那充满焦虑的爱所能给予孩子的恰恰只是一种精神的集中营,这又如何可能让孩子同从容、自信的风度结缘呢?这是一种失败的爱,父母时刻在惴惴不安的期待中守望着孩子的循规蹈矩,传达给他们的总是弱者的暗示。在对未来的恐惧中长大的这些孩子即使进入了令其父母满意的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同样令其父母满意的工作,那也不过还是一个仅会挣钱的机器罢了。人生的幸福感之于机器是不存在的,而在满足了诸多的人生欲求之后,倘若他们依然体会不到丝毫幸福感的话,抑郁症肯定就该兴冲冲地找上门来了。想想这样的结局,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

即便我不奢望我的孩子成为人才,但成为人可是必须的;而要成为这个时代的人,你就不得不做好抵制当下中国教育体制的充分准备。迎合这个毁人不倦的体制的结果,不是让孩子甘于平庸,便是让孩子自取灭亡。就在不久前,一个据说智商很高、成绩很好,有着让人羡慕的学校和家庭背景的北京应届小学毕业生,因为厌学选择了跳楼以逃避即将到来的初中新学期。呜乎哀哉,当学校堕落成了地狱时,这个不幸的孩子只好冒死去寻找天堂了。

残酷的教育现实已经在告诉中国的家长们,此刻,教育首先是家庭的责任(其实,历来都是如此,只是今天由于我们的家长过于依赖学校而自愿放弃了这一责任),我们的学校已根本无力担当起这样的责任了。这个早已变得越来越拥挤的大都市的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问题也因此愈发的严重了。拥挤和忙碌崩溃了人们的头脑,人人都处在一种迷失的梦游状态之中。假如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那就不能不立即清醒过来,设法让孩子尽快远离这种拥挤和忙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他和大自然相处。大自然可以教给他的,是所有的老师和书本都无法教给他的。那些绘画、作文等等的兴趣班又会有什么用?一个整天只能把高楼和车流当成风景来欣赏的孩子,你还想指望他将来能成为画家或诗人?美源于自然,这些人为的事物因为与真实无干,所以离美很远。人为即伪,由于违反天性,拼命努力着的孩子们实际上是奔忙于一条做作而又虚假的道路之上。

不过,说来说去,择校我还是倾向于支持的,但我所指的乃是大学。这算是所有中国父母和孩子们的终极目标了,他们曾经心甘情愿付出的千辛万苦,不就是为了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吗?着实没有任何理由不慎重对待吧。那么,他们就更得想清楚了,曾经耗费的无比巨大代价,其结果就是为了挤进中国大陆目前这种水准的大学,这到底值不值得?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宁愿让我的孩子选择欧洲一所二三流的大学,也不想让他去北大清华凑什么热闹。因为我很明白,现今中国大陆大学的那些老师们每天在关心的都是些什么?发论文、搞项目、评职称、跑会议、拉人脉、拿大奖、捞头衔、上电视、出国游……他们一心只顾自己谋求发展,从来就不去考虑学生们的死活。大学是学生们的,也是老师们的,但归根结底是老师们的,更是领导们的。一个仅以关怀学生、教学为重的老师,在他的大学里是不会有任何地位的。更何况,甚至连抄袭论文、猥亵女生等这样的违法乱纪事件又都开始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蔓延了呢?而几乎无需为此付出的犯罪成本,压根就叫我看不到这种蔓延势头有得到些许遏制的可能。想想这些,可怜的中国家长们,还忍心让你们刚刚逃离地狱的孩子再入虎口吗?

千万不要忘记,从中小学开始,我们就一直没有真正的哲学课,取而代之的完全是强行灌输性质的政治课。到了大学,孩子们至少还要接受3 年的政治课强化,除了茫然和盲从,他们哪里有机会进行怀疑和思考上的人格训练?如果老师再不能教会他们这些,我们社会的未来还敢抱什么希望呢?

一度非常坚决地支持自己的孩子能在国内完成她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但面对眼下中国这令人悲哀的教育现状,我陷入了老哈姆莱特“to be or not to be”那样的犹豫:择校还是不择校,这是个问题。
2013-04-22 15:20:21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777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